您所在的位置: 腾讯首页 > 体育频道 > 球员教练感想 > 正文

   

深度解析小球员校园梦 五个“一”背后的故事
http://sports.QQ.com  2011年12月21日15:31   文汇报  赵博  我要评论(0)
浏览上一页[1] [2] [3] [4] [5] [6]

一声有关出路的叩问

如果不能解决球员的出路,势必影响家长送孩子踢球的决心,也影响足球在校园的普及踢,还是不踢?10年来,外号“长脚”的刘谢栋也常常问自己这个问题。作为申花队曾经的主力中后卫,他是千里挑一走上职业路的幸运儿。然而,2002年的一次后场致命漏球,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那场关键比赛后,他再也没有得到上场机会。

2004年,24岁的刘谢栋被排除出一线队名单。次年,他被挂牌在转会市场,却始终无人问津。2008年,他加盟宁波华奥,征战乙级联赛。

前两年,刘谢栋回到上海,始终没找到工作,他找到了康老师,“我现在也30多岁了,有了女朋友,想在你这里找份工作。”老康看看他,问:“你踢过甲A,进过申花,我这里就是带带小朋友,你愿意吗?”他点点头。

就这样,刘谢栋加入成耀东青少年足球俱乐部小学部,成为一名校园足球基层教练。每次谈到弟子的这段经历,老康唏嘘不已。

“这一行最恐怖的地方,就是踢到30多岁后退役,没地方去了。”康信德说,他有很多踢球的弟子都面临类似的困境:退役了,找不到一条出路。

康信德说,校园足球的首要目的是锻炼身体,但如果不能解决球员的出路问题,势必影响家长送孩子踢球的决心,也将影响足球在校园的普及,从而影响足球人口。

路在何方?老康一直有个陈年旧梦。上世纪八十年代,足球风靡一时,他在平凉路第四小学培养出的球童不愁将来没有去处。踢得好的,可以去专业队;稍逊一筹被刷下来也不要紧,发电厂、自来水公司、铁路局、中纺机等企业“抢着要”。在老康的记忆中,那时很多企事业单位都有厂队,很多大学都有校队,每年都需要招收具有足球特长的毕业生。如今,职业化足球开展了近20年,这样的场景已多年不见。

上海市体育局已经意识到了这一问题。今年5月,中断19年的“陈毅杯”足球比赛重启,共有来自各企事业单位的28支球队、759名球员参加。上海市足协希望通过恢复“陈毅杯”等传统赛事,实现联动效应,带动校园足球发展。

寻找出路,只是校园足球诸多环节中的一环。

“提高青少年足球水平是一个综合性问题,不是光搞校园足球,就什么问题都能迎刃而解的。”担任耀东俱乐部办公室主任的徐巍希望,体育主管部门能在政策上做倾斜,“如果没有好的政策,也就是轰轰烈烈一阵风,刮过去也就算了。”

他认为,校园足球开展两三年,沿用的思路仍是增加青少年足球人口,而相应的政策似乎也需要调整。按现有规定,在足协注册的青少年球员,不能参加校园组比赛,只能参加“U字头”的各类专业比赛,取得上海市级比赛前三,全国比赛前六就能评为二级运动员。校园足球则既不能参评二级运动员,也不能享受高考体育加分,降分录取等录取政策。“投入这么大,很多球员和家长却看不到希望。”老徐如是说。

记者离开金茂小学前,被老康拉住了。躬耕校园近半个世纪的老康说,自己还有个心愿,将来自己的弟子如果出息了,踢进了国家队或者上海市队,最终能摘金夺银时,能否给那些带过他的启蒙教练、梯队教练发一本小小的证书,上面无需多言,就印上球员、教练两人的名字和带教时间。“把这本证书留给教练,是一种纪念,也是一个念想。让人知道,有这么一群基层教练,为中国的校园足球在默默奉献。对我来说,那就够了。”

说这话时,老康眼睛依稀在闪光。不知是户外的寒风迷了眼,还是古稀老人的眼泪。

手机看体育】【体育订阅】【体育论坛  】【发表评论(0)
现在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欢迎登录

申请加精
网友意见留言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