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腾讯首页 > 体育频道 > 球员教练感想 > 正文

   

深度解析小球员校园梦 五个“一”背后的故事
http://sports.QQ.com  2011年12月21日15:31   文汇报  赵博  我要评论(0)
浏览上一页[1] [2] [3] [4] [5] [6]浏览下一页

一个母亲的孤独背影

离家远的学生,一年才见两三次父母;近的,两三周能回一次家

穿着稍显肥大的橙黄色训练背心的身影,在渐渐枯黄的草地上跃动。沉闷的传球声、锐利的哨声、教练在场边大声喊着的声音,糅杂在一起。

12月6日,申城秋冬遭遇的第一个寒冷天,气温骤降。下午4时,浦东新区临近机场的江镇中学操场,浦东新区“百校联赛”第一阶段最后一场比赛即将结束,场边替补队员不再专注场上比赛,而是将视线转移到记者手中的单反相机上,一个个蹦蹦跳跳,扮着鬼脸,在镜头前跃跃欲试。

场上的孩子们陆续走出绿茵场。一场球踢下来,小脸冻得红红的。毕竟是孩子,还有些怕生,所有回答都浓缩在三四个字内,声音也远不如场上响亮。只有在问到足球时,孩子们才来了兴趣——

“踢球和读书更喜欢哪个?”

“踢球!”孩子们不假思索,异口同声。

“最喜欢那些球星呢?”

“C罗(微博 数据) ”、“梅西(微博 博客 数据)”、“卡纳瓦罗”、“热刺队的(加雷斯)贝尔”,孩子们不再异口同声,却浸透着热情。

场上下来的5名男孩儿,1人来自上海普陀区,其余4人来自安徽、广西、江苏等省区。他们都是江镇中学预备十班学生,也是成耀东青少年足球俱乐部的学员,其中大部分学生的家都不在浦东。离家远的,一年才见两三次父母;近的,两三周能回家一次。

这是百校联赛首个阶段的压轴赛,不少家长都来了,他们三五成群地站在球场边,有的看着自家孩子在场上踢球,有的与教练聊天,谈的都是孩子们在场上的表现。

球童小谢的母亲一直很沉默,手臂上搭着一件小号羽绒服,等着孩子下场。小谢下场了,见了母亲也并不显亲热,嘟哝着嘴,自顾自走在前面。她跟在后面,和儿子一起回到了200米开外的宿舍。

宿舍8人一间,4张上下铺钢丝床。她爬上儿子的上铺,把揉成一团的被子摊好,掖好被单,然后再把换下的枕套、脏衣服拿下来,放回装羽绒服的塑料袋里。儿子在底铺玩着游戏机,专注得连头也不抬。

“我不识字,二年级都没读下来。”谢妈妈这样介绍自己。她说,原本没想让孩子踢足球,“我本来希望他学习好,但他就喜欢踢球。我自己哪怕再苦再累,也让他踢。”她拿着一大袋换下来的球衣,慢慢走出寝室。

临行前,她叮嘱儿子:“把头发好好弄弄,别像上次一样再理个‘毛驴头’。”小谢似乎还听不进去,回了一句:“球星都是这个发型,这是球星头!”

“你说自己是球星就是球星啦?”母亲有些无奈。

回去路上,她告诉记者,自己对孩子有两个心愿:读书、踢球都要能“过得去”:“要是没有一方面好,我就不让他踢了!”她希望孩子的读书成绩能好点儿,“每个月光补充营养就要花近千把块钱,牛奶、鸡翅……他要吃什么,就给他买什么。他的花销要比他姐姐多一倍。”谢妈妈念叨着。

记者与小谢妈妈在公交车站道别。暮色中,她孤独的背影独自等候在寒风中。她要乘公交车回奉贤,回家的路要换乘3次公交车,需要三四个小时。

手机看体育】【体育订阅】【体育论坛  】【发表评论(0)
现在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欢迎登录

申请加精
网友意见留言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