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腾讯首页 > 体育频道 > 球员教练感想 > 正文

   

郭东风:浅析校园足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http://sports.QQ.com  2010年11月17日13:20   腾讯体育  郭东风  我要评论(0)
浏览上一页[1] [2]

3.2有氧耐力对比分析

本文采取5x10折返跑测试学生的有氧耐力。变向跑速度取决于动作速度和反应。在现代足球比赛场中,要求运动员迅速掌握场上不断发生的形势变化,并及时做出反应。具体到前锋、中场以及后卫队员,都需要随着进攻和防守形式的变化,不断进行往返跑、加速跑、折线跑、往返节奏跑等。实践也表明比赛经验丰富的队员能预见到场上将要发生的形势变化,通过缩短反应时间,以迅速做出判断,提前采取措施。这其实对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判断能力、观察能力大有裨益。本研究中,测试组和对照组5x10折返跑测试结果如表2所示:

郭东风:浅析校园足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由表2看出,在有氧耐力测试环节,测试组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17.003对19.129),两者时间差距为2.126s,时间差异非常明显。在标准差上,前者为0.302,后者为1.008。可见经常参与校园足球,对学生的往返跑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事实上,考虑到足球运动的特点,其应该对加速跑、折线跑、往返节奏跑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于初中生而言,如果不参与校园足球,他们获得奔跑的机会往往只限于场地有限的篮球运动中。

3.3爆发力对比分析

足球运动强调“足”和“腿”的作用,这是由足球运动的本质特点所决定的,因此腿部爆发力作为对足球运动员竞赛能力贡献率最大的因素,特别在静止加速跑、冲击力、弹跳方面表现的尤为明显。纵跳和立定跳远是测量运动员腿部爆发力的简单方法。本研究中,测试组和对照组纵跳摸高测试结果如表3所示:

郭东风:浅析校园足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表3爆发力测试对比

由以上说明,在爆发力上,测试组和对照组差异不明显。说明校园足球对学生的腿部力量促进作用不明显。

3.4极限耐力对比分析

有氧供能在足球比赛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无氧供能的基础。在极限耐力的整个测试过程中,随着运动强度的不断增加,其供能方式逐步由有氧供能向以无氧供能转变,最后的冲刺属于大强度运动,已完全属于无氧供能。此时磷酸原系统和酵解能系统开始供能以满足能量的需要。但磷酸原系统的供能时间一般为7.5秒左右,随着跑动时间的延长,体内逐渐动用酵解能系统供能,能量的输出伴随着乳酸的增加,直至生成大量乳酸而力竭,此时人的意志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中测试组与对照组的极限耐力测试结果如表4所示(以完成人数计):

郭东风:浅析校园足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表4极限耐力测试对比

由上表可以看出,测试组40名同学全部完成了测试任务,而对照组100名同学中,有16位同学未能按照要求完成测试任务。结合对照组和测试组最后的脉搏数,没有明显差异,这说明参与校园足球的人在意志力上更强,更有完成任务的决心。而且在时间上,两组有显著差异(386.901对418.376)两者相差31.475,差距非常大。这说明测试组在极限耐力上,较对照组有较为明显的比较优势。

3结论与建议

足球运动是世界上开展最广泛、影响最大的体育运动项目之一,号称“世界第一运动”,深受世界各国和各地区人们的喜爱。我国自1994年搞职业联赛以来已经历了16年,但其结果和过程却有目共睹:在度过了最初甲A联赛的红火后,职业联赛被“假、黑、赌、黄”围堵,2010年足协最高层更是锒铛入狱,这对我国青少年足球发展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校园足球开展的初衷也是为我国足球发展奠定足球基础,培养足球储备人才,同时提高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就校园足球本身而言,其规模虽大,但强度并不大,这主要是考虑到校园足球的开展目的以及青少年的身体成长特点。我国乙级联赛统计表明,运动员在场上的平均移动距离约为8700米,那么校园足球运动员参与者在2小时的活动中,平均奔跑距离应比这少很多,但是在距离移动类型上并无多大差别,主要还是走动、慢跑、中速跑、冲刺跑、带球跑和后退跑等。足球运动的不同强度、时间、动作速率、运动距离、间歇时间构成了足球比赛的运动特征,通常情况下,足球比赛越激烈,运动强度越大,对参与人员的身体健康促进越大,但青少年处在快速成长阶段,运动强度必须掌握合适的量。从本文的调查看,校园足球的展开,确实对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有很大好处,突出表现在身高、有氧耐力和极限耐力等方面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结论与建议如下:

3.1强化快乐足球及其健身作用

足球回归校园不仅是足球圈里的新课题,也是值得全社会关注的社会话题。2009年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组建了“校园足球发展计划”领导小组,决心以“体教结合”的方式让“足球从娃娃抓起”变成现实。从发展校园足球的宗旨来看,其仍然强化了“足球竞技体育”模式,即发展校园足球的目的是为了培养高水平的职业足球运动员,进而提高我国的足球水平,净化我国的足球环境。但如果回想上世纪80年代声势浩大的“萌芽杯”、“幼苗杯”、“希望杯”三大学校杯赛以及其逐渐被遗忘,最终被专业足球学校所取代的过程,那么当前的校园足球就应该摆脱强化竞技的模式,而回归足球本身,给予学生快乐,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本文的调查也表明,校园足球在提高学生身高、增强学生的有氧耐力和极限耐力有着较为明显的效果。当学生体会到足球所带来的快乐,就能够热心的参与到足球训练、比赛当中。当参与校园足球的人数越来越多时,那么未来中国足球的塔基就构建而成了。因为这一部分可以通过参与校园足球,逐步走上职业化道路,而不是从小为了足球而足球。

但另外一方面又必须注意的是,校园足球终究不是应试教育的一部分,在应试教育氛围浓厚的教育体制下,校园足球难以真正发展起来。有报告表明,中国青少年体质在过去20年内持续下降,学生肥胖率在过去5年内迅速增加,四分之一的城市男生是“胖墩儿”,青少年的体质急剧下降,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家长、学校没有真正意识到身体素质对教育的重要性,没有切实把体育教育重视起来。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很多学校强行推行一些学生并不喜欢的节目,如课中广播体操、一小时长跑等,将体育运动拘泥于某种形式是不科学的做法。由此得到的启示是:校园足球的开展,必须强化快乐足球及其健身作用,淡化其体育竞技意识,淡化为了比赛而比赛的意识。

3.2不能将足球运动的有氧能力和无氧能力对立

很多学校在进行足球训练时,为了提升学生的体能,在训练中进行大量的无氧训练,在训练方法的选择和设计上将有氧能力和无氧能力的关系机械地分割,这是极不科学的。本研究表明,在极限耐力对比分析上,学生的脉搏数并无多大差异。从生理学角度分析,足球运动员在运动时,主要涉及三个能量供应系统:ATP-CP系统,它是无氧供能,主要是为短距离高强度运动提供能量,其完全恢复工作能力需2-3分钟,而恢复50%只需要25秒左右;乳酸能系统,它能提供30秒-3分钟之间的运动能量,其在工作时积累的大量乳酸,稍作休息乳酸消除一部分后,然后系统可重新工作;有氧氧化系统,3分钟以上的持续活动为有氧代谢。生理学上的这种规律,是指导我们制定计划的基础。足球运动是非周期的耐力项目,它不像短跑、长跑那样在运动期间不断保持无氧供给,而是在有氧供给和无氧供给之间转换。因此对学生进行有氧、无氧训练都非常重要,常用的有氧训练方法有持续负荷法、重复训练法、高原训练、交替跑训练等。考虑到校园足球的定位,前三种方法或因负荷大、或因条件不够不适用于校园足球训练中。相对而言交替跑训练比较适用于有氧训练,每次训练时将时间控制在20-30分钟,距离可定在30-60米之间。

另外校园足球在比赛中由于攻防战术的需要,往往在很短的时间里进行反复冲刺跑,对无氧耐力水平的要求较高。常用的训练方法为间歇训练法,采取大强度和必要的持续时间促进乳酸值的产生。持续时间应在10秒以上到一分钟以下,如果时间过短,主要发展的是磷酸原供能系统。时间过长,则因强度降低而形成有氧耐力训练,同时间歇时间也不能过长,否则血乳酸值会随休息时间长而减少。但必须注意的是,中小学学生的身体机能还处在发展阶段,进行无氧训练时必须采用积极性休息方式,以免因突然停止大强度活动后造成血液回流困难,头脑发生昏厥现象。

3.3以攻防对抗训练为主,在训练中提高足球技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本研究表明,校园足球对提高学生身体爆发能力有限,究其原因就在于校园足球只是一种运动,而且该运动具有很强的可替代性。它强调通过足球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但与此同时不能忽略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对此,首先要淡化专项足球技术训练,强化攻防演练和抵抗训练。通过实际训练,让学生在对抗中练习基本技术,如用脚背和脚的内外侧踢球、10米相互间用脚背和脚的内外侧传球、感受使用大腿、小腿和脚的力量等。其次,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纵观小学生足球校内比赛情况,学生基本还没有全局观,大多是追着球围抢成一团,还没有形成全局和互相配合的意识。作为一项团体运动,足球对团体合作、人员交流要求较高。在训练比赛中,可以采取三人制、五人制、七人制的方式进行小团体对抗,每一组都要求学生根据自我特点进行分组,如守门员、后卫、前卫、前锋等。然后给他们演示攻守战术,让学生明确自己位置的作用和职责,既要勇敢又要心细,多注意互相配合。最后鼓励学生多动脑筋、多观察。体育运动智商在团体运动项目中体现的较为明显,教师要鼓励学生去多观察对方球员的工作特点,动脑去寻找守方的漏洞,制造攻门机会,守则需要研究站位位置,封堵传跑路线,创造反击机会。通过这种集体分析,集体协作,就能开发学生大脑,让学生有自我主体意识。

参考文献

[1]魏颖,小学足球训练与学生身体综合素质发展的内在联系[J],内蒙古教育基础版,2010(2)

[2]李盛.大众体育运动与健身[M],军事谊文出版社,2006

[3]卫平来,校园足球活动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安徽体育科技,2010(8)

[4]宋国强,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身体素质竞技能力研究[J],音体美,2007(10)

手机看体育】【体育订阅】【体育论坛  】【发表评论(0)
现在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欢迎登录

申请加精
网友意见留言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