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腾讯首页 > 体育频道 > 赛区新闻 > 正文

   

武汉校园足球满周岁 蹒跚中体会喜悦与希望
http://sports.QQ.com  2010年06月03日10:54   武汉晚报    我要评论(0)
浏览上一页[1] [2]

然而,到了中学阶段,学习与体育的矛盾便日益激化。中考、高考的压力摆在学生和家长面前,很多足球小子不得不选择放弃。在堤角中学,球员董志文就曾对记者讲述过他的不甘,“我们的校队原本是很强的,一年的所有足球比赛打下来,我们仅仅输给了四中。”然而,在进入初二、初三后,随着学业负担的加大,董志文身边的队友一个接一个地离开了球队,他们的成绩自然也是一落千丈。当然,矛盾并非是所有中学都显得那么突出,在传统足球学校十二中,几十年的教学经验令他们找到了学习与足球的平衡点,高效的学习,快乐地踢球,十二中的模式值得推广。

一年来,随着“校园足球”,记者走进了武汉市数十所中小学,令人喜悦的是许多校长们对于这项活动的核心目的吃得很透。令人记忆深刻的是吴家山三小校长周冰与记者的一番话,“全校有1700多个学生,我让他们都接触足球,难道还出不了几个好苗子?如果全国每所小学都输送几个好苗子,那我们国家队的水平还会上不去?”周冰说:“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为贝多芬、达芬奇,但你不能因此就不让孩子去接触音乐、接触美术。足球也是一样,尤其是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可塑性是最强的,我们应该给他们创造条件,去挖掘他们所蕴含的潜能,说不定贝克汉姆就能从他们中走出来!”

事实上,不仅仅是吴家山三小,随着“校园足球”的开展,越来越多的校长认识到了足球运动对素质教育的帮助,在吴家山三小、振兴路等一些小学,他们甚至召集本校老师编写了足球课本教材,让足球课正式成为该校体育课中的一环,真正做到了让全校学生都有机会去了解和接触足球。

在“校园足球”的采访中,记者有幸接触到一批小学足球教练员,他们改变了传统观念中令人尊敬的教师都是站在讲台上挥洒汗水的形象。当记者走进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艰辛,敬意油然而生,其实光荣的园丁不仅仅在课堂,也应该属于那些风里来、雨里去,几十年如一日带领孩子们学习足球的教练们。在武汉市很多中小学中,有着很多令人尊敬的教练员们。堤角小学的胡军老师,十二中熊学峰老师,他们都不是足球科班出身,却埋头苦干20多年,至今仍在为校园足球流淌着汗水。新合村的杨老师,长港路的郑老师,都已是满头银发,却依然孜孜不倦地带着孩子们快乐踢球。还有周超、刘亮、张义等一大批中青年教练员,这些科班出身的球员不计报酬,不辞辛苦,扎根在小学校园,乐于做个“孩子王”,除了教孩子们踢足球,他们扮演着文化老师甚至家长的角色,监督小球员做功课,辅导他们简单的语数知识,为孩子们缝衣、洗衣,同那些站在讲台上的园丁一样,这些活跃在足球场的园丁一样做到了“春风化雨”。

“如果我们能有一块球场,我相信会有更多的孩子愿意踢足球,我们学校的水平也会更高。”57所参加武汉市首届校园足球联赛的学校中,有如十二中那样的“梦剧场”,也有许多学校连一块足球场也没有。在安徽街,陈校长多年前就想给学校添一块“草皮球场”,然而由于栽种草皮失败,他们不得不把球场浇灌成水泥场地。曾经在安徽街就读的国脚郑斌告诉记者,水泥场地对于踢球来说是很容易受伤的,对小孩子的膝关节、踝关节的伤害也很大。当然,如安徽街一样的学校还有辛家地等一些学校,他们不得不在比赛时借用其他学校的场地作为主场。对于“校园足球”,球场是最基本的设施,这里也希望有关部门能多多关心,让孩子们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球场。

手机看体育】【体育订阅】【体育论坛  】【发表评论(0)
现在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欢迎登录

申请加精
网友意见留言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