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腾讯首页 > 体育频道 > 赛区新闻 > 正文

   

校园足球淡化金牌色彩 孩子踢球利于身心培养
http://sports.QQ.com  2011年09月19日09:55   光明网-《光明日报》  王东  我要评论(0)

校园足球淡化金牌色彩 孩子踢球利于身心培养

孩子们享受着足球带给他们的快乐

七月下旬,已举办了28届的“北京晚报百队杯”足球赛在鸟巢体育场举行。在清华大学任教的王立伟一连三天来到这里,观看了10场比赛,其中有他儿子参加的场次只有5场。

“看孩子踢球,纯洁、快乐。”他这样说。虽然王立伟的青年时代恰逢中国足球和北京足球最红火的时期,可他此前却“对足球毫无兴趣”。

“毫无兴趣”的父亲并没有让儿子远离足球。由于家住校园,每天放学后,儿子王子聪都会到操场上和一群比自己大很多的学生踢球。久而久之,王子聪不仅球技渐长,而且还结识了一群小球友。听到“百队杯”报名的消息后,大家一起组队报名参加。更让他们高兴的是,今年的“百队杯”免去了报名费,无论水平高低,他们都能踢上至少6场比赛。

王立伟从没想过让儿子走职业足球这条路,甚至很少动过“足球特长生”这个念头。“支持孩子踢球,最原始的动因是锻炼身体。后来发现,它还可以让孩子结识更多的朋友。现在不是总说,独生子女最缺的就是玩伴吗?”王立伟说,“足球可以帮助孩子懂得只有通过努力才能获胜的道理,让他们明白,任何一次成功都是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换来的。”

当记者问王立伟踢球会不会影响孩子学习时,他回答道,基本上没有影响,即使有影响,作为家长也不会太计较,因为在他看来,多做一张试卷,多背几个单词,和他所说的益处相比,他宁可让孩子多玩一会儿。

记者今年曾到广州五中采访。这是一所传统足球学校,曾获全国中学生足球联赛冠军等荣誉。目前全校共有足球特长生120名,从初一到高三,每个年级都有十几二十人。作为教育工作者,校长骆志伟更愿意把五中的校园足球作为教育的一部分,而非制造职业球员的摇篮。骆志伟的想法很现实:要让家长愿意送孩子去踢球,就得解决孩子们的出路问题。如果把年幼的孩子早早地带出校园、送进专业队,他们的学业必定被荒废,万一日后吃不上足球这碗饭,就是一事无成。

骆志伟向记者介绍说:“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广州五中的足球特长生出路都很好。去年,光华南理工大学就考上了6名,其余则考上广东工业大学和广州大学等设有足球队的大学,今年更是有一名特长生考进了北京大学。这些学生进入大学后,边学习边踢球,毕业后跟其他同学一样走上工作岗位。足球对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而言,未来将是一种娱乐和交际手段。”

根据现有体制,这些孩子中的佼佼者,初二时就会被省队、市队抽走集训。骆志伟内心深处并不赞成这套规定,他认为这不符合足球和教育的规律,不利于孩子的正常成长。“我认为,现代人的一生要想过得幸福,需要具备三方面的条件,一是把书读好,二是有娱乐和精神寄托,三是家庭生活要幸福。足球并不是生活的全部。”

校园足球淡化金牌色彩 孩子踢球利于身心培养

孩子们在踢球中享受童年快乐

人民日报高级记者汪大昭非常赞同骆志伟的观点。在他看来,校园足球的普及和开展可谓益处多多:首先是对孩子的教育,让孩子们通过足球这个载体,解决书本和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它可以加强对孩子身心的培养和性格的培育,还可以加强孩子们互相团结、互相帮助的意识,树立孩子的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荣誉感。而这些,正是目前应试教育中所欠缺的。

汪大昭表示,校园足球的开展可以解决目前我国足球文化的缺失问题。中国足球目前负面的东西太多,正面的东西太少,根本原因就在于足球文化的缺失。这个问题不仅存在于各俱乐部,也存在于各级国家队,不仅存在于足球从业者之中,也存在于球迷之中。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的球员都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还会出现那些乱七八糟的负面消息吗?同样,如果球迷都亲身体验过足球的快乐,视足球为一种游戏、一种享受,就不会出现一输球就开骂的情况。

汪大昭还认为,校园足球与专业足球或职业足球的最大差别在于,它最大限度地淡化了锦标色彩,淡化了牌色彩。中国足球近年来之所以出现一系列假丑恶现象,其原因就是某些足球从业者过度强调锦标主义和金牌意识。近年来频频曝光的青少年球员虚报年龄、以大打小的丑闻,直接阻碍了中国足球后备力量发展的根基。

记者回想起去年的广州亚运会,由在校大学生组成的日本男足国奥队最终夺冠,而由从小就基本放弃学业、一心踢球的“职业”球员组成的中国队,却名落孙山。今年的伦敦奥运会预选赛,中国队更是两负阿曼队,连第一轮都未能越过。

教育与体育之间,似乎存在一种微妙的关系。此时,记者又想起骆志伟的一席话——“我们发现,读书太少的孩子,踢球缺乏智慧,把书读好有利于把球踢好。”

手机看体育】【体育订阅】【体育论坛  】【发表评论(0)
现在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欢迎登录

申请加精
网友意见留言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