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体育 > 2010广州亚运会 > 国家新闻 > 正文

亚运特稿:天南地北在广州 他们的亚运倒计时

2010年11月13日02:33新华网我要评论(0)
字号:T|T

新华网广州11月12日电 题:他们的亚运倒计时

新华社记者

亚运会是一张网。在这张网里,天南地北的人们悄然联结。

今天下午,素不相识的人们面向同一个中心,开启同一个钟摆,踏着同一个节奏,为广州亚运倒数计时。

人物:

陈维亚,亚运会开幕式总导演;

颜海霞,小学教师,北京亚运会第一名捐款者;

张琳,中国游泳名将,亚运会第一棒火炬手;

王登嘉,广州“打工仔”,开幕式观众;

大卫·基利克,澳大利亚记者,亚运会新闻服务外籍专家;

袁俊杰,香港大学生,亚运志愿者。

下午3点——陈维亚拉着宝贝女儿陈佳雨来到海心沙岛,5个小时之后,他的作品就要在这个舞台上亮相。

倒数时钟滴答作响,可是陈维亚竟然感到闲得慌,因为开幕式的一切准备已经就绪。如此这般轻松,对于身经百战的导演陈维亚来说,也还是头一回。

然而,一年多之前,他差点放弃执导这场盛宴。

2009年春节前,亚运会开幕式要放在海心沙岛的消息,犹如一个晴天霹雳,让总导演陈维亚脑袋轰轰响,巨大的压力差点让他的团队解散。

但是面对这个极佳的历史机遇,他最终决定接受挑战。纯白的画布最能激发艺术家的创作灵感,陈维亚和他的团队在紧迫的时间之内谋画出一个梦幻水世界,预备好一场浪漫的城市行为艺术盛宴。

对于自己的这个作品,陈维亚已经成竹在胸,就像他7岁的女儿对即将到来的协助点火任务毫不紧张一样。

这个时候,他唯一繁重的工作只剩下“照相”——在现场的工作人员、安保人员和“粉丝”们一个接一个地要求跟大导演合影。

下午3点——颜海霞在北京中央电视台的大楼里,回忆起20年前北京亚运会开幕式的盛况。那年15岁的她,因为一块六毛钱,和亚运结下解不开的缘分。

“记得最清楚的就是中国代表团进场的时候,大家都站起来拼命喊拼命鼓掌,那种激动以前从来没有过”,还有那首《亚洲雄风》,一直刻在她的脑海中,今天再被唤起。

23年前,北京亚运会号召全国人民捐款支援,正在江苏建湖县湖中小学上五年级的颜海霞把一块六毛钱的压岁钱寄给了“张百发叔叔”,12岁的她就此成为全国第一个向北京亚运会捐款的人。然后,她被请到北京观看开幕式,用两天时间把首都北京玩了个遍。

今天,35岁的颜海霞做完中央台的节目,立刻赶回宾馆,等待广州亚运会的开幕式直播。只不过当年无忧无虑的小姑娘,此刻还记挂着自己的学生。

20年境迁,颜海霞已经成为建湖县建阳镇中心小学的教师,因为练过赛艇,她还兼教一二年级的体育课。除了教给孩子们最基础的体育技能、培养他们的锻炼习惯之外,颜老师还要给他们讲“亚运的故事”。

下午3点——张琳正在亚运村里安心睡觉,这是进驻三天以来难得的安稳觉。5个小时后开始的亚运会开幕式似一个“号角”,在吹响之前,他得蓄好精神,准备战斗。

自9日下午住到亚运村之后,张琳的每天都很紧张,因为从这里往返赛场需要大概2个小时,加上等候班车,他觉得时间和精力都有不小的耗费。

睡醒之后,他拉着队友在村里闲逛,这是最后的悠闲了。

作为中国泳军的领军人物,张琳这次重担在身,要参加3个单项和一个接力,每天都排得满满的。更重要的是,面对实力强劲的日本男队,恐怕场场都是硬仗。

四年前的多哈,19岁的北京娃初登亚运赛场,没有收获太多美好的记忆。在总共4个项目中,没能收获一枚金牌。

四年之间,张琳已经为中国男子游泳写下多项纪录;再登亚运赛场,贵为北京奥运会男子400米自由泳亚军、罗马世锦赛800米自由泳冠军和世界纪录保持者,张琳有了更多的底气,同时也肩负起更大的责任。

整整一个月之前,当他成为广州亚运会第一棒火炬手,张琳就开始了面向广州的冲刺,现在,终点就在眼前。

下午3点——王登嘉出门了。要去看亚运会开幕式,这让他比过年还高兴。

王登嘉手中的门票价值1600块钱,作为一个月入4000多块的“打工仔”,买这个门票着实是咬了牙的。

“用一半的月薪来购买一张亚运会开幕式的门票,别人可能会笑我,但我觉得特别值!”

王登嘉老家在湖南,十几年前随着打工大军来到广州。亲眼看着广州城旧貌换新颜,王登嘉打心眼里觉得自豪,因为这里也有他出的一份力。所以,他要和海心沙一起见证城市的巨变。

期盼已久的“节日”终于到了,本来公司安排他加班,但是听说他要去看开幕式,就特别开了绿灯。一大早,王登嘉就带着老婆孩子和70岁的母亲去爬白云山,因为那里可以看到今天美丽的广州,也算是以运动迎亚运。

中午,王登嘉的老婆做了一桌丰盛的午餐,亲朋好友们特地赶来聚会。在湖南老乡们眼里,这个中了开幕式门票的哥们成了明星,晚上他们还要等他回来一起喝酒聊聊开幕式的盛况。

可惜门票只有一张,王登嘉不能带着家人一起去,不过他没有太多的遗憾,因为亚运会之后,海心沙岛会成为市民的休闲公园,到时候他就能带着家人一起去玩。

下午4点——大卫·基利克坐在新闻中心的办公室里,嘴里叼着笔,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脑屏幕,他要尽快把面前这篇有关开幕式的稿子编好了发出去。

基利克知道,接下去的3个小时,将是整个亚运会期间最忙的时段之一,因为许多有关开幕式背景资料的稿子都要赶在7点前发出去,而且一点都马虎不得。

“现在我的工作是为来自全世界的记者服务,我必须保证从我手里出去的每篇稿子,一个词,一个字母都不能出错。因为如果错了,那全世界都能看得到。”

今年42岁的基利克是澳大利亚联合通讯社的“老记”,采访过两届夏季奥运会,还曾在北京奥运会的官方新闻服务团队工作。那一次的愉快经历,让他只“用了两分钟”就决定来参与广州亚运会。

在这里,他是亚运会新闻服务(AGNS)特聘的外籍专家。开幕前这几天,他每天工作8、9个小时,比赛全面铺开之后,工作时间会更长。由于亚运会比奥运会多出十几个项目,而且不少都是这个澳大利亚人不怎么认识的,所以记者“老”如基利克也觉得这份差事很不容易。

说不了几句,他就得赶紧继续编稿子了。盛大的开幕式,他能瞄上两眼就不错了。

下午4点——袁俊杰用流利的英语帮助一位刚刚抵达的外国代表团官员激活证件。两天以来,这项工作他已经重复了许多遍,过程烂熟于心。

临了,他不忘向客人送去几句问候和祝福。他知道,在这里自己既是香港学子,更是广州亚运会的“门面”。

袁俊杰是香港大学社会学系的三年级学生,因为外语水平高,原本在其他志愿服务点工作的他被派到亚运会总部饭店,从事证件激活和翻译服务。最近两天是代表团官员抵达的 高峰,所以小袁的工作非常繁重。

中午,为了尽快处理一名官员注册资料不规范的问题,他两腿翻飞,在总部饭店里跑上跑下一通忙。等到问题解决,已经过了午饭时间。

“虽然当一名志愿者确实有些辛苦,但是很有意义。”自上周末抵达广州以来,小袁每天早上6点左右就得起床,通常要晚上9点才能回到住所。“每天回到房间什么事都不想做了,倒下就能睡着。因为这样可以养足精神干好第二天的工作。”

来自香港,代表广州,袁俊杰和很多来自港澳地区的志愿者一起,正以默默的奉献为广州亚运护航。

[责任编辑:cswuali]
添加你对新闻的热爱  
人在热爱
登录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分享至: 腾讯微博
如果你对体育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到微博反馈

图说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