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坛:原点徘徊 中国排球17年职业化成死局?

[导读]17年前,中国排球迈出了改革的第一步,此后也一度做出过非常积极的尝试和努力。但17年后的今天,我们热议的仍是当年的旧话题,中国排球的职业化历程付出了16年光阴却几乎还在原地踏步。

1996-2009年:改革三年,荒废十载

翻看第一届中国排球联赛的秩序册,我们发现不少当年的名将现在仍以不同角色活跃在今天的联赛中。

当年效力于江苏女排的邱爱华,现在是恒大排球俱乐部副总经理、恒大女排领队;曾经是福建女排明星的王子凌,如今是联赛出镜率最高的美女裁判;当时在辽宁女排司职主攻的张越红(微博),上赛季开始担任辽宁女排主教练;那时还是八一女排小将的李颖,近几年一直担任央视的排球解说顾问……

回忆起第一届中国排球联赛,邱爱华的关键词是“刺激”和“热闹”:“联赛改革,对于运动员来说很有新鲜感,上场打球心气不一样。特别是赢球有奖金了,有精神刺激还有物质刺激,大家没有不来劲儿的。记得那年联赛还搞了个明星对抗赛,确实很热闹。”而李颖则描述了改革带来的一系列改变:“收入提高了,赢球有奖了,比赛增多了,大家有干劲了。”

赛制改革的新鲜劲儿还没过,第二年的排球联赛,中国排协又把工作重点放在了开放国内球员转会上,引进外援也就此提上了议事日程。据了解当时中国排协一度还想请进一支与中国联赛水平相当的女排国家队或是由多国明星组织的联来参赛,以提高观赏性,吸引更多球迷关注。

“那时候确实一直在想怎么能办好联赛,我们希望运动员在满足了生存需求后,提高水平,再创辉煌,为国争光。”高沈阳这样描述当年搞联赛的真实想法,“那时候我们的认识也有片面性,就是认准目标往前走……”

管理层当年做了多少努力,运动员并不很清楚,但是大家都能感觉到有种力量在推动中国排球往职业化的目标奔。“那几年你能感觉到上边是在做事,这就让人感觉有希望。”一位元老级球员这样说。

谈到中国排球联赛最初两三年的红火势头,首都体育学院院长、中国排球协会副主席钟秉枢教授分析说:“开始那几年,联赛确实做得很不错,那是在1992年前后中国体育进行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之下,虽然排球略晚于足篮球,但经过努力也开始在体育社会化、市场化的道路上走起来了。引入资金,改变单纯依赖国家、政府投入办比赛的局面,中国排协没用政府一分钱,依靠市场收入办联赛,推行主客场制,吸纳社会赞助,运动员每年比赛场次明显增加,此后排协又推动扩军、人才流动,并逐步完善了相应的规章制度、竞赛管理办法,使得中国排球慢慢从封闭走向开放,一步步融入市场,可以说是在排球社会化的道路上开了一个好头。”

不过钟秉枢同时指出,联赛在依托市场办赛、摸索职业化通路的过程中是存在先天不足的:“联赛是以俱乐部为基础的,但实际情况是我们并没有真正的俱乐部,我们所谓的俱乐部都是在原有的体工队体制通过赛事改革进入新的赛事当中的,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09年恒大俱乐部成立。也就是说在长达13年的排球联赛中,没有一支真正的职业俱乐部参与其中,这样的联赛肯定不能称之为职业联赛。”

这一点高沈阳也十分认同,但是在梳理中国排球联赛脉络中让我们产生很大疑问的却是:既然前三年联赛搞得有声有色,为什么进入新千年以后,思路上出现一百八十度大拐弯,以至于此后的联赛变成一潭死水?是管理者丢掉了决心、尝试的勇气和激情,还是中国排球确实不适宜推进职业化,他们是被残酷的现实撞得头破血流?

前言:排球联赛17年原地踏步?

1、1996年:低谷催生天津会议

2、1996-2009年:改革三载,荒废十载

3、2009-2012年:恒大模式颠覆传统

4、思考:职业化需要“流动”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热门推荐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相关微博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xiaobai]

热门搜索:

    登录
    同步:

    最热评论

    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