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体育 > 2010广州亚运会 > 评论 > 正文

王宫:“体育特长生”毕业到哪里打篮球?

2010年11月22日09:24深圳商报我要评论(0)
字号:T|T

你在大学还能打篮球,毕业了咋办?

亚运会,中国代表团铺天盖地地拿金牌。如新华社记者杨明所说,我们派出庞大的职业选手群,去对抗人家的非职业运动员,不赢才怪。倒是有个话题值得穷根究底,我们国家的“非职业”运动员,在哪里呢?

昨天,某著名篮球网站首页登着两条消息,显眼的一条,是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篮球队教练、已经为该大学工作了27年的汤姆·伊佐又涨工资了,年薪达到了349万美元,这个年薪比许多NBA教头还要高。另一条被扔在边角的消息是中国的大学生篮球联赛——CUB联赛各大区预赛开打。在黑龙江赛区开幕仪式的图片上,前面一排坐着领导,后面看台空无一人;在一场北京赛区“重要赛事”的现场图片上,后面是操场尘土飞扬的背景,前面是两队在水泥球场上激战正酣,周围三三两两站了几个人,还有人拿着饭盒——一种“山寨感”扑面而来。

我想这便是中美两国大学篮球生态的最佳比照。中国的大学教练基本都是学校教职员工,一年的收入多数低于一万美元;中国的CUBA球员都是大学“练体育的”,别说性感拉拉队员主动献上香吻了,你就是身材健美仪表堂堂还主动出击,回答对方的致命问题时都难免尴尬:“你在大学还能打篮球,毕业了咋办?”

但这些一边吃着风沙一边比赛的球员正是我国“非职业运动员”的典型代表,这一职业队、体校淘汰下来的特殊群体,未来又在哪里呢?

70后几乎都能回忆起学生时代有这么一个群体——“体育特长生”,他们的水平不足以进入专业体校,但校方却每日特意划出一大块时间来让他们训练,为的就是让他们在运动会上为学校争金夺银。由于长期训练,这类“体育生”的文化课大多不行,熬到大学毕业后生存技能不足。既不能在学校和专业队谋职,也找不到固定工作者,大有人在。

我曾有一“体育生”同学,长期练习中长跑直至大学毕业,在无业和迷茫的状态中度过三四年后,自己做点小生意,勉强糊口,去年得子,我随口说句:“和你一样当运动员吧!”没想到他正色道:“他以后要是敢,我打断他的腿!”我不禁愕然,一个人竟能对自己从事半辈子的职业憎恨至此!

(作者系深圳晚报记者,长期关注和报道篮球)

[责任编辑:jerryhao]
添加你对新闻的热爱  
人在热爱
登录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分享至: 腾讯微博
如果你对体育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到微博反馈

图说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