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体育 > 2010广州亚运会 > 评论 > 正文

丹宁:金牌战略与全民健身的交手?不如握手

2010年11月17日10:08体坛网我要评论(0)
字号:T|T

亚运赛场,中国军团一骑绝尘,不料有媒体质疑“金牌意义何在?”体育官员则针锋相对,“竞技体育,就是要拿金牌!”网络乘势而上,配上“官员斥责新华社记者‘颠倒黑白’”的火爆标题……一不留神,一个舆论新热点就应运而生。

我不能确定这位体育局长有无完整看过新华社稿件原文,也不知他是否受到采访者的误导,但可以肯定,这个热点颇有“标题党”意味。因为,只要细细琢磨,两人讲的,其实不是同一层面的话题。

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逐步自我演变、锻造成了金牌机器,对此进行反思批评,那是媒体人的职责所在。至于争论竞技体育要不要金牌,金牌是否太多,事实上这根本就不该是问题。运动员、教练员尽全力多拿金牌,也是其职责所在。目前,体育部门占据了大量优质社会资源,从北京到广州,舆论已觉得金牌拿得太多,但若是该拿的金牌失手,岂不更对不起纳税人!打造体育强国,光有金牌当然不行,即使是体制内的人也不会否定这点。因为体育强国意味着国民身体素质、健康水平、体育人口……但没金牌就行吗?

金牌少了,并不表示全民健身就能上去。走另一极端,完全忽视金牌的激励引导作用,似乎也不合适。贝利的成功带动多少巴西孩子走向球场?菲尔普斯上演奥运会连夺8金奇迹后,美国各地游泳俱乐部青少年报名人数激增,这些事实不该被忽视。反思金牌,不应是书生意气般不要金牌、“业余选手出战亚运会”,而要反思我们的体育发展道路。就像经济发展一样,体育界也要转变方式、调整结构。

必须承认,在社会体育推广、群众健身等方面,体育主管部门资金投入不在少数,精力花得不少、活动组织得也很多,平心而论,很多时候还真不是玩“花架子”。但没有明星、缺乏炒作,每次全民健身活动,到场记者能有几个?媒体反省过吗?

局长和名记的所谓论战根本就没有“战”,让名记恨铁不成钢的,其实不仅是体育的举国体制,他的矛头也没指向体育部门。中国儿童的体质目前不如日本是现实,但绝不仅是金牌战略所致,板子更不该只打在体育部门身上。别的不说,很多学校想开展激烈一些的项目,到头来往往因为家长反对偃旗息鼓;再拿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这事来说,体育部门倒是呼吁了这些年,可他们做得了教育部门的主吗?建设体育强国,要靠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从这点来看,局长和名记应该握手而不是交手,学会钦佩对方的职业态度,而不是横加指责。

[责任编辑:beppekong]
添加你对新闻的热爱  
人在热爱
登录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分享至: 腾讯微博
如果你对体育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到微博反馈

图说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