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体育 > 2010广州亚运会 > 评论 > 正文

季方:一场没有结果的“金牌论”

2010年11月23日07:45东方体育日报我要评论(0)
字号:T|T

随着魏纪中、张斌等一些重量级选手的介入,由新华社记者杨明和亚运会中国代表团副秘书长、江苏省体育局局长殷宝林展开的一场个人之间的论战,大有成为新闻界与体育界人士之间的一场“群殴”。与这些大块头相比,我虽然只算是羽量级选手,但作为一名受党教育多年且在这个圈子里待了快二十年的记者,我也不怕背上“黑哨”之名,很想客观地说几句。

虽然双方看似针对的只是亚运会上出现中国军团大面积“夺金”现象展开争论,但其实论战的主题很明确:在经历了北京奥运会之后,中国体育是不是到了该从以过分重视“奥运争光计划”为目标的竞技体育向重视发展以国人体质和健康为目标的全民健身进行转型了?

作为中国体育发展长期而敏感的观察者,杨明的担忧不无道理。其一,虽然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一向被称为“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但其实这“两条腿”的发育严重失衡,有关部门对奥运金牌的盲目过分地追求,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厚此薄彼现象的发生;其二,对奥运金牌的非理性追求使竞技体育本身的发展也越来越畸形,兴奋剂、国字号球队的权力腐败也越来越难以控制;再者,国民尤其是青少年体质在竞技体育大发展的这二十年明显滑坡也是不争的事实。这三点,足以让一直保持清醒头脑的杨明感到担忧。

其实,在我看来,杨明或许还有一个难以言说的潜台词:北京奥运会是中国体育发展的巅峰,是一个再也无法复制的神话,从伦敦奥运会开始,我们可能面临着金牌的大面积旁落,如果我们不及时转型,调整好国民的心态,巨大的失望会随之而来。

当然,我也很理解殷宝林同志的心情,让他们这批一辈子都在地方上苦心多年建构中国竞技体育“塔基”的管理者亲手毁掉自己的工程是无法接受的现实。奥运金牌和全运金牌这么多年来一直是我们体育系统内的个人和集体的价值评价体系,一旦失去了量化指标,整个系统将会分崩离析。而且从个体而言,竞技体育是教练员、运动员最好的展现个人价值平台。迅速转型意味着中国竞争体育三十年的积累有可能毁于一旦。

我觉得中国体育是否到了转型的最佳时机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国民的心态,我们是否面对少得可怜的几枚奥运金牌也可以安之若素?我们是否真到了不需要奥运金牌来证明自己强大的时候了?转型必然是痛苦的,华丽地转身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论战才刚刚开始,而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这将会是一场没有结果的论战……

[责任编辑:jerryhao]
添加你对新闻的热爱  
人在热爱
登录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分享至: 腾讯微博
如果你对体育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到微博反馈

图说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