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体育 > 2010广州亚运会 > 评论 > 正文

北京晚报:从相聚到重逢 北京亚运会魅力长久

2010年11月13日18:06京报网-北京晚报孙保生我要评论(0)
字号:T|T

前两天上海电视台邀请我和钱红(微博 博客)做了个访谈节目,我作为采访1990年北京亚运会的老记者,钱红是当年参加游泳比赛的运动员,谈的内容当然是回忆20年前北京亚运会的盛况。从那一刻起,许多镜头在我记忆的屏幕上不断闪回。

北京是在1984年以43票比22票战胜日本广岛而获得第11届亚运会承办权的。1974年,中国重返亚运会,自那一年起,中国的竞技体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我记得在获得亚运会承办权后,北京就在全国人民的支持下投入到紧张的筹备工作中。北京亚运会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承办大型综合性国际体育赛事,各方面都面临严峻的考验。而就为这个“首次”,让千千万万个北京人和10多亿中国人兴奋激动。那时,“冲出亚洲,走向世界”是中国竞技体育奋斗的目标,处在改革开放中的我国竞技健儿,意气风发地走出国门,先后参加了包括亚运会、奥运会在内的重大国际比赛,而邀请亚洲各地的朋友们来家门口角逐,真的是开天辟地头一回。我们向亚洲乃至全世界展示的不仅仅是竞技水平,展示的是中国的发展、国人的风貌,亚运会已经超越了体育的范畴。为了办好北京亚运会,北京兴建了不少桥和路,还兴建和改建了30多座体育场馆。我记得最清楚的是,通过筹办北京亚运会,北京不仅具有了国际大都市的风貌,而且各方面都上了一个新台阶。

北京亚运会让我记忆犹新的是“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团结协作,争创一流”的口号,还有“人人关心亚运,人人为亚运出力”、“亚运为国争荣誉,我为亚运添光彩”等。那时,我国的经济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亚运资金预算缺口6亿,为此组委会还设了集资部。在一个江苏小姑娘的带动下,全国人民为亚运捐款、捐物,光彩体育馆就是因个体劳协捐款2050万元而命名的。上述口号不再是口号,而是无数国人真情自愿的行动。每想到这些,我就感到很激动,那时的人讲的是奉献和奋斗,是一种宝贵的亚运精神。那时我们记者四处采访的交通工具不是4个轮子的小轿车,而是两个轮子的自行车。近的地方是崇文门外的训练局,远的地方是郊区县。虽然腿上觉得累,但心里真的觉得甜。

从相聚在北京到重逢在广州,20年间世间万物发生了很大变化。我知道,当年采访过北京亚运会如今又奋战在广州的老记者已经很少,参加过北京亚运会今天又征战在广州的运动员更是屈指可数。这20年里,中国竞技体育已经发展到令世人刮目赞叹,中国的经济也已腾飞。两届亚运会开幕式折射出来的不仅仅是现代科技的变幻,还有国人的时代风采。尽管《相聚在北京》远不及《启航》洋气现代,但我更珍重的是20年前人们的无私奉献。一曲《亚洲雄风》至今仍被人传唱,足以说明北京亚运会魅力之长久。

[责任编辑:princeliao]
添加你对新闻的热爱  
人在热爱
登录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分享至: 腾讯微博
如果你对体育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到微博反馈

图说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