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说明

张卫平为啥被叫魔术师?其NBA模板是谁你猜不到

[摘要]《非常合理-张卫平传》讲述中国篮球名宿张卫平的生平故事,呈现跨越半个世纪的中国篮球发展史,由张卫平本人唯一授权、腾讯体育篮球主编黄祎(阿鱼)撰写、腾讯体育独家出品。

张卫平为啥被叫魔术师?其NBA模板是谁你猜不到

1975年亚锦赛夺冠后,在新华社香港分社楼顶与奖杯合影

很快,张卫平就成为国家队的绝对主力,被视为进攻端的首要选择。

他在场上的任务很明确,就是尽其所能去得分,只要接到球,不管使用什么样的技术动作,首要任务都是要把球放进篮框。张卫平也确实不负众望,每场比赛砍个二三十分易如反掌。

我曾问过张指导,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得分手,最应该苦练哪一项技术动作,张指导的回答相当出人意料。

他说:“最应该苦练接球技术。场上形势千变万化,对抗又激烈,队友传出来的球不一定让你接着舒服。有时传高了,有时传低了,也许靠左边,也许靠右边。如果你没有过硬的接球能力,不能很好地把球接住,你就没办法进行下一个进攻动作。接球能力是成为优秀得分手的先决条件,投篮、突破这些技术都很重要,但如果接不到球,后面的一切都无从谈起。”

张卫平的这个洞察确实颇有见地,他本人之所以能动辄砍下三四十分,就跟超强的接球能力不无关系。无论队友们给他传出的球有多难接,他总能接得稳稳当当,确保不发生传接球失误。而且不光能接好传球,他还总能把队友的传球转化成进球,队友也就越来越愿意把球传给他,源源不断地为他输送炮弹。

张卫平为啥被叫魔术师?其NBA模板是谁你猜不到

张卫平为啥被叫魔术师?其NBA模板是谁你猜不到

张卫平为啥被叫魔术师?其NBA模板是谁你猜不到

我搜集过上世纪70年代的一些报刊,被白纸黑字记载的就有如下数据:

1977年6月27日,友谊赛,对阵墨西哥大学生队,他一人砍下22分。

1978年12月12日,曼谷亚运会,对阵科威特国家队,他拿到全队最高的17分。

1979年12月3日,名古屋男篮亚锦赛小组赛,对阵印度队,他得到全场最高的26分。

1979年12月10日,名古屋男篮亚锦赛决赛,对阵菲律宾队,他得到全场最高的29分。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当时篮球比赛还不存在“三分球”这一规则,张卫平的得分都是靠篮下的两分球和罚球一点一滴累积而来,另外,当时进攻时限是30秒,不像现在只有24秒,攻守的节奏都要缓慢得多,一场比赛的进攻回合数也比现在少得多。综合来看,当时的得分含金量要比如今三分横行的“小球”时代大得多。

韩国队是中国男篮在亚洲赛场上的老对手,除1974年亚运会那场只上了一秒的加时失利,张卫平对阵他们从来未遭败绩,见一次灭一次,一口气连胜了十几场。每次比赛,他都在篮下翻江倒海,场均至少拿下20分,最后硬是把韩国队打出了心理阴影。

1979年八一队去利比亚参加世界军队篮球锦标赛,队伍刚抵达,就有韩国队员过来刺探军情,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张卫平来了没有?”其实张卫平是北京队球员,并不在八一队阵中,但韩国队员对他的威力实在太过忌惮,才看见中国球队就问他来没来。

张卫平为啥被叫魔术师?其NBA模板是谁你猜不到

张卫平为啥被叫魔术师?其NBA模板是谁你猜不到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各大主流报纸

久而久之,亚洲对手给张卫平封了一个绰号叫“篮下魔术师”,意思是只要他到了篮下,不管用什么姿势出手,总能像变戏法一样把球送进篮筐。根据可查证的报纸记录,这个绰号最早出自新加坡男篮队员陈诗家。

1977年底,中国男篮出访新加坡。新加坡队发现中国男篮的首发阵容里有一个4号,他身高并不高,在场上打的却是二中锋位置。新加坡队员起初并没有太把这个4号当回事,哪知比赛一开打,这个4号竟大显神通,哪怕禁区里有万夫当关,他也照样如入无人之境,最终全场独得30多分。这个身披4号的“迷你”二中锋,就是张卫平。赛后举行的宴会上,新加坡队员陈诗家对张卫平竖起大拇指:“你简直是个‘魔术师’,球到你手里,就跟变魔术一样,不知怎么就进去了!”

众所周知,NBA赛场上有个“魔术师”约翰逊,曾经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与“大鸟”伯德并驾齐驱,如今成了湖人队的新任总裁。约翰逊进入NBA联盟是在1980年,“魔术师”这个绰号被叫响还要更晚,而张卫平早在1977年就有了“篮下魔术师”这个绰号。

后来,亚洲对手都知道中国男篮有个小个子4号大前锋了不得,以至于1979年在日本打亚锦赛,张卫平明明换了6号,4号给了八一队的吴忻水,当地报纸上还是赫然登着——“中国男篮4号张卫平”。

凭借超强的篮下得分能力、扎实的基本功、过硬的身体素质,张卫平帮助中国男篮重新夺回亚洲霸主地位,连续夺得1975、1977、1979年三届男篮亚锦赛冠军,一举实现“三连冠”,还在1978年第8届亚运会男篮比赛上获得冠军,并被评为赛会的“亚洲最佳前锋”。

张卫平为啥被叫魔术师?其NBA模板是谁你猜不到

1975年,张卫平进入北京队已十年,训练笔记照样写得认认真真,这是真正的“干一行,爱一行”

1975年,张卫平进入北京队已十年,训练笔记照样写得认认真真,这是真正的“干一行,爱一行”

张卫平为啥被叫魔术师?其NBA模板是谁你猜不到

张卫平1975年被评为优秀共青团员,类似的奖状在家里能挂满一面墙

【张卫平自述】

75年在泰国曼谷,是我们中国男篮第一次参加亚洲锦标赛,那时候咱们对亚洲的情况还不太了解。

那年全国联赛是八一第一,北京第二,所以组建国家队的时候,八一队选4个,北京队选4个,其他所有地方队再选4个。我记得在4个其他地方队的队员里,有上海的张大维、湖南的张建设,湖北的袁战宏等等。

我印象最深的是打韩国。打着打着,韩国队眼看落后要输,他们就开始打人。黑虎掏心,一记上勾拳,正好打在张大维胃上,打得他胃痉挛,当场休克,昏迷不醒,直接给抬出去了。咱们就不干了,上去要打架。钱指导上来全给按住了,说咱是要赢球,你跟他一打架,情绪一变化,头脑一发热,场上动作都变形了,这球就输了。这可不行,咱们这球一定要赢下来。我们就都知道了,赢球是第一位的,绝对不能带着情绪打球。

后来我们跟韩国打都是这样,韩国就是这招,这就是他的比赛策略。他要是领先,绝不打架,一定是跟你一招一式正常打球。每到一落后,小动作、打架、逗你火,各种损招全都上来了。从那一次开始钱指导把我们按住,我们就了解了韩国队的这个特点。钱指导厉害就厉害在这儿,一下就拆穿了韩国的这个把戏。这么多年来,韩国对我们使这招,一点儿也没用。

回国的时候,当时钱指导让我跟张建设抬着冠军奖杯往外走。那次奖杯差不多半人多高,几乎快到胸口了,特别大的一个。出了机场往外走,我和建设扛着奖杯在前头走,毕竟赢了冠军,心里就是痛快。谁也没想到第一次参加亚洲锦标赛,咱们就得了冠军。那次也是咱们第一次取得出战奥运会的资格,但是当时咱们抗议国际奥委会非法承认台湾蒋帮体育组织,最后没去,亚锦赛第二名日本顶替咱们去了蒙特利尔。

日本是亚锦赛第二,咱不去奥运会,他才有了机会。他们感觉脸上无光,就得想办法告诉世界,我们虽然是替补进去,但我们有实力,我们并不比中国队差。赢了我们,他才好去蒙特利尔奥运会。亚锦赛打完之后,他们又邀请我们去日本打另外一个比赛,拿裁判整我们。

那回是以北京队为主要班底,加了几个地方队的队员,像张大维、张建设他们,对外叫作“北京加强队”。到了日本,被裁判整得没法打,最后一场没赢。当时女篮也去了,那时候也打不过日本。苏联第一,日本第二,当时连美国都打不过他们。最后,男女篮都去了日本,一共打了15场比赛,一场没赢,0胜15负。

【张卫平自述完】

张卫平为啥被叫魔术师?其NBA模板是谁你猜不到

1975年亚锦赛夺冠之后,与队友黄频捷变着花样与奖杯合影,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这是中国男篮第一次参加亚锦赛,取得的这个冠军对中国篮球来说意义非凡。黄频捷后来在自己的微博上也讲过这届亚锦赛的故事,他说:

最惊心动魄的是,韩国队输得恼羞成怒,最后使出一贯的阴招,拳击张大维的胃部。当地华人华侨马上就不答应了,手里的矿泉水瓶像冰雹一样向韩国队砸了过去。事后听说有一位华侨竟然掏出枪来,准备射杀那个打张大维的韩国队员,好在被保安及时阻拦……赛前我的腰部老伤复发,是打了强的松加麻药之后才上的场。打完比赛我的麻药劲儿过了,疼得直不起腰来,最后被师哥李树钊和湖北小师弟袁战洪一起搀上领奖台,可是上去之后连奖杯都抱不动。升国旗的时候,我们12条壮汉都哭了,大家一起高唱《歌唱祖国》……

我曾问过张指导这样一个问题:“您觉得自己打球的风格最像哪位NBA球星?”

他想了想,回答我:“跟巴克利比较像,都是打二中锋身高不太够,喜欢背身打篮下,打外线都不太灵。但有一点,我打球可比他早,我都退役了,他还没进NBA。另外,我有一点跟他不太一样,他是天生身体棒,有一回膝盖受伤,乔丹那个训练师格罗佛让他远离篮球,他二话不说,拿着篮球一瘸一拐走到篮框下面,用没受伤的那条腿,单腿原地起跳,一口气连扣十个篮儿,就是这么横!我是自己硬练出来的,先天条件并不突出。”

他顿了顿,接着说:“跟国内同龄人相比,我的身体确实还不错,主要是力量上占绝对优势。就算碰上欧美那些四号位,我身高上是不足,但力量上我不吃亏,只要打到篮下,我就有办法发挥我的攻击力。越是能靠住人,心里越有数,要是靠不着人,就只能把球传出去。”

张卫平为啥被叫魔术师?其NBA模板是谁你猜不到

无巧不成书,多年之后,张指导与巴克利都走上了解说员岗位

除了力量之外,“后背敏感度”也是相当重要的一项能力。张指导介绍说,具体到篮球这项运动,内线队员的“后背敏感度”普遍强于外线队员,因为内线队员背身进攻的机会更多,需要用后背来靠住人,随时通过后背感知防守人的位置,久而久之就“用进废退”。

他讲了一个“扎铅笔”的小故事:“后来我去体院读书,专门做过一个实验,拿两根铅笔保持水平,同时扎运动员后背,问他是几根铅笔,他说俩。OK,两根铅笔保持水平,同时往里面缩一点儿,再问他几根,他还说俩。继续往里面缩,缩到一定范围,外线队员就觉得是一根铅笔了,内线队员还能判断出是俩。两根铅笔越缩越近,最后都快缩并上了,你还能判断出是两根铅笔(而不是一根),这个人的后背就非常敏感。我的后背就特别敏感,两根铅笔都快并上了,我还能感觉出是两根来。倒不是天生如此,而是因为我长年累月背身打内线,慢慢就越练越敏感。”

我又问他:“您除了74年那段时间当过替补,后来在国家队还打过替补吗?”他说:“75年还是替补,但越打时间越多,打到77年左右,就是绝对主力了。再往后,除了79年亚锦赛是以八一队为班底的一个混编国家队,其他都是主力,而且只要是上了场,基本上场场打满40分钟,除非五次犯规满了,一般都不会被替下来。”

我听了有点儿吃惊,问他:“场场打满40分钟……您就没有过发挥不好、被教练给换下来的时候?”他回答得很干脆:“没有,场场打满。”我半信半疑:“一般运动员打球难免有状态起伏,您这场场打满40分钟,听着有点儿玄乎啊。”他乐了:“真不是吹牛,当时就是这么个情况。”

后来交往多了,对张指导的脾气性格了解深了,我才大致想明白了这件事。对顶级运动员来说,技术水平和运动能力都相对稳定,正常情况下很少会在这两个层面出现波动,比如今天投篮准、明天投篮不准,或者今天跑得快,明天跑得慢。真正决定运动员状态起伏的,是他的心理素质和性格特点。如果总是在场上想东想西、患得患失,表现当然很容易起伏不定。

张指导恰好是一个神经线条特别粗大的人,心里根本不装事儿,换句说就是“心特别大”,上场之后肯定是不管三七二十一,该怎么打就怎么打,完全不会出现心理层面的波动。能力和心理都保持稳定,场上表现也就相应稳定,教练当然不会把这样的球员换下场。

有一天,我问张指导:“打了这么多年球,您觉得哪个对手最难对付?”他的回答斩钉截铁:“没有,跟谁打我也不怵。打篮球靠的是硬实力,如果实力不济,到了场上就得露馅。你别看当时我们国家不富裕,出去打国际大赛,人家都比我们有钱,但我们打球棒啊。像科威特、日本、韩国这些国家,见了我们都哆哆嗦嗦。我们从来没觉得穷就低人一等,一点儿也没这感觉,因为甭管你多有钱,上了场一样灭你!”

《非常合理:张卫平传》 第十章结束

传记目录:

第01章:张卫平家世背景大揭秘!外公师从康有为姨父是名士

第02章:张卫平最大梦想曾是当厨子 50年前就称霸东单球场

第03章:张卫平年轻时脾气有多暴?曾有绰号叫先农坛恶霸

第04章:张卫平曾被要求检查巨人症 身高1米93照样场均30分

第05章:你可知张卫平力量有多强?50岁掰手腕赢遍CBA球员

第06章:张卫平出国访问被送香皂?半个月不吃饭仍砍45分

第07章:张卫平首访菲律宾遇惊魂时刻 一人吓得直冒冷汗

第08章:张卫平出访非洲被堵厕所 走夜路撞西瓜山吓坏团长

第09章:张卫平为何最怕横传球?一生只输韩国一次就怨它

明日预告:

你可知道,

谁才是张卫平在国家队的最强搭档?

张卫平与中国男篮一起经历过哪些第一次?

钱澄海指导为何把队友痛骂一顿?

亚运会上,大家最爱看哪些球队打比赛?

……

明天,请看《非常合理:张卫平传》第11章。

如何收看:

传记内容在腾讯体育全网独家首发,同步收录在作者阿鱼的微信公众号“鱼乐NBA”(微信搜索公众号“鱼乐NBA”或“yulenba”)、企鹅号“鱼乐篮球”(腾讯新闻App、天天快报App搜索“鱼乐篮球”)上,欢迎收听,锁定精彩。

创作团队:

口述:张卫平

作者:黄祎(阿鱼)

策划、推广:宋忠冬

你可知张卫平力量有多强?50岁掰手腕赢遍CBA球员

你可知张卫平力量有多强?50岁掰手腕赢遍CBA球员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责任编辑:zhdongsong
收藏本文

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