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说明

苏群:张指导一点最让我惊讶 他为解说界树立标杆

苏群:张指导一点最让我惊讶 他为解说界树立标杆

著名篮球评论员苏群老师

我第一次接触张指导是在1996年左右。当时我已经解说NBA一个赛季了,加上两次总决赛,都是在中央台做的转播。96-97赛季开打之前,孙正平老师跟我说,小苏,我们要来一个新的嘉宾,你应该认识吧,张卫平张指导。

张指导我当然认识,很小的时候就看过他打球,当时是在爸妈单位的电视里看比赛。但是从我开始做篮球记者,到张指导1997年从美国回来,那段时间他在国内是消失的。后来才知道,他去美国做了一家酒类批发公司大西部地区的主管,这次回国有一个新的职务,IMG(国际管理集团)在中国区的总经理。

张指导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非常高大,他身高一米九十多,在演播室里一坐,显得特别高大。第二印象是特别随和,那时候他还年轻,头发还是黑的,说话嗓门挺大,说的都是大白话,一高兴就哈哈直乐,很容易接近。

其实那个时候挺有缘分,搁到现在,要跟张指导一起说个球,几乎没有可能。现在无论是中央台还是腾讯直播,在搭档说球的配置上都比较正规,一定是一个主持人,一个解说嘉宾。张指导和我都属于解说嘉宾,不太可能在同一场直播里出现。

那时我也在中央台二套说球,偶尔会客串一下主持人的角色。因为孙老师经常出差,要去解说甲A的足球,央视那时也比较缺主持人,有时候就用我顶一下。我曾经和蔡猛、韩乔生老师都搭档过,97年在美国甚至还和宋世雄老师搭档过两场比赛。

那时每个星期有两场球,经常是我跟大徐(徐济成)一起说,可能很多人都比较熟悉这段时间。差不多是在2000年以前,当时中央台体育频道主要的解说员就孙正平老师一位,经常会出现我跟大徐一起上的情况。我跟大徐会在比赛前商量一下:“要不今儿你开头?”这次是我,下次就是大徐,这样轮着来。

有这么几次,我跟张指导一起说球。一分配下来,他肯定是嘉宾。张指导一辈子不干A角儿,就是像孙正平老师那个角色,他从没干过,一直都是当嘉宾。我跟张指导在一起的时候,我就得当主持人,呼台号。后来在腾讯也有一次,我俩一起合作,现在想起来还觉得挺有意思。

作为在他身边说球的主持人,跟作为听众,在两种不同的身份状态下,对张指导解说的感受完全不同。

我解说篮球二十多年,平常偶尔在家里也会看球。看球和在电视机前说球,感觉彻底不一样。在家里,状态松下来了,看球的时候不太专注,一耳朵一耳朵的,不太连贯。动不动就上个洗手间,泡个茶什么,但解说的时候状态非常紧张。像暂停、节间、15分钟休息这些时间,对我们来说正是高速工作的时段。好不容易能让你的目光从比赛中收回来,一定要抓住机会讲得出彩,需要随时整理自己的思路。在张指导身边听他讲,配合他的话来整理自己的思路,跟你作为一个听众来听他讲,完全不一样。

你听张指导说球,没有什么特别高深的用词,都是大白话。他也不会吟诗作赋,用词都通俗易懂,特别接地气。大家也非常熟悉了,像什么“啪啪啪”、“砰砰砰”,象声词特别多。但这些都是很表面的印象,只有你坐在他身边,注意力高度集中,脑子高速运转,努力地寻找比赛逻辑,你就会发现,张指导解说的专业性一下子就体现出来了。

打个比方,当比赛场上某一方出现一个问题,教练“啪”叫暂停的时候,作为主持人,你第一个问题就是:“张指导您看叫暂停了,作为主教练,他现在首先要解决一个什么样的问题?”

这时候,你努力想从张指导的回答中寻找你下一次开口时的说话逻辑。如果你不在电视上说球,可能不太理解。解说篮球,你肯定希望从头到尾,整个的思路是贯通的。如果你碰上一个对比赛的理解、对场上形势的观察,结论跟自己不同的人,有时候就会很纠结,因为你说的东西跟他对不上,很着急。像我在右侧当主持人的机会比较少,我往往在左侧,我就说自己的东西,不管别人。

你会发现跟张指导在一起解说特别轻松,你这话一出来,张指导马上就是非常专业的分析。虽然都是大白话,很接地气,但是他能严丝合缝地跟你在逻辑上相互契合,还能迅速地、非常专业地带着你走,让你对场上的形势看得特别透亮。我跟张指导之间,就合作过那么几场球,但是说完之后就特别佩服。

有几次暂停、进广告的时候,我还在下面给他悄悄翘大拇指。我说张指导,跟您一块说球真是太舒服了,根本就不用排练,不用在一块吃吃喝喝相互了解,不需要性格上有多么默契,都不用。这种默契完全是浑然天成的,更多来自张指导对比赛非常专业、又贴近观众视角的一种判断。

跟张指导搭档的时候,那种交流的默契感真是不一般。这么多年来,除了张指导,我后来就碰到过一次。当时代表腾讯去西安做活动,跟王立彬指导聊大学篮球,短短的几分钟,一下子就觉得不一样。他的逻辑特别顺畅,能够带着你,有点像游泳的时候有人在后面推你一把,特别舒服。像张指导、王指导这种老国手,在专业知识上的浸淫,确实非常深厚。

苏群:张指导一点最让我惊讶 他为解说界树立标杆

苏群老师

张指导今年60多岁了,从第一次见他到现在有21年了。我感觉张指导并没有停留在他原来的角色和身份当中,在这20多年中,他的人设一直在不断演变。过去他是一个专业的篮球解说员,但实际上他身上隐藏着一种非常地道、“老北京”特有的、讲演的天分。

后来腾讯买了NBA直播的独家版权,张指导长住美国,主要有两个身份。一个是在中央台《NBA最前线》这个节目,他在美国当现场主持。一个是在腾讯,跟段冉做一些节目。到他六十多岁,我们很多人才发现他身上这种表演天分。就像我们有时候经常去一个地方逛,但不知道脚底下原来是一座金矿。

他当现场节目主持人的感觉特别好。你想啊,他有资历有威望,个头又高,跟篮球运动员站在一起的时候,视觉效果很协调。而且他中英文来回串,火候把握得非常好,什么时候该跟外国球员说英语,什么时候要跟观众解释场上的互动,都好像信手拈来,完全没有任何粘滞。另外,张指导跟球员也好,跟工作人员也好,都好像老朋友一样,入戏特别快。

我跟张指导私下见面的机会其实不多,因为我们做NBA解说都是各自独立开的,很少会把资源重叠在一块,往往整个赛季也很少见一面。通常是在全明星、总决赛这样的大赛,才有机会在美国见一见。他打球的时候我又太小了,也没跟他有过任何接触,不知道他当运动员的时候,一身腱子肉练出来要吃多少苦,在场上跟人咬牙拼的时候又是什么状态。我所熟悉的张指导,已经差不多是四十多岁以后的样子了。

但仅凭我跟张指导有限的接触,我觉得,如果用“没有架子”来评价他就太低了。他的随和完全是一种天性,平常跟张指导说话,真不叫没有架子。他头发白得比较早,你总会觉得他是你长辈这样,但跟他在一起,完全不会有这方面的感觉,他一点儿也不会端着,这是我对他印象最深的。

我和张指导合作的次数不是特别多,多难忘的事也不见得,但我有一次确实挺惊讶。那是有一年总决赛,在旧金山,我们先后做克雷-汤普森的访问。张指导的专业和职业,一下子就体现出来了。那次他要代表中央台和腾讯两个单位做采访,在同一个场景,同一个地方,用两种不同的身份,对汤普森做两次采访。难度实在太大了,那怎么完成呢?我在旁边看着,觉得挺有意思。

汤普森是他父亲给带过来的,先给中央台做一档节目。老汤普森也挺厉害的,正襟危坐,跟张指导开始聊天。采访差不多进行了十多分钟,中央台的摄制组收了机器,腾讯的员工开始布置。背景不能一模一样啊,摄像机,沙发,汤普森父子坐的位置,都要换个角度。布置好了,灯一亮,张指导马上进入状态,开始滔滔不绝。我拍过电影,特别能体会这种角色切换的难度。上一段戏演完了,马上开始下一段戏,刚进入一个角色,一喊停,马上要跳出来,立刻进入另一个角色。张指导对这个拿捏得非常到位,表现相当职业化。下来我跟他说,您的表现太professional(职业)了,他还很谦虚,说您瞧人汤普森老爷子才是真的professional,明明是同样一个问题,他演得跟第一次听说似的。

除了职业,张指导还特别谦虚。那次我觉得他和汤普森的父亲,同时给我留下了这种印象。汤普森的父亲也是特别能说,他们俩岁数差不多,都是打过球的,个子都高。我们干的是给年轻人看的一个活儿,但是这些老一辈表现得就是不一样。他们并没有受过什么正规的培训,但从他们的身上,能同时体现出做电视节目的一种职业感。我只能说美国人和老北京人,可能都有共同的天分,都是特别能说,进入角色的速度特别快。

年轻人对张指导的评价都非常高,这一点我也很惊讶,因为张指导跟他们之间岁数的差距,远远超过我跟年轻球迷之间的差距,但年轻球迷反而是特别喜爱张指导。

我觉得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的表达非常接地气,语言、手势、表达观点的方式,以及观点本身,都特别契合年轻人的想法。

张指导并不是为了迎合年轻人或怎样,而是顺应他本身的天性。这么多年来,张指导一直没有改变他对篮球的理解和掌握。说白了,各种高深莫测的理论也好,用很多年轻人喜欢的文艺形式去表达也好,其实都不见得能被接受。张指导根本就没想那么多,他满脑子就是篮球最本真的理论,该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篮球本身就是很贴近大众,很接地气的,如果上升到很高的理论,反而不好。

在解说的过程当中,张指导充分施展了他作为一个老北京人、一个著名运动员,对篮球本质的理解。我对篮球的理解需要通过类似哲学的方式去分析,篮球对他来说却是融入在血液里的一种东西,很自然地表达出来。

篮球需要多高深的理论?根本用不着。张指导把很多看上去挺高的东西,用大白话的方式,深入浅出地表达出来。而且他并不隐晦自己多年居住洛杉矶,对湖人队、对魔术师约翰逊,对帕特-莱利,对菲尔杰克逊的喜爱,不装,球迷都觉得他的天性跟自己非常契合。

我觉得像张指导这样专业运动员出身的解说员会越来越多,一定会出现下一个张指导。

每一代人都有一代人自己的特点,无论是王仕鹏、李克、吴谦、张云松还是霍楠,这些新生代解说员其实都各有特点,但是他们很年轻,在这一行干的时间没那么长,大家对他们形成的历史沉淀感还不够强,还没有达到张指导这样的高度。每个人都需要一个沉淀积累的过程,到了二十年之后,像王仕鹏、霍楠、张云松他们,也自然会获得大家的认可。你看NBA那些老牌的解说员、嘉宾,像奥尼尔、巴克利他们,不要说在这一行,单这档节目本身就做了十五六年。只有通过这种积累,才能形成现在大家对他们的好感和认知。

跟这些新生代解说员比起来,张指导最大的特点是既没有年龄的距离感,同时又有经验的沉淀和积累。我觉得今后会有很多人以张指导为榜样,确立自己解说篮球的一种方式。你怎么样做到既能让球迷喜欢,又能够真正原汁原味地传达篮球?只有紧紧抓住篮球的本质,而不是光想着用怎么样一种方式,去花哨一点,炫技一点,或者说想方设法地迎合球迷。与其在这些方面做文章,不如用天性来展现你自己对篮球的认知、理解和喜爱。

张指导给我们一个最大的启示,在于他作为一名专业运动员,并不是刻意要去做篮球解说,而是他确实始终用一种专业和职业的态度去对待这一行工作。我觉得张指导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会让很多正在打球的运动员充满自信,相信他们退役以后也都能有很好的发展。将来篮球相关的工作会越来越丰富,电视直播、网络直播的岗位会越来越多,大部分这种岗位都会留给打过球的人,而不是我们这种半路出家的人。张指导的成功,能带给他们很大的自信和鼓舞。

这一行具体有哪些标准?其实很简单,你一切都可以参照张指导。第一要懂篮球,第二要职业,第三要专业,第四要发挥你的天性,不装,一定要非常自然地流露。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平,表达能力非常重要。这些标准,在张指导身上都能得到完美的展现。

(苏群,著名篮球评论员,《篮球先锋报》创始人、总编辑)

口述 | 苏群

采访、整理 | 黄祎(阿鱼)

《非常合理-张卫平传》

讲述中国篮球名宿张卫平的生平故事,呈现跨越半个世纪的中国篮球发展史,由张卫平本人唯一授权、腾讯体育篮球主编黄祎(阿鱼)撰写、腾讯体育独家出品。

第01章:张卫平家世背景大揭秘!外公师从康有为姨父是名士

第02章:张卫平最大梦想曾是当厨子 50年前就称霸东单球场

第03章:张卫平年轻时脾气有多暴?曾有绰号叫先农坛恶霸

第04章:张卫平曾被要求检查巨人症 身高1米93照样场均30分

第05章:你可知张卫平力量有多强?50岁掰手腕赢遍CBA球员

第06章:张卫平出国访问被送香皂?半个月不吃饭仍砍45分

第07章:张卫平首访菲律宾遇惊魂时刻 一人吓得直冒冷汗

第08章:张卫平出访非洲被堵厕所 走夜路撞西瓜山吓坏团长

如何收看:

传记内容在腾讯体育全网独家首发,同步收录在作者阿鱼的微信公众号“鱼乐NBA”(微信搜索公众号“鱼乐NBA”或“yulenba”)、企鹅号“鱼乐篮球”(腾讯新闻App、天天快报App搜索“鱼乐篮球”)上,欢迎收听,锁定精彩。

你可知张卫平力量有多强?50岁掰手腕赢遍CBA球员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责任编辑:tmacyuan
收藏本文

标签

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