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说明

你可知张卫平力量有多强?50岁掰手腕赢遍CBA球员

[摘要]《非常合理-张卫平传》讲述中国篮球名宿张卫平的生平故事,呈现跨越半个世纪的中国篮球发展史,由张卫平本人唯一授权、腾讯体育篮球主编黄祎(阿鱼)撰写、腾讯体育独家出品。

你可知张卫平力量有多强?50岁掰手腕赢遍CBA球员

张卫平在健身房苦练上肢力量,瞧这一身腱子肉,就问你服不服

1970年,张卫平被选进北京男篮,距离如今已是将近五十年前。

现如今,一名能在CBA联赛打上球的普通球员,年薪少说也有五六十万元,顶级球员更是能拿到千万年薪。各种训练设施和装备都是国际水准,出行也都有球队大巴和私家座驾,大牌球星还时不时能坐进头等舱和商务舱。今天的球员可能很难想象,五十年前的篮球运动员们是怎样一种工作条件。

当时全北京体工大队只有一辆大巴车,最多容纳20人左右。如果有哪个项目需要用车,必须提前打申请,等待领导批准。项目那么多,根本轮不过来,一般外出比赛只能自己想办法解决交通出行问题。当时北京篮球队要去跟国家队打教学比赛,如果没有派车,就只能全队骑车去国家队训练基地。赶上天寒地冻的大冬天,也只能戴着皮帽子、穿着军大衣,大家一起顶着寒风闷头骑行。

有一年冬天,气温达到零下二十多度,室外简直呵气成冰。北京队要赶到延庆去慰问贫下中农,一帮小伙子坐进一辆敞篷大卡车的车厢,车体外面只包裹着一层薄薄的帆布。寒风凛冽,虽然每个人身上都穿着厚厚的军大衣,还是一样冻得瑟瑟发抖。

到了基层,要跟由农民组成的球队打比赛,队员们心想,如果穿着外套上场,那就是对农民群众不尊重,于是一咬牙,个个只穿背心短裤进场,浑身上下都冻得僵硬,球砸在身上都没感觉。

凑合打了半场,对面农民队派了个人过来找教练:“跟您商量个事儿,您看能不能让队员们把长衣长裤都穿上,别只穿背心短裤上场,你们不穿,我们也不好意思穿。问题是你们身体壮能抗冻,我们真是扛不住啊!”

张卫平俯身争抢地板球,对每一个可能的机会都绝不放过

张卫平俯身争抢地板球,对每一个可能的机会都绝不放过

直到成为国家队主力,张卫平的月工资也只有32元,退役时也不过60多元,后来当教练又涨过若干次,出国前达到120元左右。虽然相比普通群众也算高收入,但远远谈不上“天价”。在同一支运动队中,球打得再好再差,运动员彼此之间的收入差距也不太大。显而易见,“钱”不是那一代运动员努力向上的动力,那么,他们的动力到底是什么?

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曾就这个问题请教过张指导,他的回答是这样:“当时物资比较匮乏,大家都没钱,也就不存在钱的问题,环境很单纯。作为球员,我们没有什么多余的想法,想得更多的是为国增光的荣誉感,是一种‘我要成为最好的球员’的信念。现在回想起来,能生活在当时那样一种单纯的环境下,某些方面也是一种幸运。”

张卫平曾在1983年5月22日的《人民日报》上发表过一篇文章,题为《苦练弥补了我的不足》,文中说:“有些外国报纸管我叫‘篮下魔术师’,其实我哪有什么特殊的本领,唯一的秘诀就是自觉地、坚持不懈地苦练。”

他在下面还写了这样一段话,真实记录了自己的训练过程:

“中国有句俗话:笨鸟先飞。我的身体条件不好,光靠队里统一的训练课解决不了问题,只能额外付出加倍的努力。我给自己规定了一项任务:每次训练课后都要加练半小时力量。力量训练是很枯燥很累的,身体要承受极大的负荷强度。记得有一次大运动量训练课后,我已经累得一步路都不想走。还练不练力量?我躺在地板上,思想在做斗争。当时真想痛痛快快洗个热水澡休息一下。可又一想,这不是把自己订的规矩给破坏了吗?少练一次也许影响不大,但这种思想一滋长,今天少练一次,明天少练一次,就要前功尽弃!万丈高楼平地起,每咬一次牙,身体就强壮一分,每加一次课,就向在三秒区内站稳脚跟迈进一步。想到这里,我一骨碌爬起来,真怪,身体也不那么累了,脚步也轻松多了。”

你可知张卫平力量有多强?50岁掰手腕赢遍CBA球员

1983年5月22日的《人民日报》

后来,我曾把他写的这段话拿给张指导看,跟他开玩笑:“您写的这些太逗了,一看就是那个年代的套路!”他笑眯眯地看着我说:“可我到现在也还是这么觉得啊。这就跟存钱是一个道理,打比赛就是花钱,训练就是存钱,你不存就没得花,可不得好好练吗?”

道理就是那些道理,可是“知道”跟“做到”真是有天壤之别。我们现在听到这些老掉牙的大道理,第一反应往往是皱起眉头,觉得不胜其烦,还有很多人能马上找出反例,讲出一大堆“这不对那不对”。但张卫平从来就没多想过,不管教练和家长灌输给他什么信息,他都老老实实照做。真一板一眼地做起来了,尝到了甜头,就越做越起劲儿,从来不去推敲道理本身。

直到如今,网络上还流传着一些很吸引眼球的说法,比如“张卫平年轻时身体素质惊人”、“轻松完成双手背扣”、“纵向弹跳高度超过100厘米”等等,有些并非他本人的扣篮GIF图片被冠以他的名号,甚至还有媒体称他为“最早的中国男篮勒布朗(詹姆斯)”。

这些说法不能说毫无根据,张卫平年轻时确实在弹跳高度、绝对力量等方面都令人赞叹,但这些都不是天生如此,他一点儿也不像勒布朗-詹姆斯那么天赋异禀、天生神力。在很大程度上,他所展现出的身体优势都来自后天的刻苦训练。

你可知张卫平力量有多强?50岁掰手腕赢遍CBA球员

那时候训练条件有限,每天就是“全蹲、卧推、硬举”老三样,张卫平照样练得不亦乐乎

作为一名司职大前锋的篮球运动员,张卫平身材上的劣势非常明显:身高只有1米92、93,严格意义上不算标准大前锋,绝对速度不够快,手不够大,胳膊也不够长,弹跳高度虽然有,但弹速跟国内球员相比优势也不明显。如果仅仅只是把他的成功归结于超凡脱俗的身体素质,那不仅抹杀了他常人难以想象的后天努力,也完全不符合事实,会误导一大批青少年球迷,让他们误以为打球好不好全靠身体素质。

张卫平还记得一个很有趣的小故事。刚被选进北京青年队时,教练带着他做身体测试,用以检测运动员的基本运动水平,其中有一项是标准的100米跑。张卫平呼哧带喘一趟跑下来,教练掐表一看,忍不住乐了。张卫平的成绩是14秒4,即使放在当年,也几乎是标准的女子运动员水平。张卫平不服气,憋足了劲要在下一次测试中证明自己,为此顶着严寒苦练了一个冬天。结果下一次测试再一看,14秒5,比几个月前还慢了0.1秒。这个小故事说明,至少在刚进专业队时,张卫平的身体天赋并不突出。

按相关标准规定,只要是参加过全国甲A、甲B联赛、青年联赛的篮球运动员,都可以申请授予二级运动员称号。虽然项目性质不同,但同级别运动员之间还是有一些参考价值。以现如今的标准来看,国家二级田径运动员的百米速度要求跑进11秒5(手计)之内,足足比张卫平当年快了3秒之多。对比可见,张卫平虽然是国家队主力球员,但他在速度这个单项上并没有多少优势。我第一次听到这个小故事时,心里难免有个疑惑:“您这速度也忒慢了,就这种运动能力,怎么能在篮球场上打出名堂呢?”

张卫平这样回答我:“首先,我的速度也不是一成不变,通过苦练,后来确实有一些进步,不过跟最顶尖水平相比还是偏慢一点。关键在于,篮球比赛跟田径比赛完全是两回事。参加田径比赛,所有人同时起跑,看谁先到终点。篮球比赛里什么时候跑都行,还是比谁先到终点,关键取决于你自己的预判。我的意识还不错,能针对场上形势提前做出判断,预判出球的走向。早启动一两步,比什么都管用。我的绝对速度确实不算最好,但有了好的意识,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速度的不足。”

你可知张卫平力量有多强?50岁掰手腕赢遍CBA球员

密密麻麻的冬训总结,认真的训练态度始终如一

基础虽然并不好,但张卫平舍得练,在力量训练上的投入远远超出其他队友。一进队,他就跟着举重队一起练力量。专业举重队员怎么练,他就怎么练。别人举多大的重量,他也跟着非要做到不可。到后来,他硬是以一个篮球运动员的身份,练出了专业举重队员的力量水准,到了篮球场上自然是罕有敌手。

建国初期的篮球圈里,普遍有一种“练大力量容易身体僵硬”的刻板印象,但张卫平觉得这种说法不靠谱,因为他自己的亲身体验简直是截然相反。不管是打比赛还是训练,他一定要把自己练到浑身酸痛,这样才感觉浑身舒坦,上了场才感觉身体灵活、脚底下有根。如果没练到一定的量,身上没有酸痛感,打起球来就觉得浑身轻飘飘,哪哪儿都不对劲。于是,不管别人怎么说,他该练就照练不误,越练越舒服。

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张卫平虽然心大,但绝不是对什么事都不琢磨,对于业务他钻研得比谁都用功。他只是更习惯相信自己的本能和直觉,相信那些最朴实的道理,从来不在“犹犹豫豫、左右为难”上花时间。

每天早晨醒来,张卫平头一件大事就是去举重房蹲杠铃,一天不练就浑身难受。运动员都住在训练基地,当时还没有实行“周六、周日双休制”,一周只有礼拜天一天能回家探望。通常其他人都是周六下午训练完,匆匆洗个澡就火速离开,一分钟都不多耽误,只为能在家吃顿晚饭、睡上一宿。但张卫平雷打不动,周六下午训练完也不回家,到了周日上午还是泡在举重房,练完之后再回家吃顿午饭,当天晚上准时回到运动队。由此可见,对他来说,坚持系统训练比什么都更重要,而且他也确实喜欢练,乐在其中。

在被“下放”到食堂劳动的那段时间,张卫平还跟一个年轻的厨子师傅成了好朋友,两人开始结伴“掰块”(练大肌肉块的通俗说法)。为了帮张卫平解决营养供给问题,小师傅特意在食堂给他留了一扇窗户,什么时候肚子饿了,从窗户跳进去只管吃。当时也不懂什么叫训练计划,每天就是“全蹲、卧推、硬举”老三样,再加上各种冲刺跑、跨腹跳、跳台阶之类的下肢力量练习,平均每天各练10-15组,直到精疲力尽为止。

练到后来,张卫平的负重深蹲的最大力量达到200公斤。常规训练中,一般以160公斤为基准,5-10个为一组,一次训练能做8-10组左右。此外,他的硬举力量也达到250公斤左右,各项数据跟当时举重队的专业运动员们在同一个水平线上。从地方队到国家队,只要是比赛掰手腕,谁也赢不了他。实际上,他的力量水平与当时的NBA球员已经相当接近。只是那个时代消息闭塞,无论是他自己还是周围其他人都无从得知这个事实。

等他当了国家队教练,年纪在三十七八岁左右,训练强度已经与球员时代不可同日而语,他的卧推力量依然全队最强。现役国手虽然平均比他年轻十多岁,但也没有一个能在这项数据上比得过他。哪怕在多年之后,他回国到了IMG(国际管理集团)工作,当时已经年近五十,跟CBA各队球员掰手腕也是一次也没输过。

多年后回忆起这段时光,张卫平说:“在那段时间里只要坚持训练的,后来都进了国家队。”

你可知张卫平力量有多强?50岁掰手腕赢遍CBA球员

1974年访问加拿大打比赛,在与美洲球员的对抗中占据上风,腾空而起、遮天蔽日,身体力量之劲爆尽显无遗

【张卫平自述】

1970年冬天,当时所有的甲级球队都去了广西南宁,刚组织的国家队也去了,所有人住在一起搞冬训。那是全国第一次大规模的集中冬训,各个队彼此之间约着打教学比赛,三个月冬训之后,再打一个正式的冬训检查比赛。

当时国家队和其他省市的球队都住在一个地儿,唯独北京、上海两个队单独在外面住。体育馆边儿上有一大片农田,里面有个小楼,我们北京队住一层,上海队住二层。十几个人住在一个大房间里,每人一张床一副蚊帐。那时候虽然是冬天,晚上睡觉还得关蚊帐。稻田边上有一个小平房是食堂,我们每天练完了就上那儿吃饭去。

当时住在一块大农田里边,周围什么都没有,确实闷得慌。我印象特别清楚,有一天看见农田里有一头水牛,没人管,跟看见什么稀奇一样兴奋。我们那时候年轻,吃饱了实在没事儿干,过去就跟水牛对着,互相看。那时候我也不懂,觉得自己有力量,就想跟它较较劲,想试试看能不能把它给掰倒了。上去就拎着两个牛犄角,使劲儿掰牛脑袋。牛就瞪着我,我也瞪着他,但怎么掰也掰不动。后来实在把牛给掰烦了,一动脑袋,我就感到有一种不可抗力从牛角上传递过来,差点儿没把我给挑出去。赶紧撒手,不撒手就真被挑出去了。

那时候我才深刻理解,为什么说一个人有劲儿,要说是“牛劲”。牛劲可真是太大了,脑袋一晃,完全是脖子发力,这边人就要飞出去了,就这么厉害。年轻的时候其实都一样,都是荷尔蒙过剩,浑身都是劲儿,不知道天高地厚。那时候也确实没地方发泄精力,什么都没有,实在闲得发慌,才跑过去跟牛较劲。

当时还有个场景让我印象深刻。那时候有些队相互之间关系好,比赛中有些磕磕碰碰不怎么计较,有些队之间就有点儿“恩怨”,一打球就打架。我们就爱看这关系不太好的球队打比赛,看热闹都是不嫌事儿大。

有一回看上海打辽宁,那时候两队就有“茬儿”,一打准出事儿。当时蒋兴权还是辽宁队的队员,拿着球快攻上篮,上海队员就在后面追。眼看怎么都追不上了,上海队员飞起来就是一个鱼跃,就像是足球守门员扑球一样,直接把老蒋给扑到看台上去了。

当时底线离看台还有点儿距离,老蒋在空中有个180度的转身动作,“腾”地一下转过身来,一屁股就坐在看台的栏杆上,看台可是有一人多高。都给扑成那样了,动作那么危险,老蒋也没急,只是回头看着上海队的队员摇了摇脑袋,意思是哭笑不得,您这是打篮球还是踢足球啊,鱼跃的动作都使出来了。要说这老蒋真是有大将风度,不急不恼,换了别人早就干起架了。

【张卫平自述完】

你可知张卫平力量有多强?50岁掰手腕赢遍CBA球员

这张照片最能展示出张卫平的身体力量,被几名香港队员前拉后拽,整个身体都吊在张卫平手腕上,他依然能霸王举鼎,照常完成投篮

1970年夏天,在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下,国家体委和北京体委逐渐恢复了正规训练和比赛,因为国家男篮和北京男篮都在北京,相互之间先在北京体育馆打了4场比赛。当时国家队的主要班底多数都是北京队员,部分替补球员来自八一队,所以这几场比赛相当于北京男篮的“内战”。据张卫平回忆,有时候场上10名队员里能有9个人都来自北京,包括教练组成员也多数都是北京队的教练。当时北京队派出的主力阵容包括后卫黄频捷、中锋杨殿顺、大前锋张卫平等,目的是为了锻炼年轻球员。比赛结果出人意料,北京队3胜1负,这是张卫平等年轻球员带给中国篮坛的第一次震撼。

央视篮球名嘴于嘉曾透露,中国男篮名宿钱澄海指导有一次说过这样一句话:“中国这一批又一批球员里,训练刻苦的往往天赋有限,天赋超群的往往训练又不刻苦,但如果能做到二者兼具,一定是前途无量。我这么多弟子里面,只有张卫平一人真正接近了这个标准。”

《非常合理:张卫平传》第五章结束

传记目录:

第01章:张卫平家世背景大揭秘!外公师从康有为姨父是名士

第02章:张卫平最大梦想曾是当厨子 50年前就称霸东单球场

第03章:张卫平年轻时脾气有多暴?曾有绰号叫先农坛恶霸

第04章:张卫平曾被要求检查巨人症 身高1米93照样场均30分

如何收看:

传记内容在腾讯体育全网独家首发,同步收录在作者阿鱼的微信公众号“鱼乐NBA”(微信搜索公众号“鱼乐NBA”或“yulenba”)、企鹅号“鱼乐篮球”(腾讯新闻App、天天快报App搜索“鱼乐篮球”)上,欢迎收听,锁定精彩。

明日预告:

你可知道,

张卫平第一次去菲律宾有哪些见闻?

什么才是真正的“友谊第一、比赛第二”?

张卫平为什么从非洲回来就不吃不喝?

半个月不吃饭,他怎么还能单场45分?

……

请看《非常合理:张卫平传》第六章。

创作团队:

口述:张卫平

作者:黄祎(阿鱼)

策划、推广:宋忠冬

你可知张卫平力量有多强?50岁掰手腕赢遍CBA球员

你可知张卫平力量有多强?50岁掰手腕赢遍CBA球员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责任编辑:zhdongsong
收藏本文

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