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李娜的愤怒从何而来?

[导读]对李娜的“发飙”该如何评判?所有人都该认真反思,不仅仅是李娜,媒体人、新闻界,都应该看到我们在文化、价值观的偏差与不对等。李娜不是孤立的,就像“内外有别”也并不是她独有的行为模式。

冠军光环成指挥棒 国内媒体选择仰视李娜

【深度】李娜的愤怒从何而来?

一位知名经纪人在今年的深圳公开赛期间观摩李娜比赛,李娜与媒体球迷的几次冲突令身为香港人的他极为不解:“国内外没有任何一个大牌敢于如此说话行事,为什么媒体人可以这样忍受李娜?李娜明显不愿意打交道,甚至对自己的经纪团队也很高傲。”

很简单,中国体育界一向唯成绩论,中国的媒体也从来只能屈从于这一现实。冠军光环,是大家容忍李娜“言行无忌”的根本。

内外有别,是李娜的另一个标签。在很多中国记者的经历中,李娜对待外媒的态度多数时候都算得上和善,一旦转回中文回答,态度就急转直下,完全凭借心情回答问题。法新社驻香港记者霍奇森去年前往北京报道了中网,他对于李娜“中外有别”也有同感:“我不懂中文,但是每次李娜的发布会,我听她前面回答英文问题的时候都还好好的,但是后来回答中文问题的时候,虽然我不明白她说了什么,但是有一点很明确的,就是态度并不是特别好,至少语气上能够判断地出。”

在CCTV体育频道童可欣看来,“李娜在回答外国记者提问的时候,还得把英文问题转化为中文意思,理解之后再用英文回答,这一过程有利于李娜平复情绪。而中文访谈(李娜)就会脱口而出,不熟悉她的记者听起来就会有点冲,这可能会给人造成一种李娜区别对待的错觉,但实际并没有这样。”

这些年李娜多次成为争议人物,复出后的炮轰国家队、北京奥运会时吼观众以及“打球不是为了国家”言论频频成为媒体的头条,以致于她如今再面对国内媒体已有了极大的戒心。即便是在取胜后,心情不错的新闻发布会上,她也会半开玩笑地“警告”台下中国记者:“我说的话你们可别乱写啊!”而在面对国外媒体的时候,李娜明显更为放松,在她看来,相较于更喜欢八卦、关注赛场之外东西的中国记者,他们与外国同行相比不够专业,也更容易“出事”。

李娜和国内媒体之间,似乎就此形成了难解的“死循环”。

实际上,李娜“黑脸”的时候很多,幽默的时候也不少,“信用卡”和“老公呼噜”已被捧为娜式语录。只是更多时候,李娜呈现给国内媒体的是一张“黑脸”,记者再对此进行报道加深大众印象,更引起李娜的反感。

对于李娜的“内外有别”,媒体人也各有各的解读,但实际上,国内的媒体自身都没有很清晰地看到:他们在面对李娜的时候,是处于一种仰视的状态;平等对话,基本上只有外媒才能做到。

“再大的大牌,跟任何人也都是平等的。”余国琼女士(知名体育公关人、李玮锋经纪人)曾如此评价李娜现象,这在目前中国体育界与媒体圈很难实现,这一现象,也不独存在于李娜身上。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热门推荐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相关微博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tinyzhan]

热门搜索:

    登录
    同步:

    最热评论

    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