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李娜的愤怒从何而来?

[导读]对李娜的“发飙”该如何评判?所有人都该认真反思,不仅仅是李娜,媒体人、新闻界,都应该看到我们在文化、价值观的偏差与不对等。李娜不是孤立的,就像“内外有别”也并不是她独有的行为模式。

李娜还在“体制”内 和奥运冠军一样享受特权

【深度】李娜的愤怒从何而来?

李娜的成功被解析为体制外的突破之路。2008年奥运会之后,国家体育总局网管中心允许李娜和其他几位网球选手单飞。跳出“举国体制”后,李娜从此自由的生长、焕发了青春,为中国人夺得了历史上的第一个网球大满贯,是一个真正的、激动人心的、关于个人奋斗的励志大片。

与乒乓球、羽毛球那些大牌们相比,“自主训练、自主参赛、自负盈亏”的李娜,的确游离在举国体制之外,但因为冠军的光环,李娜享受了太多“体制内”运动员才能享受的特权,说她已经“脱举”不够客观——她至今仍在湖北网管中心拥有编制。

2011年法网夺冠之后,回到家乡的李娜就被授予“湖北跨越先锋”荣誉称号,并获得60万元奖金。湖北省体育局已经研究通过,她将出任湖北网球管理中心副主任。也就是说,娜姐在成为法网冠军并接受与奥运会冠军同等奖励的同时,也和一些奥运会冠军一样,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一名“副处级”的体育官员,典型的举国式奖励。

从竞技层面上讲,在法网夺冠之前,李娜进入澳网(微博)决赛已是中国网球历史上很大的突破,但群众就是没办法兴奋起来。因为常年的举国体制已经带给了我们一种思维定式:除了冠军,一切都不重要;有了冠军,就有了“免死金牌”。早些年,体操王子 李宁曾经发出这样的感概,中国不需要运动员,只需要冠军,或者更准确地说只是需要奥运会冠军。

李娜身上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即使她对中国的媒体记者那么不客气,却很少人愿意“得罪”她。记者就这次事件采访了圈内不少的记者,老外都很大方的表达观点,但是中国的媒体同仁们、甚至是某大学的运动心理学专家,大多表示了婉拒,“以后还要在圈内混,现在不方便谈这个”成为了“噤声”的理由。李娜“成神”之前,网球在中国的受关注度不高,网球记者也从未像现在这样受关注,现在,李娜是他们“铁饭碗”的保障。

既享受体制的优越、同时又享有对体制的超脱——体制内的人可以无视媒体、轻视公众;体制外的人可以享有独立经济,以及痛恨体制的普通人山呼的自由赞歌。

当不如意时,这种优越感就会转化为愤怒,今年的澳网法网就是区别。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热门推荐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相关微博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tinyzhan]

热门搜索:

    登录
    同步:

    最热评论

    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