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体育 > 2010广州亚运会 > 周边新闻 > 正文

“徽章爷爷”来广州 一半人生都在交换

2010年11月21日02:58华商网-华商报我要评论(0)
字号:T|T

“徽章爷爷”来广州

肯维斯(左)非常享受交换徽章的乐趣 本报特派广州记者 赵彬 摄


  在中国,王义夫以运动员的身份参加了六届奥运会;在美国,一个68岁的老先生肯维斯带着自己的徽章观看了六届奥运会。广州,主新闻中心安检口外,一个白头发外国老头在车站旁边的一个垃圾桶上铺开了一块方布,上面放着密密麻麻造型各异的徽章,没错,就是肯维斯,这一次,他将交换的业务开辟到了亚运赛场。

  和北京奥运会徽章交换者形成颇具规模的群体不同,肯在亚运村旁“练摊”显得形单影只。这个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的老头并没有因为一家独大而失去了“工作”的动力,但凡有来往的行人经过时,肯都会向他们说一个英语单词“change”(交换),担心他们听不懂,肯会再比划一个姿势表明自己的意图。

  “这个是悉尼的、这个是雅典的。你看上面还有北京奥运会的。”见到有人驻足观赏自己的徽章,肯马上开始了介绍,即便如此,还是有不少人不太明白肯的意思,总是试图出个好价钱购买肯的徽章,每逢这时,肯就会连连摆手,并义正言辞地告诉对方,“我的徽章只换不卖。”

  在这几十年的徽章交换生涯中,肯觉得最有趣的事情就是自己总是在和不同的人打交道,经常能听到一些自己不曾知晓的故事。有时与自己交换徽章的人太多,肯也会忘记刚刚和谁做了“买卖”,犯下质问别人“你怎么会有和我一样徽章”的错误。但关键时刻,微笑总能化解一切尴尬。

  对话

  一半人生都在交换

  在一阵唇枪舌剑的“讨价还价”之后,肯维斯终于做成了一笔令自己非常满意的“买卖”,心满意足的和我们聊起了他的“徽章人生”。

  华商报: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交换徽章的?还记得自己的第一枚徽章吗?

  肯维斯:我的第一枚徽章来自于1972年的慕尼黑奥运会,不过我是从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开始萌发交换徽章的念头的,当时我买了一打徽章,看到场馆门口有人在交换,觉得非常有趣,要知道仅仅凭借一个人的力量很难攒齐这么多比赛的徽章。

  华商报:你怎么会想到来亚运会?

  肯维斯:我想举办亚运会的初衷和举办奥运会是一样的,这里也遵循着相同的体育精神。我去过北京奥运会,我想广州举办的亚运会也会像我在北京时一样,安全有序,所以我就来了。而且在广州,我的竞争者肯定没有在奥运会时那么多,我有更多的机会换到更好的徽章。

  华商报:那么从美国到广州的这趟旅程,你的花费有多少呢?

  肯维斯:1000美元的机票、450美元的住宿费、100美元的比赛门票,我还买了90美元的徽章用来交换,这绝对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但比起我得到的快乐,这些真的不算什么。

  华商报:有家人陪你一起来广州么?如果是一个人为了交换徽章全球到处跑,会不会感到孤单?

  肯维斯:我是和我的朋友约好一起来广州的,他住在新加坡。我们去年底还一起去香港看了东亚运动会。平时,我们通过邮件联系,会给对方发徽章的照片,想交换的话,就把徽章寄过去。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在世界各地的“徽章友”,我到哪都不会觉得寂寞。

  华商报:这次来广州交换徽章的过程中,有没有特别难忘的事情?你现在一共有多少枚徽章,你如何来保存他们?

  肯维斯:我这次创造了一个纪录,在三天的时间内换到85枚徽章。一共有45支代表团参加广州亚运会,我已经换到了其中28支代表团的徽章,这简直是个惊喜。我把每届奥运会的徽章分别粘在不同的本子上,空闲的时候翻开看看,每一本对于我来说都是一段美好的回忆。

  本报特派广州记者 丁潇雅

[责任编辑:cswuali]
添加你对新闻的热爱  
人在热爱
登录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分享至: 腾讯微博
如果你对体育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到微博反馈

图说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