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体育 > 正文

亚运村里的那些故事:邮局很忙碌 志愿者很认真

2010年11月12日14:41华奥星空网
字号:T|T

  亚运会:我们在现场

  MPC安检口——负责安检的小姑娘

  对不起,请出示证件!

  本报记者 马敏

  在媒体村里,证件才是王道。尤其像我这种丢三落四的人必须把她当成宝贝儿一样捧在怀里,否则出门容易,进门可就难了。

  “对不起小姐,没有证件是不允许进入的。”MPC门口负责安检的小姑娘拒绝起人来也很温柔。

  “我刚才出去太急了,证件就落在里面了。”我的老毛病又犯了。

  “很抱歉,我们还是不能让你进入,不然给你的朋友打个电话送过来吧?”小姑娘的声音很好听。

  “我没带手机,让我进去吧,下不为例。”我也试图温柔地祈求她放行。

  “真的不可以,要不你用我的手机给同事打个电话?”小姑娘开始为我想办法。

  “我不知道电话号码,你就让我进去吧。”我的爆脾气有点按耐不住了。

  “那您记得放在哪里了吗?我们帮你去取吧。”小姑娘叫来伙伴值班,准备行动了。

  “你宁愿自己多跑路,也不放我进去啊。”

  “对不起,没有证件真得不能放行。,所有的安检口都是这么规定的。”小姑娘依然很温柔,“为了保证别人的安全 ,也是为了保证您的安全。”

  “那要是我半夜回来,把证件落在了遥远的赛场,你不能也让我回去取吧。”我开始使用苦肉计。

  “我们有应急措施的,您看那边那个证件办理处,是可以办理临时证件的。”小姑娘的细心的回答让我很尴尬……

  “干嘛呢?”同事的出现简直就是救世主啊,我把情况给他说了一遍,同事对于我的毛病已经不屑批评,“你也别难为小姑娘了,在这等着,我去给你取。”

  没想到小姑娘最后还不忘嘱咐我,“下次千万别忘记带了,安检机器只相信有效证件哦。”原来小姑娘也可以很幽默。(广州11月11日电 )

  新闻中心——服务经理廖科

  没有完成的采访

  本报记者 王静

  采访一届综合性运动会,媒体最先接触的就是工作团队和志愿者,他们的态度及工作能力往往会给记者留下关于这个运动会的第一印象。对于我来说,与广州亚运会主新闻中心的新闻采访服务经理廖科的接触,就让我在到达广州的第二天对亚运会的新闻团队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在进驻媒体村的当天,报社前方采访团队就马不停蹄地布置了第二天的采访任务,其中保障开幕式水下安全工作的蛙人的采访由我负责。这是一个很艰巨的采访任务,因为安保工作一向是大型综合性运动会各个筹备部门中较难接触的领域,由于工作的性质,他们较少接受媒体采访。我深知这个任务的艰巨,于是第二天一大早就到主新闻中心的新闻采访服务台,向服务人员提出了采访申请,并且强调时间比较紧张,希望当天或者第二天实现采访。工作人员很认真,立即就去处理我的申请,并告知有消息一定及时告知我。

  一个小时后,工作人员给我提供了一个安保工作相关负责人的电话号码。但是对方希望我通过新闻宣传部门联络。我把这个意见转达给新闻采访服务经理廖科,廖科告诉我,在接到我的申请后很快就签署了意见,并已经传给了相关部门,“我再去联络。组委会宣传部已经表示要尽最大可能给媒体提供采访条件,有消息我会告诉您。”

  又是一个小时,焦急的我再一次找到廖科。“我跟安保部门的负责人通话了, 也转达了您的申请,但是对方表示开幕式前实在太忙,没有时间接受采访。”廖科说,“有没有轮岗的蛙人,他们休息时我去驻地采访就行。不会涉及开幕式的情况。你跟他通话时一定要表达出这个意思。”我做最后的努力。“好的,我再试试。”廖科再一次答应了。20分钟后,廖科告诉我,申请还是被拒绝了,“对方几乎没有时间跟我说话,忙到说了两三句就挂掉了。我也知道你的这个采访角度很独特,希望能帮到你,一个上午几乎就一直在联络这件事,但是我能做的就是这些。”

  看着一脸诚恳的廖科,我心里充满感激,我知道这是一个很难的任务,虽然采访没能如期完成,廖科的热情及负责人的工作态度却让我对广州亚运会的成功举办充满期待。(广州11月11日电 )

  媒体村邮政局——一个姓黎的工作人员

  亚运邮品热卖

  本报记者 肖苑玫

  亚运运动员村国际区里的行人络绎不绝,攥着一沓明信片,我朝邮局飞奔,想立刻与亲友们一同分享我在广州亚运会的快乐,因此也无暇顾及波光粼粼的湖面、来不及体味热情的阳光。

  邮政局里如开了锅的饺子,这边忙着打包裹,那边忙着盖运动员村的邮戳,再那边忙着介绍各类邮政局的纪念品……我站在一旁耐心地等着,“别着急啊,我这边马上完。”工作人员说,手里敲章的活儿不停歇。我前面是个老者,他是赛会的志愿者,买了一套印有各参赛国的信封,他说亚运会就这一次,要好好留下来做纪念。话没说完,又来了一位攥着一摞信封的长者,他也是志愿者,“你自己盖吧。”工作人员拿出来一个章让老者自己动手。后来的这位长者买的是印有吉祥物的信封,他觉得很有纪念意义,特别是名字,“这名字很有广州的特点,看,阿祥、阿吉……”他得意地展示着。

  “现在很好卖的,好多人都买了,连我们自己都买了。”这位姓黎的工作人员介绍说,“买信封的很多的,这有纪念意义啊,有国家的、有吉祥物的那种。”

  “你可以预定首日封啊。50个起卖。”我前面的老者笑道。

  “50个太多了。”我答。

  盖完章,小黎仔细检查我明信片上的地址,“嗯,都是国内的。请稍等。”随即他起身在柜子里面找出一本,里面都是邮票。他撕了12张8毛的,令我感到非常。在电子邮件高度发展的今天我已经很久没见过邮票了。为了便于张贴,他将邮票撕成一张一张的,一边撕一边接受购买明星片买者的咨询。看他忙不过,要来糨糊我自己贴起了邮票,一股暖暖的记忆飘起。

  顺利寄出明信片后,我转到柜台看纪念品。工作人员热情地指着套票介绍说那是卖得最好的,因为有90年亚运会的版票,算是两届亚运会的纪念邮票最齐全的,很有升值空间。“之前有两套是贝壳做的邮票,早就都脱销了,”她说,“我自己已经买了好几套了,贝壳的买到了一套而已。”据了解,纪念邮票最受华人喜欢,她说买得最多的人大多来自新加坡、中国台北、中国香港,都是会讲汉语的人。而我左手边,一个身着新加坡队服的中年男子正在柜台上以中文仔细咨询着纪念套票。

  忽然,一段流利英文飘入我的耳中,一抬眼,两名金发姑娘走进了邮局,正在欣赏柜子里的纪念品,她们来自乌兹别克斯坦。(广州11月11日电 )

(中国体育报)

如果你对体育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到微博反馈

图说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