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体育 > 正文

亚运开幕式主创团队:实现奥运后新的突破

2010年11月12日17:11人民网-体育频道罗艾桦我要评论(0)
字号:T|T

人民网广州11月12日电(罗艾桦 贺林平)广州亚运会的开幕式,以堪称完美的表演,让观众尖叫震撼,让世人叹为观止。那么,这样一台精彩绝伦的开幕式,是如何打造出来的?

广州亚组委庆典文化部部长何继青、开闭幕式总导演陈维亚、开幕式运行团队珠江巡游子团队副总协调人宁肖周等1000多人组成了开幕式的主创团队,他们创造性地贯彻了广东省、广州市和亚组委领导的意图,形成一个个突破历史、前所未有的开幕创意。

而实现他们创意的,除了场内5000多名演职人员外,还有场外5000多名群众演员和成千上万普通市民。可以说,这是一台由领导者、艺术家和市民大众共同缔造的盛典,充分体现了亚运会的全民性、参与性、开放性。

选择海心沙是个艰难的决定

亚组委庆典和文化活动部部长何继青:本届亚运会开幕式,选址在海心沙举行。从高空看,这座珠江上的小岛,酷似一艘面朝东方出海口的巨轮。170年前,殖民主义列强是从这里进来的;60年前,我们从这里把列强赶回了大海;30年前,改革开放的春风从这里吹向全国,吹绿神州大地;新世纪的头10年,科学发展再次启航,这艘巨轮正待扬帆远航,去走向世界、拥抱世界。

基于这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鲜明的时代风貌,广东省、广州市和亚组委决定将开幕式放在这里举行。2008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提出,开幕式要走出体育场,到广东独有、特色鲜明、承载了千年岭南文化的珠江上去搞;当月底,广州亚组委副主席、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张广宁看到后,认为这个地方正是贯穿了“以珠江为舞台,以城市为背景”理念的开幕式场地最佳选址。

把开幕式放在海心沙,这个创意是空前的,但难度也是空前的。首次把舞台和看台从封闭的体育场带到开放的空间,相比于以往历届亚运会和大型体育盛会,实现了时空上的历史性突破,对节目创意、声光电的应用、安保等等都提出了巨大、全新的挑战。

当时听到这个决定以后,我们这些抓落实的非常吃惊,真是太大胆了,心里完全没底。但经过细致分析,总结出四个方面的有力因素:一,场地的变化,一定会带来开幕式整体的、革命性的变化,而不仅仅是技术、形式的变化;二,可以融入到里面去的元素非常多,非常新;三是巨大的困难和不利因素一定会逼出集体的智慧、办法,走出一条新路;四,既然这个创意是领导提出来的,他们一定会在各方面全力支持。所以,我认为,正因为完全未知,发挥的空间才是无限的,机遇一定大于挑战。

我的第一件事,就是2009年1月5日赶到北京,去说服总导演陈维亚。一开始他坚决不同意。

东方歌舞团艺术总监、副团长,广州亚运会开闭幕式总导演陈维亚:因为我们这个团队早在2008年就中标亚运会开幕式了,当时的中标方案是在奥体中心搞,所以一整套的方案都是按奥体来做的。而且海心沙是以开放的空间为背景,南北都有很多不同的建筑物,很难达到理想中的效果。

后来我们反复谈了好多次,终于萌发出把舞台放在岛的东边,让观众面向东方,朝着珠江入海口的方向看演出,整个效果一下子就出来了。所以说,这个开幕式是我们城市的领导者、管理者和艺术家共同创造出来的。

如何展现岭南特色,实现奥运会开幕式后新的突破

陈维亚:这几年,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连着来,可谓“中国年”。我也是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副总导演,现在来搞广州亚运会,面临的是奥运会那么成功,亚运会从哪里寻求突破的问题。

我认为,奥运会已被赞为“无与伦比”,其规模、气势等等都是无法超越的。我们要的是作出岭南特色,作出广州,作出亚运会自己独特的东西来,每一个创意都要达到奥运会的水平。第一大要素就是创新。

在这方面,广州市领导主动寻找不可比性,把开幕式搬出体育场,办成全广州人民的一次巡礼。这一革命性的创意是成功的起点,这个岛上原来什么都没有,给我们无限的创意空间。虽然也有很多困难挑战,我们也犹豫过、犯过难,但最后还是决定破釜沉舟,搏一下!所以2009年1月1日零点,我在珠江的“亚运号”船上接受了广州亚运会总导演的聘书。

具体怎么做好演出,达到我们对广州亚运会开闭幕式“立足中华文化、融合亚洲文化、彰显岭南文化”的定位,整个过程还是非常难的。开幕式第一次不在体育场了,到城市了,在珠江上,所以逼着我们在创意上,进行大幅度创新。首先,场地设计就能充分贯穿创新创意。跟北京奥运会不同,鸟巢给你了,盘子给你了,只要装菜就行。而在海心沙,你要炒菜,得先设计盘子。海心沙岛要进行全面拆迁,从挖地开始。拆完了后,建什么,怎么建,怎么实践我们水、船、帆、塔的理念脉络,需要很多创新设计,工作量很大,我们考虑的细节,甚至包括“观众席要像船上的驾驶舱”,“几个大船帆之间的具体距离”等等。

此后,我们又进行了多个前所未有的创新,包括大量采用岭南风格及亚洲各地的代表性符号;在广州塔腰身上600米高空点燃的焰火创了最高纪录;各国、各地区代表团入场不是统一来回播放《运动员进行曲》,而是配上该国或是该地区最具有代表性的歌曲等等。

开幕式运行团队珠江巡游子团队副总协调人宁肖周:本届亚运会别具匠心、独树一帜的开幕“序曲”珠江巡游也是一大创新,而且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因为珠江这个舞台只有广州有。

珠江巡游的创意主要依托开幕式文艺表演“启航”的文化宗旨,在以“水”为核心的表现形式上,选择了珠江这条广州的母亲河,用彩船巡游的方式来展现现代中国、魅力广州喜迎亚洲各国体育健儿和高贵宾客的洋溢热情。

45条彩船分别代表亚洲45个国家和地区,船身用LED灯带勾勒出各国、各地区富有特色的城市建筑造型,展现了45个国家、地区的城市风貌,船里由吹奏演员演奏着代表东亚、西亚、南亚、北亚、中亚及中国的耳熟能详的乐曲。此外,彩船经过的珠江两岸也安排组织了5000名演员进行特色文艺节目展演,并有10万热情市民与船上外宾遥相互动,营造出“一江欢歌,两岸沸腾”的盛景。

何继青:还有我们的“绿色一分钟”,这个旨在倡导低碳环保的特别节目,今晚成了这座城市的集体行为艺术。成千上万的羊城市民从家中拿出一盆绿色植物,放到阳台、楼顶、天井等露天处,配合美丽的星光和灯光,让城市的每个角落充满绿意。

虽然这只是一个简单的动作,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城市行为,其象征意义和倡导意义是舞台上的演员、灯光和舞台外的普通市民共同完成的。

可以说,创新,是这届亚运会开幕式的灵魂。当然,我们运用了很多高科技,使创新能够达到既定效果。

陈维亚:怎么体现岭南特色,我想还有一个开放,我们不背保密的包袱。按常规,开幕式内容是应该保密的。但这次开幕式环境不同,主要表演内容是在海心沙岛,等于是在闹市区表演,与其保密保不住,遮遮掩掩,不如让观众先看、多看。广东省、广州市领导也表示,亚运会是城市的庆典,老百姓的节日,不如多演几场。开放,这是广州人敢为人先的个性。我们固有的这个保密观念也要进行调整。

所以除了点火方式等一些最高机密外,开幕式前的5场彩排,我们都对市民观众公开,让大家来看,来提意见。因为我们的要求是精益求精,不到最后一刻,绝不停止前进,直到昨天开幕前,我们还在做一些细节上的修改。

尽管开放了,但老百姓并没有悬念解除了就不感兴趣,反而是一次彩排比一次彩排更火爆,更受追捧,彩排门票早已是一票难求。因为大家看了以后,都变成了宣传员,把开幕式的精彩看点宣传出去,吸引更多的人去看。

从今天的开幕式情况和反响来看,我觉得我们还是成功了,本届亚运会的开幕式不说最大、最好,但绝对可以说是“最独特”、“最精彩”。对我个人来说,做这个开幕式是对自己的一次大的超越。

训练1年零3个月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何继青:这次开幕式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没有大的明星,群体、团队是最大的看点。我们的编导团队60多人,各个技术工种1000多人,加上5000多名演员,加在一起将近6000多人,他们克服了技术上、表演上的一个个困难,完成了一个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

比如最受追捧,被认为是开幕式最大亮点之一的白云之帆,其节目内涵之深刻、规模之大、还是从创意之精细、技术之复杂等等各个角度来说,都是前所未有的。

这也是最早开始投入训练的节目,从去年8月份开始,河南登封少林塔沟武校《白云之帆》的表演团队就在河南校区投入了训练。历时1年零3个月,也创下了同类型表演节目排练时间最长的纪录,付出了无数汗水和艰辛,只为开幕式当晚为各国来宾和羊城市民奉献10分钟最精彩的节目。

《白云之帆》表演团队——河南登封少林塔沟武校教练朗国庆:大家看到在上面表演的只有180名少年,但大家看不到,下面还有上千名地面人员,正是在他们的拉拽下,上面的演员才能吊在高空中,做出各种精彩的动作,组合出各种魅力的画面。

我们参加演出的1600多名少年,平均年龄17岁,最小的还不到14岁。其中,空中表演队员180人,不少曾参加过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地球奔跑》节目表演。他们是从近3万名弟子中精挑细选出来的,身高介于1.65-1.70米,体重60-65公斤。因为七八十米的高空,少年们不仅要坚持10分钟,还要以轻灵的姿态,朝各个方向,完成复杂的技术动作,多一斤体重就多一分风险。此外,这些少年队员的腰腿能力要求特别强。节目最大亮点在于挑战人类身体的极限。

《白云之帆》表演团队队员余炯泽:刚开始,很多队员都受不了,出现充血、头晕、呕吐症状。部分队员则因为“恐高”,被淘汰。训练一年,三成的队员被淘汰。这在以往的表演中,是很罕见的。

上面的人考的是血肉之躯,下面的操作手,考的是脑力和体力。在整个表演过程中,他们六人一组,随音乐节奏和画面点位变化来决定自己的动作,如果点位记得不够准确,他们的动作随时会导致空中的队员磕伤碰伤。比如一座山峰的造型,空中队员连成的峰峦的“线”要做到绝对的平滑。哪个队员脑袋稍微露出一点可能就不合格。

为了达到精准位置,操作手的训练任务就是一个动作反复练习,每天要拉着绳子不断地后退、奔跑。20米左右的距离,一个画面就要跑上百次。每天要跑将近20公里。很多队员半个月就跑坏一双运动鞋。

(人民网-体育频道)

[责任编辑:batijiang]
添加你对新闻的热爱  
人在热爱
登录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分享至: 腾讯微博
如果你对体育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到微博反馈

图说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