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体育 > 正文

东莞龙舟离产业梦想有多远?

2010年11月12日13:47南方日报
字号:T|T

东莞龙舟离产业梦想有多远?


东莞构筑了龙舟发展的新坐标,引领龙舟时代的潮流。

东莞龙舟离产业梦想有多远?



  “海珠石上柳荫浓,队队龙舟出浪中。一抹斜阳照金碧,齐将孔翠作船篷”、“惟东莞最盛。自五月朔至晦,乡乡有之。如彭峡者可纪也”,东莞龙舟盛景浮现眼前。

  星转斗移,沧海桑田。龙舟,在广州亚运会上首次成为正式赛事项目,掀开了龙舟发展历史的新一页。东莞市著名的龙舟之乡,名气在全国甚至海外都是响当当的。龙舟作为东莞传统体育项目,东莞能否借助亚运契机,将龙舟品牌打得更响,将龙舟文化推进新高度?这是一个现实的问题。

  东莞龙舟赛事遍地开花,分散性与独立性强。利弊相依,这种特性带来了发展步伐不统一,资源缺乏整合,规划目标欠缺等问题,从而不利于形成强有力的品牌,更不利于进行产业化发展。

  东莞构筑了龙舟发展的新坐标,引领了龙舟时代的潮流。但是,东莞龙舟要形成文化产业,梦想离现实到底有多远?

  摈弃弊端,打破困局,整合发展,提升规划,东莞龙舟等待蝶变。

  东莞龙舟品牌尚待开发

  今年,东莞龙舟迎来了发展的重要时期。6月8日,“我们的节日”之东莞龙舟文化节新闻发布会举办,万江、道滘、洪梅、望牛墩、石龙、沙田、中堂、高埗、麻涌、石碣等10个镇(街)相关负责人参与。

  活动从6月12日开始至6月30日,历时半个多月,共有10个镇(街)的188个村和社区参与,在“我们的节日”东莞市系列文化活动属于时间最长、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参与人数和策划项目最多、牵涉面最广的节庆活动。经过整合,各镇街龙舟文化活动进行整体包装、统一推介,同时安排精彩的互动活动,力争将龙舟文化节办成东莞人民自已的盛大节日。

  “我们的节日”系列文化活动组委会副主任、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叶泽驹指出,统一以“我们的节日”这一平台和载体,整合龙舟文化资源,弘扬民间传统文化艺术,集中宣传推介东莞传统文化,提高东莞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

  如何将龙舟赛事冠以更多国字号,使龙舟竞渡提升到一个新高度,是东莞龙舟发展的摸索之路。有了国家级的赛事,就等于拿到了更多通往国际舞台的入场券。6月23日至25日,第二届中国(东莞·中堂)龙舟文化节举行,活动档次很高,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民间文艺家协会、东莞市委宣传部等12个单位联合主办,中堂镇人民政府等4个单位协办。中堂镇委书记袁东平说,打造龙舟特色文化是中堂镇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重要步骤,借助国家级的平台,更好推动推广中堂发展优势,促进中堂文化体育事业全面发展。“这次龙舟文化节,整合了东莞龙舟文化资源,很好地聚合‘东莞龙舟’文化品牌,全国范围内产生更大影响力。”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党组成员、秘书长向云驹寄予了厚望。

  “东莞龙舟文化资源需要深入挖掘,不断强化龙舟品牌。建设龙舟文化为东莞腾飞开拓了金光大道,以龙舟文化带动地方发展,会更有作为。”东莞民俗专家张铁文说。

  由“龙舟文化”演变到综合性品牌“水文化”,作为全国第一个“龙舟之乡”的沙田镇,正在蓄力打造龙舟之乡特色“水文化”,邀请众多专家,为沙田“水文化”发展进行定位和整体设计,城市建设凸显“水文化”特色。

  中堂同样作出了有效的探索,在龙舟文化产业发展上,率先进行了探究与实践,中堂专程出台了推动龙舟文化进一步发展举措。这包括建设龙舟博物馆、发展龙舟文化产业,聚集众多的龙舟品牌生产要素,打造一批以龙舟文化为主题的文化产业集群,开创了新思路。

  龙舟文化产业会否纸上谈兵?

  衡量一个地区的综合实力,文化产业已成为了重要标志,利用好文化推动产业发展,就会成就一个阳光产业。那么,龙舟文化能否发展成一个阳光产业?

  东莞民俗专家张铁文认为,是可以的。发展好龙舟文化,大有作为,不但可以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同时挖掘与整合旅游资源,发展成一个好产业。龙舟文化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成为东莞招商引资的特色桥梁,发展龙舟文化产业,是一个有效的实践。

  从事龙舟民俗文化研究的中堂镇文化广电中心副主任张波认为,在龙舟文化产业上需要形成一种共识,把自身文化产业优势发挥出来,努力挖掘这种文化特色优势并发展为强有力的文化产业。他建议加快对龙舟文化产业形成长期的产业规划。

  “龙舟文化发展道路是可行的,龙舟竞渡这场文化盛宴带动了社会多层面的发展,活跃了市场经济。”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罗学光说,下一步需要提高与挖掘龙舟文化内涵,为龙舟文化产业发展打好基础,拓展龙舟文化产业衍生品的市场空间。

  “龙舟文化产业化的路子,已经由东莞市相关组织牵头酝酿。各镇街的龙舟文化节会朝着产业化的方向发展。”“我们的节日·东莞市系列文化活动组委会”办公室成员何超群介绍,各镇街要根据自身不同条件来找侧重点。比如沙田镇,具有良好的水域环境,龙舟文化产业可以侧重在龙舟文化场馆建设,搞成龙舟文化旅游,让旅客亲自体验划龙舟的乐趣。

  发展龙舟文化产业差不差钱?

  “我们正在做《文化新城向文化名城方向发展》的课题调研,东莞市政府提出,将加大对东莞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龙舟文化产业是重中之重。”何超群介绍,更多的规范还有赖于东莞市进行统一的规划。东莞市政府高层已经表态,希望每年拿出1亿元资金扶持龙舟文化产业。

  龙舟节成为东莞水乡镇街最重要的节日之一,经费成为关注的问题。今年,中堂举办第二届中国(东莞·中堂)龙舟文化节的总预算是400多万元。万江龙舟节赞助单位就有7个,数额达200多万元。而石龙镇龙舟文化节单是政府投入了近200万元,除外还有多个企业赞助。而近日结束的“2010沙田水文化节”更是打造成一场高层次的文化盛会。开幕式邀请到凤凰卫视知名主持人胡一虎和曾子墨担当主持,“广东省大沙田诗歌奖”颁奖典礼暨2010沙田水文化节闭幕式在东莞玉兰大剧院举行,可谓大手笔投入。

  由此可见,东莞发展龙舟文化产业根本不缺钱,从水乡镇街开展龙舟文化活动便可略见一斑。正如何超群所说:“如果资金扶持得到落实,那么东莞的龙舟文化产业发展前景颇为广阔。有了统一的规划,整个产业就会成长起来。”

  龙舟文化产业该产出什么?

  中堂率先对龙舟文化产业进行深入摸索,并逐渐形成了思路及措施。包括围绕“龙舟文化”制定5年规划,逐步形成集文化开发、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民俗风情为一体的龙舟文化产业园和产业带,使中堂成为龙舟特色文化大镇。

  对于龙舟文化产业的产出问题,专家们有自己不同的看法。

  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罗学光认为,龙舟制作、模型制作具有广阔的市场,可以作为一个产业来规划,不但提升地方文化底蕴,同时可以产生效益,以后一定要朝着这个方向做大做强。

  “传统的龙舟模型制作工艺,制作周期较长,成本也比较高,所以需要适当延伸,可以开发塑料、石头等材料制作。”何超群同时建议,端午节产品的粽子、香包,甚至雄黄酒都可以进行改良,并进行规模化生产、推广、销售等。

  也有专家认为,龙舟产业主要包括龙舟制造业、龙舟工艺品的规模化,以及涉及龙舟文化产业的方方面面,龙舟酒店、饭店、龙舟品牌服装、龙舟训练基地、龙舟游乐项目、龙舟旅游等,将文化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围绕龙舟文化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大力扶持涉及龙舟文化产业的企业发展,催生一批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增强文化产业的集群效应。

  本版撰文南方日报记者何建文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何建文

如果你对体育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到微博反馈

图说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