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1中国站历经十年转亏为盈 票房可能再创新高

[导读]2013年对中国站来说有特殊意义,因为这是F1进入中国的第10个年头。据赛事承办方、久事赛事营销总监杨亦斌介绍,2013年F1中国站的票房已经超越2012年,甚至很有可能超越2004年的历史最高记录。

明天,2013赛季F1中国站就将在上海奥迪国际赛车场举行,随着参赛车手近两日陆续抵达,中国站就此拉开序幕。2013年对中国站来说有特殊意义,因为这是F1进入中国的第10个年头。10年时间改变了许多,拉近了中国与F1这项运动的距离,让中国人对F1不再陌生;然而,10年时间里也有很多东西仍未改变,F1仍旧离中国非常远,如今中国还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F1车手,更不要说与F1相关的赛车发动机、轮胎等产品的研发了。

从赔本到赚吆喝

F1在中国已经家喻户晓

2013赛季F1中国站的比赛日期是4月12日至14日,然而关于中国站10周年的纪念庆祝活动早就启动了。过去9届F1中国站给大家留下的最直观印象是什么?“果然是世界上最烧钱的运动!”2010年中国站比赛之后,上海媒体算过一笔账,F1进入中国7年间,中国站亏损了46亿元(抛开用于赛车场基建的费用,中国站每年的亏损在1.5亿至1.8亿元之间)。对此,F1中国站首个7年合约期满后,F1中国大奖赛赛事承办方、上海久事国际赛事管理公司董事长张惠民已经承认。第二个7年开始后,上海久事声称上赛道通过承办各种比赛已经开始盈利了。然而,盈利的只是上赛道,F1中国站高达2000多万美元的承办费仍让承办方不堪重负。

所幸在赔本赚吆喝中,中国站并不是毫无收获,至少数十亿元的高投入让赛车这项运动对中国人来说不再陌生了,也让中国赛车逐渐为外界知晓。央视体育(微博) 频道解说员沙桐说:“我们对F1的转播工作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那时完全不了解这项运动的魅力,就看见一圈圈地跑,觉得没任何意思。现在,这项运动在中国已经变得家喻户晓了。”中国车手程丛夫(微博)说:“随着中国举办的比赛越来越多,中国车手亮相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外国人对中国赛车也不再感到陌生了。”

从奢望到追梦

中国制造仍旧遥不可及

明天开始的练习赛上,上赛道上将出现一个中国人的身影,他就是卡特汉姆车队的马青骅(微博)。对于很多10年前才开始追逐F1运动的人来说,马青骅是最接近成功的一个。去年,当西班牙小车队HRT宣布马青骅成为车队正式车手时,大家都以为这个年轻人会成为第一个参加F1比赛的中国人,然而这个梦最终如五彩斑斓的肥皂泡一样,很快就破灭了,因为HRT在签下马青骅后不久就破产了。

10年的追梦,得到了一个让人有些伤心的结局。F1这项融合了高科技、高度商业化的运动,仍离中国人非常遥远,不管是车手还是轮胎、引擎、变速箱这些F1“核心元素”,都与中国无关。程丛夫表示,要培养一个真正的F1车手需要投入上亿元,这样的投入没有几个中国家庭能拿得出来。至于赛车自身的核心元素——发动机、变速箱、轮胎,现在还不是中国汽车制造商瞄准的目标。

中国之所以与世界顶级赛车运动存在巨大差距,最重要的原因并不是缺钱,而是中国没有建立起自己的车手培养体系。汉密尔顿小时候家里也没有什么钱,但他12岁就进入迈凯轮青训体系,最终成为世界冠军。这个青训体系正是现在中国赛车界所没有的。有专业人士称,正是因为这种缺失才导致韩寒(微博)这种在越野赛和场地赛上通吃的现象出现,“现在整个行业都没有愿意踏实做青训的,如果这种情况不改变,即使再过10年,中国仍不会有自己的F1车手。”

票房可能创新高

属于中国站的热闹拉开序幕

F1中国站即将上演,从上周起装载着车队物资的6架专业包机已陆续抵达上海,车手也于昨日基本到齐。

昨天上午,抵达上海仅一天的维特尔还饶有兴致地跑到下榻宾馆附近的市场去买菜,其他车手则忙着在上海参加各类活动。属于中国站的热闹已经拉开了序幕。据赛事承办方、久事赛事营销总监杨亦斌介绍,截至上周末已经卖出了9成售票,本周,剩下的A、H两片看台的票正在热卖,2013年F1中国站的票房已经超越2012年,甚至很有可能超越2004年的历史最高记录。

不过这种热闹并没有很好地表现出来,至少上海本地媒体并没有花大篇幅对F1进行跟踪报道,一方面是因为F1中国站此前已经举办了9届,车手和车队并没有太大变化,大家有了审美疲劳;另一方面则是主办方并没有将目光瞄准本地媒体,而更看重在整个中国区的宣传。

沪上论道>>>

是到向伯尼们说不的时候了

有了10周年这个噱头,2013赛季F1中国站注定会非常热闹。然而,即使今年的中国站创造了上座率纪录,因为要支付高额的分站赛承办费用,赛事经营亏损的局面仍无法改变。

承办费之痛,并不是F1中国站独有,它几乎存在于在中国举办的各项国际赛事中,无论是冷门运动还是热门运动。向国际体育组织申办国际比赛,承办费少的要几十万美元,多的则高达数千万美元,背负如此沉重的经济负担,最终的经营结果自然不容乐观了。

这也许正是当国内热捧F1中国站10周年之际,资深F1评论员罗宾泼冷水的原因。在他看来,F1进入中国已经10年了,路却越走越艰难。正是因为缺乏好的商业模式,类似于F1掌门人伯尼这种一味索取承办费的行为,无异于饮鸩止渴。罗宾表示,在欧洲经济萎缩的情况下,世界各项大赛纷纷进入中国这块沃土淘金,这些全球赛事都希望通过中国市场的合作,获得收益和回报。

然而中国是不是应该购买这些世界大赛的“版权”呢?罗宾表示并不应该,“F1需要中国,中国却并不需要F1。F1进入中国市场,中国完全不应该花大成本去购买F1的赛权,这种模式本身就注定了F1在中国市场的失败。”作为旁观者,罗宾的点评客观、中肯。

在中国的相关体育组织还没有打造出属于自己的世界级品牌大赛时,“拿来主义”不失一个好办法,因为承办赛事的城市可以借此扩大知名度。然而,我们在“拿来”之前也应该综合考量,引进的赛事是不是真的需要,引进的赛事是否适合中国的市场。承办费不是不能给,而是要给得适量,如果超越了承受能力,甚至以巨额亏损为代价的话,那就不应该引进。不能让世界大赛的主办方在享受市场不断突破的成果时,还狮子大开口索要巨额承办费。

F1进入中国整整10年了,其他世界赛事进入的时间更长,在这期间让别人鱼与熊掌兼得而自己却颗粒无收的情况已多次出现。吃一堑,长一智,中国是到了向伯尼们说不的时候了。我们不想放弃精彩的世界大赛,国际体育组织也不愿放弃中国这个庞大的市场,两者之间必然有一个平衡点,这个平衡点也是我们应该坚守的界限,一旦遭遇无礼突破,就必须说不。

本组稿件由特派记者 胡锐凯 发自上海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热门推荐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相关微博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xiaobai]

热门搜索:

    登录
    同步:

    最热评论

    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