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之变:昔日"利刺"渐隐 厚积薄发不减锋芒

澳网(微博)的李娜是令人难忘的。在那场充满曲折的决赛之后,她的微笑和眼泪交织在一起,光明和幽暗交织在一起,她留下一个如此光荣的失败者形象,以至于人们对这一部娜式大片上演得如此突然,而有些不知所措、有些不明所以——这两年,到底发生了些什么,让那个曾经辉煌又曾经失意的李娜,重新找回自己?

虽然,我们还不能说那个刁钻的李娜已经消失了,但至少目前,她爆发的能量和性格光芒掩饰了过去的任性和倔强。

*数月,判若两人

李娜之变:昔日"利刺"渐隐 厚积薄发不减锋芒

李娜现在最大的标签是微笑

从2013年元旦的深圳赛开始,李娜在公众面前的亮相就让人感到新鲜。

在深圳,李娜丝毫不避讳球迷的围堵,甚至主动和球迷打着招呼,在酒店里,她也随随便便和陌生人共坐一桌吃早餐。每一场新闻发布会,她都抓紧机会和记者开着玩笑。以往那种在国内比赛中如临大敌的紧张气氛,突然一夜之间就消失了。这态度上的变化在自然发生着,带着一丝神秘。有媒体这样评价“起码她不再像以前面对公众时,总像刺猬一样竖起全身的刺,而是懂得反思和反省过去的不足了。”

及至2013年澳网,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不管摄影记者任何时刻、从任何角度拍摄李娜,她都没有紧锁眉头。澳大利亚某报纸甚至用这样的报道评价李娜:如果还有哪位球员能让新闻发布会现场的记者发出阵阵欢笑,那也就只有李娜了。

“我很感谢我的教练、我的团队。卡洛斯冬训带给我很好的效果。有他在,我用不着再对着丈夫吼了!”一脸明媚笑容的李娜,总能以自己的幽默,不时引来全场的欢笑。

然而,就在2012年下半年回到武汉签售自传之际,李娜接受武汉体育学院学生记者访谈时还语带锋芒地表示,自己“没有一位记者朋友”、“不能靠诋毁他人提高自己”、“很多报道事与愿违”。

熟悉李娜的人都清楚,不管是赛场内还是赛场外,“情绪化”一直都是她最为显著的“标签”。那么在这几个月当中,究竟是什么促使李娜发生如此明显的转变?

*烦躁,昔日埋下

李娜之变:昔日"利刺"渐隐 厚积薄发不减锋芒

李娜受父亲影响走上专业体育之路

回溯历史,我们可以找到一些李娜过去的性格轨迹:从孩童时代开始,身处体制内的李娜日复一日被动地打着球,“三从一大”的野蛮训练,粗暴的家长式管理作风,还有童年经历的坎坷,都在她心里埋下愤怒的炸弹。当时的教练余丽桥确实脾气不好,如果谁动作不对,恰好她又很看好这个队员,常常劈头盖脸就是一通“滚滚滚”!十几岁的李娜没少被这样训斥,耳濡目染久了,李娜渐渐地也变成了这样的脾气。她曾经说余丽桥带了她9年,从未表扬过她一次。

“其实余指导的意思就是,让她站一边好好想去。”李艳萍说,但李娜年纪太小,不可能这样去理解。在生活的巨大改变之后,李娜的脸上少了欢笑,更多的是在球场上埋头苦练。据前国家队老队员文俪元回忆:“那个时候听说李娜的家境非常贫寒和拮据,父母有一方的身体非常不好。所以在她的脸上,常感到同年龄人所见不到的忧伤沉重。让人不由对她多了一份怜爱。”

李娜是典型的体制内球员,从一个普通孩子成长为一名优秀网球选手,全部依靠国家的扶植和包办。除了早期业余训练时的费用由家庭负担外,进入省队后的工资奖金以及外出比赛的费用都是国家掏,教练也是队里派。而体制内的模式同样是收入待遇与成绩挂钩,这让处于“被动打球”状态的李娜从小就感受到运动场上的“世态炎凉”——成绩好队里就重视,没成绩就没人理会。因此对代表“国家”打球心存抵触也是自然。

事实上,职业网坛的规则同样“胜王败寇”般严酷,区别只在于自己是主动付出,收获成绩和承担失败的也是自己。

记得2001年最早采访李娜的时候,她已是令国内其他女单运动员胆寒的头号选手了,即便如此,每逢逆风球,她还是会表现得烦躁和不稳定。当时身处体制中的李娜,生活的一切都为体制所包办,难免会与个人愿望发生冲突。当年的全运会,湖北队为确保混双金牌,将当时的男女单打一号朱本强与李娜组合到一起。而之前李娜一直与姜山搭档,她很希望能够与男友一同登上冠军领奖台。最后李娜服从了组织安排,但个人与体制内的矛盾日益突出。

虽说“组织上”让球员不操心不着急、练球打比赛就行,但常年被动的“训练+比赛”让李娜对运动场外的生活充满渴望;而传统的大强度训练也令她的身体难以承受,出现内分泌失调的不良状况。最终,全运会后不久,她向湖北队打了退役报告、并与姜山一同走入大学校园。

*心结,久未打开

李娜之变:昔日"利刺"渐隐 厚积薄发不减锋芒

2004年ITF输给郑洁(微博)后,李娜第一次炮轰国家队

大学生活让李娜体味到另一种人生滋味,知识丰富之余,也失去体制的照顾,“网球特长生”李娜的未来依然缺乏明确的方向。显然,这个时候重新走上球场,吸引她的除了当年多次与她长谈的国家网球管理中心主任孙晋芳所描绘的“职业化蓝图”,多少也有些为生计所迫之意——除了继续打球,彼时的李娜还能做些什么呢?

因此,当2004年李娜重握球拍以后,之前置身体制内的心结其实并未打开,得与失的平衡点依然无法定位,以至于她仍然处于“自己是被利用”的漩涡难以自拔——体育局利用她参赛拿好成绩,记者利用写她的故事博取眼球……再加上她天生有两怕,第一是怕打球时有人干扰,因为她的眼睛有些散光,打球时必须比别人更集中注意力;第二是非常敏感,总是以非常警觉的眼光看待别人。于是代表国家参赛,她“出工不出力”,接受国内媒体采访,她针锋相对、爱理不理。看那时的李娜打球,最突出的感觉就是她的情绪化——“谁都敢赢、也谁都敢输”。

2004年中网开始之前的ITF比赛,李娜的决赛对手刚好是郑洁。这本来是一场普通朋友之间的竞争,却被夸大为“中国女单一姐”之争,最后李娜输掉了决赛。她在新闻发布会上留下了一句话:“如果我是国家队队员,那待遇肯定不一样了。”之后中网她在第二轮输球,她又说:“在这种环境和体制下,一个人是不可能有进步的。”这成了此后李娜一系列麻烦新闻的开始。

在这种情况下,李娜依然忽略了重要的一点,当她彻底在世界职业网坛站稳脚跟之前,仍然是体制内的支持给了她最有力的一把推动,让她获得进入世界网坛的机会。

*暴富,难以承受

李娜之变:昔日"利刺"渐隐 厚积薄发不减锋芒

2011年中网首轮出局,李娜泪洒发布会

早在2000年时,记者曾采访当时中国队的外教马克,这位美国人所断言娜将来完全有可能进入世界前五位,这曾让所有人觉得匪夷所思。而马克却有自己的理论依据,他认为李娜是天生的网球手,力量、速度、球感超过常人,而且最关键的是能练,这意味着她身上有着无限的潜力可挖掘。这一切,在李娜签下自己的经纪公司、有了新的“保姆”之后,终于成为可能。

与之前的“体制内”管理最大的不同,在于双方凭“合约”范围内的规范合作,合约外的自主权则归己。在这种全新的管理模式下,李娜感受到过去从未有过的自由,再加上聘请到国际大牌的教练、专业体能师组成团队,“国际化”的装备与规范令李娜的潜能得到极大发挥;尤其长年“游走”于世界网坛大小赛事,对过去遥不可及的对手越来越熟悉和了解,比赛中也就少了怯场、多了自信,成绩也自然水涨船高。

不过,自负盈亏的职业化之路也是十分艰难,期间也经历了伤病、成绩不理想等许多曲折,这时的李娜,凭着顽强与执着不断坚持。最终她的努力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并在2010年取得澳网亚军、法网夺冠后达到顶峰。

一夜暴富令李娜措手不及:随之而来的政府表彰,媒体宣传大张旗鼓,赞助商接踵而至,身价水涨船高,商业活动没完没了……李娜不得不强打精神,履行自己作为一名国家优秀运动员代表、以及签约明星所必须履行的各种职责。拿了赞助商的钱,就得给人商业回报,训练也得靠边站。摆脱了“体制内”而进入“合同内”的李娜,每天的日程被经纪公司排得满满的,她真正开始体会到“职业化”所必须付出的代价,而这显然是她始料不及的。

去年,记者很多次在公开场合见到她,面对的都是被人团团围住、行色匆匆的李娜,和她疲惫、压抑的面容。尤其奥运会后回到武汉签售自传时,奔波劳顿还有患上感冒令她苦不堪言,“不喜欢也得做,蛮累。”私下里她忍不住对记者诉苦。

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李娜从兴奋到疲惫到厌倦,再加上身体的透支与心理状态的改变,成绩自然一落千丈。在这个新秀层出不穷的年代,成绩是运动员被关注的唯一理由。法国夺冠之后的一年,李娜的比赛成绩与人们的期望值相去甚远,这也给了她调整和正视自己的机会。

*转变,厚积薄发

李娜之变:昔日"利刺"渐隐 厚积薄发不减锋芒

李娜和卡洛斯在一起

诚如李娜所说,法网夺冠赋予她的不仅仅是荣耀和肯定,在顶着大满贯后座这一年半时间当中,生活翻天覆地只是表象,最大的改变是内在。她的言行举止都要像大满贯冠军,不能再如以往一般为所欲为。也正因为此,李娜尝试约束自己、收敛自己,努力把自己摆到一个模范榜样的位置。

而这一切的改变,都源于卡洛斯-罗德里格斯

背负着大满贯得主的头衔征战伦敦奥运的李娜首轮即遭淘汰。在国内球迷看来,这种期待和现实当中的落差让他们对李娜的态度产生两极化反应,而这在某种程度上无疑加剧了李娜的烦躁情绪。那段时间对她来说堪称人生又一个低谷,尤其是经历了大满贯的辉煌之后,这样的低谷则显得格外难以逾越。

此时,她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换帅。就这样,卡洛斯走进了李娜的生活当中。这位曾带领比利时名将海宁荣登大满贯后座的著名教练,在跟李娜签约之时就放言,要帮助这位年逾三十的老将重夺大满贯奖杯。这对当时正处于法网夺冠后低潮期对未来充满茫然的李娜,无异于掀开头顶上浓重的乌云、见到了一丝曙光。

2012年除夕夜,李娜在澳网曾痛失4个赛点遭到克里斯特尔斯的逆转无缘八强。“看的人都会说,她怎么有赛点都没拿下来?但毕竟是自己在场上打,所以当时的那种感受,包括团队在内,也只有我自己才能切身体会到。”提起当时的痛楚,李娜这样告诉记者。其后的大半年,这样的感受依然不断袭来。直到卡洛斯加入到李娜团队中来,一切才开始改变。

而卡洛斯对李娜最大的帮助基于两点:体能的提高和情绪的平复。

作为一名已年过30岁的选手,李娜相比其他年轻选手最大的劣势当属体能。在卡洛斯的严格指导下,李娜“能练”的天分得到最大的发挥。去年冬训,她经受了长达数周堪称“残酷”的体能训练,辅以体能师Alex高超的运动恢复手段,硬是扛住了年初“一日一赛”的高密度比赛。“Alex花了两个小时才让我紧张的肌肉松弛下来,我的皮肤甚至被按摩得红一块紫一块”,这是深圳赛后李娜的调侃,足以显现其恢复之艰难。

除体能之外,让李娜津津乐道的“情绪管理”,则是卡洛斯针对李娜特点量身定做的“6大要求”模式中最重要的一环。“那段低潮没有人告诉我怎么做,有时候有些很简单的小事,却没人跟我详细沟通。卡洛斯的到来改变了很多,他跟我讲一些以前从未有人跟我讲的细节,这几个月与其说是我的技术有所提升,倒不如说卡洛斯对我的心理和情绪调试更为重要。他让我日趋成熟、日趋能承担更多社会赋予我的责任,这才是我收获的最宝贵的东西。”显然,李娜对情绪管理的成果相当满意。

过往的她一向十分抵触谈及自己失误,“我怎么表现?你们不是看了比赛吗?……失误,谁打球不会失误?”这是过去新闻发布会时,李娜最为经典的反诘式“答记者问”。

而这次,她却有了认真地反思:“当一个人说你不行,你不会怎么样,但是当十个人或是更多的人出现同样的声音,你就要检讨自己了。”

很显然,卡洛斯通过不断的暗示,让李娜慢慢明白,任何情绪上的失控其实都是和自己过不去,伤害到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这是他一直以来灌输给我的想法。我觉得现在自己在球场上控制自我情绪可能做得会更好一些,打球的攻击性更强一些,也更积极一些。”

*刺,渐渐消失

六年前,李娜在墨尔本接受国内媒体专访时曾提及“试着让自己不那么完美主义”;六年后,她仍然不肯给自己定义为满分。在她看来最大的转变就在于情绪管理远胜当初,而且,现在的她,允许自己犯错误。

她开始善于和场边的球迷交流,在澳网击败拉德万斯卡进入四强之后,她能开心地对着看台上高喊“我爱你”的中国球迷回应:“我也爱你们!”

她开始把握如何和媒体正常地交流,在澳网还破天荒地让国内记者也感到“受宠若惊”。一场新闻发布会中,李娜没有听清外国媒体的提问。她请一名中国记者帮忙翻译,与此同时李娜还不忘和这位记者秀了一把幽默:“你可得好好翻译,不然一会我不回答你问题。”这惊得往日和李娜打交道时谨小慎微的中国媒体都不由得大呼意外。

学会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对周围人表现出友善之后,李娜发现自己得到了更多的回报——舆论的赞誉,球迷的热爱,场上局面的掌控。于是,在2012年冬训中,除了技术能力和身体素质,李娜最大的收获当属宽容——对胜利和失败,对自身和他人,对批评和赞美都尽量抱着同等的宽容。

而那些曾将李娜和外界重重阻隔开来的尖“刺”,正渐渐消失。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热门推荐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相关微博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xiaobai]

热门搜索:

    登录
    同步:

    最热评论

    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