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波总结伦敦成功经验 备战巴西提四点要求

“向团队要成绩”,优化复合型团队结构

现代高端的竞技体育已经摆脱了过去的经验模式而成为一种科学,训练要取得好成绩,必须多因素科学整合,并形成一个科学的系统。这一系统论思想正在使我们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模式发生着深刻变化。

对于“金牌工程”,以前的认识相对单一,就是“向训练要成绩”;后期逐渐认识到:一支纪律松散、意志薄弱的运动队伍,即使有很好的训练水平也难以创造好成绩,于是又提出了“向管理要成绩”。而现代竞技体育越来越呈现整体化和综合化的发展趋势,训练管理面临越来越多的规模庞大、关系复杂带来的问题,这时小作坊式的训练模式就显得力不从心。

北京奥运会期间我们在复合型团队建设方面进行了初步尝试,取得了良好效果,因此在伦敦奥运会周期,进一步明确了“向团队要成绩”的工作思路,构建“专业化复合型训练管理团队”很早就进入了议事日程。

组建复合型团队,并不一定人数越多越好、专家越多越好,如果没有合理的组织架构,往往事与愿违。经过反复研究,最后确立了“分块构建、逐个完善;固定编制与兼职编制相结合”的组建模式。首先将复合型团队划分为:技术教练组、战术与心理专家组、功能性体能组,康复医疗组、机能营养组和后勤保障组6个小组模块;其次将技术教练组和战术专家组确定为整个团队的核心模块,其他四个组为支持模块;第三确立了“总教练领导下的小组长负责制”的工作机制,团队成员聘用采用长短期结合方式,由各小组负责人提名,按需确定聘用期限。同时也由各组负责人与教练组沟通,确定长远工作任务,然后召集各组相关成员,研究制定工作计划,由教练委员会审核通过后执行。

到2012年上半年奥运关键阶段的集训期,我们的复合型保障团队总人数达到了41人,其中教练员20人、体能专家和科研人员8人、医疗营养康复专家9人、后勤工作人员4人,而所有集训运动员只有40人,其中奥运参赛队员17人,真正形成了保障人员和运动员人数“1比1”的团队结构。

经过多次集训磨合,复合型团队各组成员的配合默契程度越来越高,并在奥运冲刺阶段的集训中发挥了良好的团队效应。

专业化的复合型团队为科研创新工作提供了非常强有力的组织保证。羽毛球队的科研团队,主要依托奥运攻关课题,委托各高校及相关科研机构进行专项攻关研究,各课题组成员自然构成科研团队,直接或间接地为羽毛球队的奥运备战工作服务。

羽毛球项目的攻关研究,每一个奥运周期都有结合。伦敦奥运周期的最大特点在于:重点明确,突出实效。明确规定了“以专项技战术研究为主,周边学科研究为辅,所有研究必须以提高运动成绩、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的立项原则。要求将教练员、运动员也纳入研讨系列,针对实战中出现的问题,利用各种比赛总结、业务学习和专题研讨等机会,共同商讨立项题目,一起探索和尝试新的研究思路和攻关方案,直至问题解决。

这种“科-训”结合模式,所有主题来源于训练比赛又服务于训练比赛,不但对改善训练有效,而且对提高教练员、运动员的研究意识和研究主动性也有很大帮助。

四年来,我们总共设立了12项攻关课题,专项技战术研究7项,康复医疗研究3项,机能营养研究1项,心理攻关研究1项,对圆满完成伦敦奥运任务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热门推荐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xiaobai]

热门搜索:

    登录
    同步:

    最热评论

    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