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莫让“三大球”坏了中国体育的汤

[摘要]有关部门究竟能不能放眼未来,相关人士究竟能不能静下心来,也是相当考验的一件事情。但,该做的事情便必须有人去做,否则再多的感叹也改变不了中国“三大球”……

【锐评】莫让“三大球”坏了中国体育的汤

金牌榜连续7届第一,但这次三大球却颗粒无收。

撰文 许绍连(微博 博客)

亚运会曲终人散,中国代表团以151金入帐雄居榜首,但国人对于这项亚洲最大规模综合赛事的兴趣似乎已经提前被国庆黄金周出游的欢乐替代殆尽,亚运会的鸡肋效应在这个秋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表现的更为淋漓尽致。于是,呼吁亚运会应该停办者有之,感叹中国代表团夺金太多以至于对金牌已没有任何感觉者有之,当然,更多的还是抱怨甚至不满,尤其是对“三大球”0金牌的强烈不满,给人的感觉好像没有了这“三大球”的收获,整个中国代表团的金牌都白拿了似的。其实,这种病毒似的传播的负面思维不仅要不得,而且是非常要不得!

巧合的是,中国“三大球”命运上一次的转折点恰恰也始于韩国。1988年汉城奥运会,中国代表团总共只获得5枚金牌,较之4年前的洛杉矶奥运会的15金直接缩水了2/3!体育界震动,国人强烈不满,作家赵瑜甚至写出了《兵败汉城》这样空前抨击中国体育积弊的报告文学。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当时的国家体委确立了中国体育“小、巧、难、女、少”的未来发展方向,而这“五字箴言”展开来就是“小球、技巧、难度、女子和少众”项目。事实上,这也正是后来被命名为“奥运争光计划”的中国体育奥运战略的核心。基于这样的战略,耗人多,花钱多,见效慢的“三大球”项目便理所当然地被“冷落”了,至于女排项目之所以相对影响较小,甚至在2004年还拿到了雅典奥运会的冠军,这一方面与女排“五连冠”的影响有关,一方面也与作为中国女排领军人物的袁伟民后来执政中国体育也同样密不可分。

客观地说,“奥运争光计划”虽然无法让中国成为世界体育强国,却实实在在地让中国成为了体育大国。毕竟奥运会的奖牌榜放在那里,谁也不能说你拿到的金牌不是金牌,更何况这些年来,中国人甚至已经养成了只认奥运金牌的“审美观”。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则是,尽管这些年我们拿到的奥运金牌很多,但真正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明星却并不多。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期间,邓亚萍竞选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委员失败,很多人误以为是“针对中国人”,实际上是很多投票者压根儿就不知邓亚萍是谁。说白了,我们在一些“小项目”上玩得“风声水起”,但在欧美人更看重的诸如游泳与田径这一类的“大项目”上,我们一直“非主流”。刘翔( 微博 官网 博客)与孙杨之所以能够在奥运会上一举夺金天下知,也正是因为他们所拿到的,是“主流大项目”的金牌。

虽然国际奥委会从来没有划分过“大项目”、“小项目”,但不同项目国际影响力的巨大差异还是显而易见地存在着的,而且,正如中国经济发展在国际上总是遇到这样那样的阻碍一样,中国体育在争夺“国际话语权”方面同样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国际体坛也存在着不希望中国体育强大的力量。比如说跳水这个项目,由于当年是美国人与苏联人的强项,可以说相当具有国际影响力,伏明霞夺冠甚至还登上过《时代周刊》的封面。但是,伴随着徐益明将中国跳水队一步步打造为“梦之队”,将欧美人挤下了领奖台,跳水这个项目近年竟然也被归入到了“小项”之中,不仅国际舆论上不再怎么受待见,就连很多中国人对于中国跳水的认知与了解也都是基于郭晶晶嫁入豪门这样的“娱乐新闻”,这不能不说是另一个悲哀。

话题回到“三大球”。当年确实是“奥运争光计划”让很多省市削弱甚至砍掉了“三大球”项目,但为何近年甚至连中央最高领导都在呼吁重视“三大球”的背景下,,,相关局面依然难见改观呢?其一,从培养周期来看,任何项目的体育人才都不是说培养就马上能培养出来的,“三大球”作为集体项目,培养周期明显更长;其二,从“指挥棒”导向来看,尽管重视“三大球”的口号喊起来了,但对相关官员考核或者说决定其升迁的,依然是“奥运金牌”,而在中国体育现行的“举国体制”之下,这个导向不改变,“三大球”便很难被指望着有出头之日;其三,“三大球”中足球与篮球均已迈上了职业化的市场之路,但相关管理者依然是体制内的官员,外行管理内行在体制内也许矛盾还不是多么突出,一旦走上市场便几乎注定要结出畸形之果了……

亚运会期间,肖天与蔡振华两位国家体育总局的副局长均对“三大球”的表现表示了不满,也表态将进行总结并拿出改革方案。但怎么总结,如何改革其实依然存在着体制与市场的不对等与高冲突,而一旦无法正视这种先天基因上的差异,所有的总结便难免沦为套话,所有的改革便难免沦为换汤不换药!

需要指出的是,过去十几年足球与篮球的市场化与职业化,看上去营造了诸如广州恒大(微博 数据)亚冠夺冠这样的“繁荣景象”,但实质上中国足、篮球的职业化还只是停留在让老板们成功地打了广告、让球员们成功地多赚了一些钱的纯经济层面,并未见到球员水平的真正提高以及从业者素质的真正提升。说白了,中国足球与篮球的职业化还只是停留在“窝里横”的初级阶段,球员们分享的并不是自身行业发展的红利,而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红利,老板们所消耗的也并不是对足、篮球事业的投入,而更多的只是基于宣传、扩大自身企业影响的“广告投入”。种什么树,开什么花,结什么果,如果投身这个行业者的初始目的都不是为了这项事业的发展,又如何指望能够带来相关行业的中兴与事业的腾飞呢?

基于以上现实,中国“三大球”的“洗心革面”既不是体育系统内诸如足协与篮协的自我总结与改革就可以完成,同样也不是体制外的俱乐部自我改进与完善便可以成就。“三大球”的提振是且只能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人才培养体系、球员使用机制以及俱乐部市场运行规律等全方位、全系统地进行规划与完善,这其中既需要体育主管部门全力以赴地倾情改革,也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心无旁婺地投身其中,甚至还需要包括工商、税务、公安等相关职能部门的配套改变思维全情服务……简单地将“三大球”积弱乃至落后的板子打在体育主管部门的屁股上,看上去很简单也方向明确,实则对问题的最终解决并没有实质性的效果。原因同样简单,既然“三大球”的问题是现阶段中国各类社会问题的一个缩影,是一个必须多管齐下的系统工程,那么便不能简单地将责任归在体育这单一部门的身上,必须是大家的事情大家来办,否则,四年之后甚至十年之后,我们所能够收获的,便除了感叹抱怨,还是抱怨感叹,于改变无助,于事无补。

最后,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中国社会,包括中国体育界,往往存在着“非此既彼”的传统思维,很多人可能会本能地认为既然是“奥运争光计划”阻碍了“三大球”的发展,那么对中国体育的现行体制或体系便应该来一个“推倒重建”——只要是为了“三大球”,那么其他的项目都可以“让路”、“靠边站”。而这样的思维不仅可能令“三大球”拖中国体育后腿的现象难改,甚至可能让“三大球”真正坏了中国体育这锅汤!因为尽管现在很多人看上去似乎对那些“小项”的金牌“不在意”,但可以想象,一旦两年后里约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的奥运金牌数像1988年汉城奥运会那样“陡跌”,等待中国体育的将是怎样一种“急风暴雨式”的批评甚至谩骂,可想而知。中国体育要推“三大球”,但前提绝不应该是以放弃或牺牲现有的“奥运优势项目”为代价!我们经常说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放在既抓奥运优势项目,又抓“三大球”上便是再恰当不过。

当然,说到容易做到难,在当前中国崇尚金钱、追求实惠、浮躁毕现的社会背景下,有关部门究竟能不能放眼未来,相关人士究竟能不能静下心来,也是相当考验的一件事情。但,该做的事情便必须有人去做,否则再多的感叹也改变不了中国“三大球”……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搜索:

热门推荐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danzizhang]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