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金牌荣耀背后的赵常玲们

[摘要]赵常玲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我们看到了她。但国内还有无数这样的个体,在体系里训练、流汗、交流、然后默默无闻。自己的命运要由别人或者某个系统来决定,这是中国体育的悲哀。

【锐评】金牌荣耀背后的赵常玲们

一个父亲想要女儿回家,个体简单的愿望被功利机器阻断

撰文:赵宇

亚运会男足、男篮惨败,舆论开始检讨我们的奥运战略、金牌体系。然而就在这些成功的金牌项目里,也应该关注那些有血有肉的个人。例如赵常玲,她的奥运会金牌、亚运会银牌是为哈萨克斯坦拿的,但同样卷入了这个体系,个体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

福祸相依,如果当年不是送到到哈萨克斯坦,在人才发达的中国女子举重体系里,赵常玲恐怕很难有机会在奥运会领奖台。但正因为她在外的野蛮生长,让我们看到了这个体系的“粗暴”。

赵常玲被“人才交流”出去时仅有14岁,法律上她并不具有民事行为能力。腾讯记者到赵常玲的家乡湖南永州了解情况,她的父亲当初只知道女儿是去外国训练比赛,也并不知道改国籍的事情。那么在这个“交易”的过程中,谁扮演了赵常玲的“家长”角色呢?

“人才交流计划”到期后,赵常玲想过回国,还专门到长沙办理过二代身份证,但已经注销掉了的国籍,想要恢复,谈何容易?就连现在仁川亚运会的运动员系统里,仍然写着“祖尔菲亚,出生于哈萨克斯坦”。

坐在自己那间不大的蛋糕店里,赵贵生一遍遍地发问:“女儿到底什么时候能够回到我们身边?你们当初可以把她弄出去,为什么不能用同样的办法把她弄回来?”他的家庭经济状况因这块奥运金牌而变得相对富足,但女儿也被这块金牌羁绊住,短时间之内很难再回国。

我们看到,所谓的金牌战略,不仅仅有自己夺牌的战略,居然还有帮助他国的战略。这完全是一部“功利机器”,轰隆隆向前,一切都是只是它的燃料。

赵常玲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我们看到了她。但国内还有无数这样的个体,在体系里训练、流汗、交流、然后默默无闻。

赵常玲三缄其口。哪怕你翻山越岭,走进那个湘西南的小县城,依然找不出答案。

在金牌战略这个大的功利机器中,幸福的人都是一样的,不幸的人则各有各的不幸。任凭不幸者怎样抗争,都无法改变残酷的现实,最终只能向命运妥协,向现实投降。自己的命运要由别人或者某个系统来决定,这是中国体育的悲哀。

在成功面前,个体的生活、情感似乎永远都要排在第二位,或者更靠后。在中国体育圈里,承受这种哀伤的不仅仅是赵常玲和她的家人。在同情他人之时,我们似乎也会发现,自己也很难逃脱这样的现实。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搜索:

热门推荐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carylv]

热门搜索:

    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