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奔斗回忆李娜:未能真正"拿下"的采访对象

[摘要]上周当两夺大满贯冠军、中国网球一姐李娜突然宣布退役,这对于中国体坛,尤其是网坛的冲击无需赘述,而关于李娜其人其事,众多的媒体人也在脑海中细细回忆。

品读网球名记眼中李娜:未能"拿下"采访对象

2010也是我开始较为频繁地出国报道赛事的年份,几个月后的马德里,我又见到了李娜。

我将澳网期间的《体坛周报》带给她,从我手中接过报纸时,看着她球衣赞助商在头版的大幅广告,李娜情不自禁念出广告词:“野心是没有排名的……这是你从国内带来送给我的吗?谢谢啊!”

我顺势提出,能否请她和这期报纸合个影。她坏笑着:“你看你看!想给你们报纸做广告,你还是有目的性的吧!”说是这么说,她还是非常配合地举起了报纸头版,让我给她拍照。

那一届的马德里大赛,李娜事先就决定将全部奖金捐献给玉树灾区。我故意半开玩笑地“恶心”她,说准备用《一想到玉树,我就充满了拼劲》作为文章标题。李娜一听就急了:“你这句也太肉麻了!我接受不了,如果这个标题是写某个别人的文章,我看后肯定会觉得特做作。捐款的事情我可不想炒作,只希望能真的帮到震区灾民;打得越好,帮的就越多,如此而已。”

随着在国际赛事中采访次数的增加,我也有机会向李娜挑战一些或尖锐、或敏感或个人化的话题,那些也许被别的记者问出但不会受到她“礼遇”的问题。

2010年中网赛李娜的一场发布会上,当李娜谈起针对儿童的慈善项目时,我顺势追问:“今后如果你有了孩子,你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妈?”面对一屋子的记者,李娜敞开心扉:“其实有时候我跟姜山聊天时也说到,我特别后悔,如果当时暂别网坛的那两年要孩子,现在孩子都7岁了。”

每次说到孩子的话题,李娜的眼中总有柔光。坐在新闻发布厅里,我不禁想——台上的这个女人,一心想当一名家庭妇女,一心想成为一位母亲,仅此而已。而阻止她过上她最想要过上的生活的,正是她手中的那把球拍吧?

2011赛季我的巡回赛报道行程,早早从年初的悉尼站开始。因为只有我一位国内远道而去的记者,每场新闻发布会的中文时段其实都是专访。我借机向李娜“表功”——上赛季,她的澳网四强、马德里站八强、温网(微博)八强以及中网四强等连串佳绩,加上此次在悉尼打入职业生涯首个顶级赛事决赛,我都在现场。

听到这,一向反应神速的李娜笑问:“那你下周去墨尔本么?”

墨尔本?我当然去,否则,我会错过李娜的第一个大满贯决赛经历。

但那一年的澳网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李娜在赛场上的攻城拔寨,而是唐人街的一顿中式快餐。

墨尔本市中心的唐人街,在一间商场的一楼,有一家不起眼的小餐厅。那里的香煎猪排饭味道美极了,还是晏紫推荐给我的美食地。一次,我坐在餐厅门口的位置,正专心享受着盘中的猪排,李娜和姜山突然走了进来,还有那年参加澳网青少年比赛的唐好辰以及几位随行的朋友。我明显感觉到,李娜看到我时,原本放松的脸突然一怔,匆匆点头打了一下招呼后,他们坐在另一张大桌上用午餐。

那张桌子和收银台太近了,结帐时,我来到他们桌边。短促地聊了几句后,我走人。我能够明显感觉到,在赛场和新闻发布厅等工作场合之外的地方相遇,双方都有的那种明显的不自然。

我原本就是个性格偏内向的、无法和别人自来熟的人,她肯定更不是。那一刻我才意识到,虽然我已那么多次采访过她,但我们彼此一点也谈不上熟悉。

想想仍然有些后怕,李娜2011法网夺冠,没有申请采访证的我差一点就无缘见证。幸亏受赛事手表赞助商的邀请,我在赛事第二周来到巴黎,并且在李娜夺冠后的第二天,在耐克设在香榭丽舍大街的旗舰店,对前来参加推广活动的她进行了采访。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搜索:

热门推荐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evolhu]

热门搜索:

    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