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奔斗回忆李娜:未能真正"拿下"的采访对象

[摘要]上周当两夺大满贯冠军、中国网球一姐李娜突然宣布退役,这对于中国体坛,尤其是网坛的冲击无需赘述,而关于李娜其人其事,众多的媒体人也在脑海中细细回忆。

品读网球名记眼中李娜:未能"拿下"采访对象

2007年澳网(微博)[微博]赛,是我报道李娜历程中一项重要的赛事,我第一次对她进行了专访。记得那天李娜刚刚赛后冲淋完,头发还是湿漉漉的,神态放松,采访过程始终坦诚而愉快。我写出了整版报道,原标题是李娜采访中的一句话,《“试着让自己不那么完美主义”》,最终被编辑改成了《我要冲击世界前十!》。

世界前十的路标,早已被她踏平;但试着让自己不那么完美主义的目标,也许,她始终都未能做到。

那次采访中,我问了不少她与媒体之间关系的问题,那是我已积攒数年的巨大好奇。我甚至将她在半年前那次联合会杯赛上与记者的几番交锋复述给她听,她听后也笑,随即解释:“其实我也不是说对记者特别有意见,但有的记者喜欢抓住一个问题不放,或者故意把你往什么方向引,对这些我特别防范。”

李娜还承认,她最讨厌记者追问的,就是心理问题。她当时回忆:“曾经有个记者通过电子邮件采访我,问我是不是有心理问题。我心说,你心理才有问题呢!”

在李娜与媒体关系最为紧张的那些日子里,曾有记者整理出了一份《李娜最讨厌的十大问题》,“心理问题”占据高位,其余还有年龄、退役以及技术转型等话题。

在我对李娜的那第一次专访中,她就说出了长期以来的理想生活——成为一名家庭妇女。李娜当时的回答是这样:“这个想法从未改变,离开网球我就会安心做一个家庭妇女,在家相夫教子。”

这个梦想,在今后的多年里被李娜一遍遍地重复着,简直顽固得令人生疑——当她一次次独自上场时,是否,她也在一次次地期盼着有一天终于能够独自下场?

2007年年底,中国国家队集体访问当时作为国家队赞助商某品牌设在惠州的工厂。我们几位外地媒体的记者与国家队同乘一辆大巴,在车上见到李娜时,她非常短促地微笑了一下算打过招呼,我们全程再无任何交流。我第一次深切地意识到,她将是我今后一个艰难的采访对象,一个不是那种因为采访过几次混了个脸熟,便会对你敞开心扉的采访对象。

我和李娜之间,渐渐达成了一种非常职业化的工作关系——我们短暂的交流全部仅限于赛后新闻发布会上,但我能够感受到,我以较为专业的提问和公正的报道,已经赢得了她有限的信任。

2008年澳洲赛季,当地媒体报道,李娜参加黄金海岸站决赛前,姜山曾许诺她,夺冠就送她一份礼物。转战墨尔本,我向李娜求证,李娜说:“我还在等这份礼物呢,赶明儿你看到姜山也给说说,怎么还不送我呀?”说完了才回过神来:“你怎么也这么八卦啊?不许八卦,不许八卦!”

我知道,当李娜能用“不许八卦”和记者开玩笑时,这也意味着,她对于这位记者的专业素质也有了基本的认可,这在后来也得到了更多次印证。

墨尔本,李娜最爱的大满贯赛事,同时也是我的最爱。这是她最常出佳绩的大满贯,也是我现场报道次数的大满贯;这两个因素一结合,澳网也成为我采访李娜最多的大赛。

2010年澳网,李娜半决赛惜败后,我对她进行了专访。面对这个双鱼座,我尝试用双鱼座最受用的感性方式下手,采访的第一个问题便正是星座问题:“我念一些双鱼座的性格特点给你听听,你看看像不像你——最爱胡思乱想、最善良、最敏感多疑、睡觉时梦最多、最胸无城府……”

我至今仍然记得李娜当时从疑惑到笑得眉目开朗的表情,她频频点头道:“哈哈哈,好像还真有些像啊!你刚刚说到两面性,其实我一直觉得自己双面性格挺明显的。”

因为是和郑洁双双打入四强,记者当然也要追问相关话题。瞧!李娜又把责任“推”在媒体身上:“其实我一直觉得我俩关系挺好的。这又得说到媒体了,总喜欢把我们两人比来比去的,结果反而在读者心目中导致出一些不好的想法。”

我听不下去了:“我们媒体就这么讨厌么?”李娜爽利回答:“每个团队都有好人和不好的人嘛!”

好吧,把人截然地分成好与坏,而缺乏中间地带,这也许就是双鱼座典型的爱憎分明的思维方式吧!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搜索:

热门推荐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evolhu]

热门搜索:

    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