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训“用力过猛”或藏隐忧 拔苗助长不可取

[导读]从国足的“6.15崩盘”,到近期国青女排在U20世锦赛上的强势夺魁,一悲一喜的反差,“青训”似乎成了众人的“宠儿”。人们眼中的青训:兴,则球队强;亡,则项目弱。

新华网成都7月6日体育专电(记者李华梁、史春东)从国足的“6.15崩盘”,到近期国青女排在U20世锦赛上的强势夺魁,一悲一喜的反差,“青训”似乎成了众人的“宠儿”。人们眼中的青训:兴,则球队强;亡,则项目弱。加强青少年球员培养固然重要,但也并非“万金油”,即使是天才选手若被“提前透支”最终也很可能沦为平庸。

在振兴三大球的大背景下,每当足篮排吃了败仗、遭遇”惨案”,除了主教练挨骂,“青训”也常被提起,跟德国等“邻居家的孩子”作比较。德国足球青训的好有目共睹,成材率高是不争事实,但其实球员的“报废率”也不低。

一项针对德甲球员的研究发现,各家俱乐部U21青年队中,十字韧带撕裂、半月板撕裂、跖骨骨折等严重伤病的发病率较之成年球员明显较高。究其原因,当年轻球员参与职业比赛时,由于在身体上并不足够成熟,其受结构性伤病的可能性要远大于成年球员。“初生牛犊不怕虎”往往伴随的是不知道如何避免有害冲撞、避免受伤。

类似的情况似乎正在中国青年女排身上上演,自全运会排球项目设置了青年组后,各地对青年队的重视远超以往。地方抓得紧,年轻队员的能力和条件相比以往明显提高。但为了出成绩这些年轻队员潜力早早便被挖掘出来,其中不少人年纪轻轻就是一身伤病,“竭泽而渔”之后往往是球员后期发展的乏力。“青训”时“用力过猛”,伤病是后果之一,更可怕的是丧失对项目本身的热爱和感情。

国际足联特派讲师叶任强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感慨,中国青少年足球的“杀手教练”太多,“孩子们是迅速被催熟成每年要踢50场正式比赛的职业球员;抑或按照自然规律,循序渐进的让他们做好参与最高水平竞争的准备?这种准备是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

青训也好,青少年联赛也罢,根在哪里?国青女排老教头徐建德对此非常清醒,他说青年队的成绩并不等同于成年队,与其说希望能有多少队员成为未来国手,他更希望刚刚夺得的这个冠军能够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参与到排球这个项目中来,这才是中国排球发展的根本。

当年中国足球的“健力宝模式”确实也培养出一些好苗子,但队伍解散后球员回到各自的球队,风格迅速被同化,在外所学也很快所剩无几。当足球大环境如此时,青训再强,也会被整个体系的不合理所抵消。

诚然,青训重要,也是未来三大球,特别是足球必须要做好的事之一,但除了青训,仍有很多其他的方面需要改进,可以做得更好。对于中国足球来说,虽数次易帅,但仍没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风格,各级教练训练出的队员即使身怀绝技也很难最终形成合力。

如若能把各个环节打通、理顺,形成统一的思路,青训中的球员即使因种种原因不走职业道路,也会成为忠实球迷,继而带动身边人,特别是青少年,“雪球”越滚越大之后,就会有足够多的青少年爱好者,这时的三大球根才稳,才能枝繁叶茂。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热门推荐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xiaobai]

热门搜索:

    登录
    同步:

    最热评论

    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