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体院:羽林弟子遍天下 被称教练黄埔军校

上海体育学院:羽林弟子遍天下

文·李旭

刚上大三的李天翔,和生人说话时有着同龄人的青涩,但作为教练,超过3年“教龄”的他已经在业余圈有了相当名气。他说,传递羽毛球的快乐,让他在繁忙的学习之余乐此不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李天翔和夏煊泽(微博)、刘永算得上校友。如今活跃在全国专业队的教练都因为在上海体院进修的经历可以被称之为“同窗”,而从该校走出来的学生更是占据了上海各类学校羽毛球教练的半壁江山。

王适娴(微博)的“新生地”

上海体育学院于1978年起开设羽毛球专项班招收本科生,是全国最早一批设立羽毛球专业的体育院校之一。据上海体院教授、国家队专家组成员戴金彪介绍:“专项班学生,分为运动训练和体育教育两个方向。其中运动训练每年招收10人,体教的新生则在20个左右。”由于大部分学生都有着或多或少的专业训练经历,因此在一年一度的上海市大学生羽毛球锦标赛上,上海体院代表队(参加专业组)总是能够大包大揽。

除了为专项班学生上课,戴金彪老师领衔的教研组还在学校里开设了羽毛球选修课程,一个学年固定在10个班,每班20人。近年来,对羽毛球感兴趣的学生越来越多,要是下手晚了,常常会因为课程的人数限制而被排除在外。

2009年,初出茅庐的王适娴在常州中国大师赛上一鸣惊人问鼎冠军,美少女的“前世今生”也随之被一一挖掘。如果没有在上海体院羽毛球培训中心的一段经历,这位女单小花的羽球生涯或许将早早夭折。10岁的王适娴在苏州市体校练了两年后,进入江苏省少体校试训了一段时间,却没有被录取。正准备就此放弃时,由于苏州要备战省运会,把她送到了上海体院。“在上海的一年,是我进步比较快的时期。”王适娴说。戴金彪记得非常清楚,当年的全国少年比赛,王适娴战胜王琳(微博 博客)夺冠。而紧接着的江苏省省运会,她又获得了乙组女单冠军,从而被招进了江苏省体工队。

王适娴口中的“上海体院羽毛球培训中心”,从1990年开始酝酿到1995年正式挂牌成立,主要招收小学至高中年龄段的学生,上午为文化课学习,下午则进行专业的羽毛球训练。包括王适娴在内,中心历年来还向国家队输送过陈兰婷、游昊等4名队员。

能够培养出冠军级运动员固然值得骄傲,但培训中心更大的意义是作为一个转换器,为很多接受过专业训练但无法继续走下去的孩子,提供读书深造的接口。戴金彪介绍,中心依托大学的教育资源,使得文化课的质量有了很大保证。几年前,上海市少体校的一批孩子由于无法进入专业队而前途迷茫之时,培训中心伸出了援手。经过在高中部的三年学习训练,这批孩子全部成功考入了上海体院本科就读。

教练的“黄埔军校”

除了培养苗子,中心另外一个主要职责是受国家体育总局乒羽中心的委托,对各个级别(初级、中级、高级)的教练员进行岗位培训。从钟波(微博)、唐学华等老前辈,到王跃平、唐辉等活跃在各个地方队的中生代,再到年轻教练夏煊泽、刘永,他们的履历表上都有过在上体接受培训的一笔。

而从体院四年制本科或是研究生毕业的学生,几乎占据了上海各类学校羽毛球教练的半壁江山。同济大学羽毛球队主教练陈景源是戴金彪的大弟子,陈兰婷执教于华东政法大学,中医大、上海大学等,普陀、杨浦等各个区的少体校都遍布着体院毕业的学生。“比如说上海市少体校中的5个羽毛球教练里,就有两个是我们这里全日制本科毕业的,另外一个接受了正规的函授课程。”戴金彪说。

包括戴金彪在内(今年退休),体院羽毛球教研组共有6名老师,两人为研究生导师。“虽然就老师的数量而言,在全国体育院校中未必是最多的,但就质量来说,绝对算得上第一流。”戴金彪说,要留在上体任教,除了教育部对于学历的相关硬性规定外,在羽毛球专业上必须达到一级运动员以上。“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老师,不合格。”

要想留在体院当老师不容易,而很多在校学生已经成为业余俱乐部的教练。李天翔是当初那批从上海少体校下来的孩子之一,面对记者提问时,显得腼腆拘谨,与同龄人的青涩无异。但若打开百度搜索,你会发现刚上大三的他竟是上海业余圈的小红人,他的“执教能力”颇受肯定。卢婧雯和李天翔一样入选过上海队,也是早早便开始在外教球。她说:“我们班上的同学多多少少都有过教球的经历,一来算是勤工俭学,二来也为以后工作做一些尝试。”在学院里,他们也成了香饽饽,其他系的同学也会请他们当教练或者为系与系之间的比赛当裁判。

国家队的智囊团

伦敦奥运会羽毛球男单决赛开打之前,最后一次讨论会上,戴金彪给了林丹(微博 博客)四个字:“严谨、韧性”。旁人听来或许一头雾水,但林丹心知肚明,这是戴老师在分析过他和李宗伟(微博)各自的技战术特点后给出的最精炼的提醒。很多球迷倾倒于林丹打球的“霸气”,但在戴金彪眼中,超级丹的超级在于“韧劲”,“他不是一上来就一拍打死对手,而是慢慢逼得对手没法打下去。”

北京奥运会前,中国队组成了专家组,在备战中加大科研攻关力度。其中,男女单打的主要对手分析交给了由戴金彪老师牵头的上海体院团队,这一干,从北京到伦敦,就是6年。上述聊聊几语的结论得来却极其不易,伦敦奥运会前一年半的时间里,林丹与李宗伟交手的视频全都收在戴老师的电脑文件夹里,每一场都以“拍”为单位做了详细分析。每一拍球的线路怎样?落点在哪儿?产生何种效果?运动员是处于主动位置还是被动位置?运用了哪种技术?统统是分析对象,而且还要将场地的气候、球速的影响等综合考虑进去,一场羽毛球比赛分析下来要5到6个小时。这样的分析,戴金彪和他的团队为国家队每一位可能参加奥运会的单打运动员和他们的主要对手都做了。

从2006年开始到2012年,戴金彪的团队一共承担了6个奥运攻击关课题,其中“2008年奥运会我国羽毛球重点队员和国外主要对手技战术特征研究”课题获得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项目贡献二等奖,和个人三等奖。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热门推荐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xiaobai]

热门搜索:

    登录
    同步:

    最热评论

    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