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球冠军之母潘丽:真心付出 不管能否成冠军

羽毛球羽毛球杂志 [微博] 李旭2013-03-28 17:12
0

[导读]这位在队员们心中既是严师、又如慈母、也是朋友的人,就是国羽女队教练潘莉。她的答案只有一个:“真心付出。不管她们能否成为世界冠军,我都要帮助每一个队员挖掘自己最大的潜能。”

羽球冠军之母潘丽:真心付出 不管能否成冠军

潘丽登《羽毛球》杂志封面

赵芸蕾(微博)还记得10多年前第一次见到她时的情景;北京奥运会夺冠后,于洋(微博 博客)将鲜花交到了她的手上;成淑(微博)称她为生命中的贵人;如果没有她,田卿(微博)可能4年前就退役了……赢得一个人的爱已非易事,彼此间存在竞争的队员们却为何都把她视为羽毛球生涯中必不可少的人物?

这位在队员们心中既是严师、又如慈母、也是朋友的人,就是国羽女队教练潘莉。她的答案只有一个:“真心付出。不管她们能否成为世界冠军,我都要帮助每一个队员挖掘自己最大的潜能。”

李永波(微博 博客)的慧眼识珠

1997年,担任江苏省羽毛球队女队教练的潘莉接到国家队总教练李永波的电话。李永波希望她能来北京,出任国家二队女双教练。当运动员时没有特别亮眼的成就,在教练岗位上也仅算是初出茅庐,但这已经是潘莉第二次接到李永波的邀请。早在1995年国家二队成立之初,李永波就希望调她来北京,但那时考虑到生孩子的问题,她婉拒了。

这一次,潘莉不想将机会再度随手放走。她希望在新的平台上和其他优秀教练员一起共事,向老教练虚心学习。但望着襁褓中的婴儿,她又犹豫了:儿子田源才9个月大,谁来照顾呢?同为江苏省羽毛球队教练的丈夫田俊宁给潘莉吃了一颗定心丸。田俊宁对她说:“你想去就去吧,不要担心家里,还有我呢。”在丈夫的理解和支持下,潘莉来到北京,成为国家二队女双组主教练。

作为一个母亲,潘莉无时无刻不惦念着自己的孩子。田源(微博)从小身体就不太好,患有先天性过敏体质哮喘,从5个月大就成了医院的常客。但对于孩子的“坏消息”,家人却守口如瓶。田俊宁只是轻描淡写地解释:“小孩子都容易生病,去医院看一下就没事了。”有一次回家探亲,看见儿子喘得气都上不来,潘莉当时就吓坏了,可是看到丈夫和公公婆婆不动声色地拿药、送医院,她这才知道,家人为了让她安心工作,一直都向她隐瞒着儿子的病情。潘莉哭了,暗暗决定,2001年全运会后就回去。

但是作为教练,她却走不开。她舍不得儿子,也舍不得自己带的队员们。到底是要事业还是要家庭?最初的几年里,潘莉的内心一直被这道选择题煎熬着。李永波看出了潘莉心中的纠结,不断地开导她、鼓励她。不知不觉间,她融化在中国羽毛球队浓浓的情谊中,最终还是决定留了下来。

牢记一生的一句话

一头利落的短发,一双犀利有神的眼睛,训练中间时不时爆发出洪亮的嗓音,潘莉活脱脱一副“女强人”形象。到北京之初,国家二队每周和一队安排一场对抗赛,前任教练规定:二队队员只要拿到5分(15分制)就可免于处罚。潘莉犯起了嘀咕:“如果一队和二队的差距在10分以上的话,那就实在太大了。我要改变这种现状。”

“潘导很严厉”,这是所有姑娘刚进二队时的感受。女双组测试4000米跑的合格线是18分钟;其他组要求队员400米跑进1分18秒之内,女双组则提高到1分15秒。有一次,成淑和搭档廖婧梅头顶着亚青赛女双冠军的光环载誉归来,但在紧接着的一场队内比赛中表现得不尽如人意,直接被罚跑了30趟楼梯。潘莉说:“现在的小队员基本功不比以前的队员们,而且这些独生子女吃苦精神差,没有那股一定要拿世界冠军的那股狠劲。”

一个人在北京,潘莉完全把队伍当成了自己的家:白天上下午带队训练;晚上队员学习,她去作陪;星期天上午队员各自查漏补缺,但她依旧来到场地;星期天下午是唯一的休息时间,晚上又要开会,制定下一周的训练计划。

“你在训练场上怎么严格都可以,但平时生活中,一定要关心队员。”田俊宁提醒着妻子。几乎每一天都和队员形影不离,孩子们的喜怒哀乐都看在眼里,潘莉对于她们的个性、脾气了如指掌。赵芸蕾有责任心,成为了队长;成淑高高大大,但有的时候不够自信;王晓理(微博)和马晋(微博)都很有思想,可一个外露,一个藏匿于心;杜婧(微博 博客)好胜心强,训练中采取“激将法”保管有用。

一个教练面对10多个队员,潘莉的辛苦可想而知。那阵子,她的腰和脖子都不太好,还有很严重的咽炎,“队员被批评了不理解,回寝室后还要继续讲道理,有时候会讲到发软。”不过,再辛苦,潘莉始终牢记恩师阎玉江的一句话,“父母把你们交到我手上,我会认真地对待每一个人。”

如果没有阎玉江,潘莉与羽毛球的缘分将被早早地割断。“原本专业队不打算要我,但阎教练把我招了过去。在那批队员中,我不是重点,但他一视同仁,依旧手把手地教我。在他手上的10个月,我的进步非常快。”那段时光成为了潘莉生命中不可磨灭的记忆,也化为她带队的准则:每一个人都是重点,不管往后能否成为世界冠军,都要帮助每一个队员展现自己最大的潜能。

在二队那些年,有不少队员相继被淘汰。离开国家队时,她们都会抱着教练哭,潘莉也时不时收到昔日弟子发来的短信:“我虽然没能留在国家队,但是您改变了我的人生观,让我知道了一切都要靠自己。”对她来说,收到这些短信,比直接带出奥运冠军更有成就感。

耕耘终到收获时

北京奥运会女双颁奖仪式后,运动员从观众席前经过,4个中国姑娘(杜婧、于洋夺取冠军,张亚雯(微博)、魏轶力获得铜牌)手中的3束鲜花交到了潘莉手中。周围的人们猜测着这个身着便装的女人身份几何,此时的潘莉则被无以伦比的幸福包围。

奥运会是一次总结,也是一个新的起点。幸福过后,潘莉很快感受到了压力。高崚、张洁雯、杨维(微博 博客)、魏轶力等人齐齐告别,女双组几乎不存在以老带新的机会,断档之虞在她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女双是中国的传统优势项目,当时压力真的非常大。”而在2008年底的那次教练班子调整中,潘莉从二队主教练转变为一队的助理教练。

不过很快,成淑/赵芸蕾就用连续3站公开赛的3个冠军打消了她的忧虑;马晋与 郑波的混双组合在国际赛场初露锋芒;经过一段时间的积淀,马晋与王晓理也渐入佳境。尽管2010年的尤伯杯赛中,队员们为年轻付出了代价,但潘莉说:“她们是真正依靠实力接了班。”

作为陈其遒(微博)的助手,潘莉的主要职责之一是做好队员的思想工作。男教练一般容易忽视队员的感受,潘莉充当了主教练和队员们之间的润滑剂。经过岁月的浇灌,她洒下汗水,用细心栽种下的信任的种子开花结果了。她用一如既往的关心打开了王晓理的心结;低谷时的田卿不仅向她诉说事业上的困惑,还会咨询情感上的问题。成淑说出了队员们的心声:“以前小,老是觉得潘导很严厉;长大了,慢慢懂得了她的良苦用心。”

改变的不仅仅是队员们的思想。潘莉坦言,在一队的几年,其实是和队员互相学习成长的过程,自己也成熟了很多。以往,潘莉会强行要求队员完成自己的要求,因为她觉得一切都是为了她们着想;如今,她会先和孩子们沟通,彼此了解对方的想法和用意,然后再去实施。“现在肯定比以前更加了解运动员了。”潘莉说,“但以前没办法,因为带的人太多了,而且要照顾到训练、比赛、生活的方方面面。”

事业收获的同时,她的公公婆婆、丈夫儿子也举家搬到了北京,田俊宁担任了北京羽毛球队男队教练。潘莉终于可以家庭、事业兼顾了。队员们都说,潘导脸上的笑容变多了。她们已经习惯了这样一个潘莉:训练场上一丝不苟,但训练结束后便马上脱下严酷的面具,吃喝玩乐、明星八卦、养颜瘦身……师徒间无话不谈。

接受记者采访的过程中,潘莉在电话里非常绝决地拒绝了队员为她捎带一份甜品的好意,理由是:吃夜宵太容易长胖。而在之前晚饭的餐桌上,女双组姑娘们围坐在一起,当包宜鑫(微博)分享自己半夜遇到的灵异事件后,她们兴致勃勃地讨论起潘导的反应和表情。

女双组的每一个姑娘几乎都有着一份关于潘莉的“私房记忆”。如果把这些个体性事件连缀起来,恰好勾勒出了过去几年里中国女双兴衰起伏的轮廓。

王晓理:从叛逆少女到怀揣感恩之心

王晓理自小就是个桀骜不驯的孩子,率性大方,敢说敢做。当两个短头发的女人相遇,当潘莉把训练、生活中的种种“束缚”加在十七、八岁正处于叛逆期的王晓理身上时,她们之间碰撞出的火星可想而知。“在二队的时候,自己惹潘导生气最多,好像隔几天就会让她发火。”王晓理说。

师徒两人都记得这样一个段子:秦皇岛集训时,潘莉教新的技术,但王晓理表现得心不在焉,被责备几句后,还当面顶撞教练。“她的条件很好,但自控能力很差,所以我对她的要求特别高。我知道她那会儿觉得我很偏心,老是针对她。”潘莉说。

“以前惹她发火,过两天依旧对我很好,可那一次潘导真的很伤心,好久没和我说话。”现在谈及此事,王晓理满心愧疚。但当时那个倔强的孩子怎么懂得教练苦口婆心的用意?

日久见人心,有时候一些不期而至的意外也可以成为催化剂。北京奥运会后,当成淑/赵芸蕾迅速在一队站稳脚跟、马晋和郑波渐入佳境之时,王晓理落在了同批队友的身后。“那段时间,大部队都出去比赛了,只有很少的几个人留在家里训练。但潘导没有放弃我,每天依旧训练到6点。只要有时间,就会在寝室陪我聊天,或者给我分析录像。”

王晓理念念不忘的感激对于潘莉来说,只是她一如既往的做法。“她是队里重点的时候,你批评她,她会觉得你在挑刺;而处于最低谷时,她感受到没有被放弃,再回顾以前的事情,就全都明白了。”于是,并不习惯“煽情”的王晓理哭着向潘莉道了歉。

当孩子渐渐长大,当两人的心紧紧相连时,昔日严师更多地扮演起了慈母的角色。2010年世锦赛后,王晓理与从小一起长大的马晋拆对,搭档了奥运冠军于洋。当时,“自己比较茫然,压力非常非常大。”训练之余,潘莉经常找弟子聊天,“或者是拉拉家常分散注意力,或者干脆很深入地聊你存在的问题,明确你的好与坏,让你在训练和比赛中清醒地认识自己,帮你捋清楚很多事情。”

伦敦奥运会归来,潘莉并没有送上太多的安慰,也没有用豪言壮语鼓励弟子东山再起,但王晓理知道,“只要需要她的时候,她就会挺身而出。”

于洋:我们彼此认可,互相欣赏

于洋经历了两届奥运会,一次站上了荣誉的顶峰,一次被推向了风口浪尖。但无论成功还是失败之时,她都想起了潘莉。

北京奥运会,于洋和杜婧拿下决赛的最后一分后,齐齐向潘莉奔跑而去。3个人紧紧拥抱在一起,哭得肩部抖动。“潘导非常好强,她看到我们拿冠军,比我们还激动。”

往昔的一幕幕在于洋脑海中浮现:“到国家队之前,我没有经过正规的双打训练,几乎是零基础。很多双打技术,包括发球,都是潘导手把手教出来的。”潘莉还记得弟子刚刚进队时的样子:“别看她现在很壮,刚来的时候像小鸡那么瘦,卧推才40公斤。天天让她挥拍,抓力量……”

4年倏忽而过。作为一队助理教练,潘莉并没有随队出征伦敦奥运会。“当她知道我们被取消资格后,在房间里哭得撕心裂肺。”远隔重洋的于洋分明也听到了哭声,好心痛。不过,她不知道的是,潘莉在哭完后,把自己灌得烂醉如泥。“潘导在短信和电话上都给了我问候。那时,我和王晓理最需要别人的理解。不管我生命中有多少荣誉或者失败,她永远都是站在我身边的教练和朋友。”

伦敦归来,在训练局的羽毛球馆或者力量房,经常能看到师徒两人出双入对的身影。潘莉觉得弟子还有提升的空间,“在保障好体能的前提下,她前半场的封网和后场一拍重杀都可以维持鼎盛时期的犀利。”于洋用实际行动来回应教练对自己的认可和不舍。整个2013年1月冬训期间,于洋是女双组里练得最好的队员之一。练到浑身疼,是她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尝到过的滋味了。

十几年的相处,让于洋在潘莉身上仿佛看到了自己。“好强,耿直,平时生活中也爱开玩笑。”于洋把这些相似之处称为一种默契,“我们两个互相欣赏。她很认可我,觉得我很优秀,我也非常认可她的能力。”

马晋:潘导“表里不一”

“外表给人大女人的感觉,其实内心十分小女人;乍见之下很强势,其实私底下,不管是对家庭还是队员,都有极其细腻的一面。”马晋这样描述潘莉。

如此评价,似乎是马晋正在描述自己的心路历程。“第一次见到潘导,她就是短头发,一副不容易亲近的样子。跟着练了几天,真的是好严厉。”

2005年,仍在青年队的马晋意外获得以二队选手身份参加亚洲锦标赛的机会。第一次出国的新鲜和兴奋,马晋记忆犹新;同样难忘的,还有教练的训斥。“那次可被骂惨了,每天都被骂。我觉得自己怎么那么倒霉啊,脑袋都大了!”因为很多方面达不到教练的要求,马晋没少被潘莉“修理”。“印象最深的是,一次让我拍摄对手的比赛录像,我糊里糊涂地没录上,还把之前的内容洗掉了。”这件事情让潘莉总爆发,马晋甚至担心起了未来:上不了二队可怎么办呀?

进了二队,马晋也没有让教练消停下来。一次刚拿了全国比赛的女双冠军,不自觉地在训练中有些得意忘形。潘莉直接把她从训练场上叫了下来,停训!“在门口站了一晚上,她都没理我,感觉都崩溃了:明天不能真不练吧?”接下去的几天,马晋每天的任务就是求教练让自己训练,“除了求她还是求她,真的好委屈。”马晋没有说出的潜台词是:“觉得教练在针对自己”。

不过接触久了,马晋发现,教练威严的外表所包裹的,其实是一颗柔软的心。“潘导会特别注意到情绪的起伏。女队员可能因为一点小事情就影响到训练质量,如果你练得不好,她马上就会来问,是不是你或者搭档之间出了什么问题。”马晋还记得一位二队队友的爸妈离婚了,那段时间里,潘莉为她炖汤、陪她聊天,忙前忙后,像母亲般无微不至地关怀。

马晋也明白了,其实教练的高要求并不是针对自己,“不管重点还是非主力,潘导都一视同仁,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完全挖掘出自身的潜力。对我的要求高,那是觉得我有能力去完成。”

随着时间的推移,马晋和潘莉变得亦师亦友,无话不谈。原来,这个昔日眼中不近人情教练走下场地后,爱聊八卦、害怕长胖、不喜欢被冠以显得很老的称呼……

田卿:没有她,我4年前就退役了

今年冬训开始后,田卿着手减肥。东莞国家队训练基地健身房的跑步机上,田卿穿着特意购置的“瘦身衣”,挥汗如雨。每天必修的30分钟跑步结束,她降低速度,漫步调整呼吸。额头上的汗水稀里哗啦猛然流淌过一阵后,渐渐消失殆尽。

在当体校羽毛球教练的爸爸引领下,田卿从小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小时候一帆风顺。2004年被潘莉调到国家二队,没隔几个月,她就和于洋配对斩获了2004年世青赛女双冠军。仅仅过了两年,她就升入一队。

但彼时,北京奥运会的脚步日益临近,那才是国羽乃至整个中国体育界当仁不让的重心。不在奥运参赛阵容之列,田卿与搭档的训练需要自我把控。“那时候小,没有人管的话很容易自甘堕落,训练时对自己没有什么要求。”田卿回忆,2007年,二队在秦皇岛集训,田卿则在北京“混日子”。有一次,潘莉回京办事,师徒两人在运动员公寓大门口偶遇。已经从一队教练的反馈中了解到田卿表现的潘莉,一把拉过弟子,长谈了很久。

田卿现在还记得那一次哭泣的样子,因为那种心酸的感觉只不过是被时间封存了,一经提起便会被重新激活。“她在二队最看好的就是我,为什么现在变成了这个样子?!”田卿走在跑步机上,原本稳定的节奏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

“如果没有潘导,我可能在4年前就退役了,怎么可能今天还站在这里!”田卿一个字一个字地吐出来。尽管她和潘攀(微博)是同年龄段的几对组合中最早升入一队的,但奥运会后,两人的风头完全被成淑/赵芸蕾盖过。入选2009年苏杯阵容却无缘上场,随之与世界冠军头衔擦肩而过,同时,在感情上又遭遇了挫折,“退役的念头”在她脑海里来回盘旋。潘莉又一次敲开了她的房门,搬出张亚雯的例子:身体条件不好的重庆妹子一开始也不被教练重视,搭档换了一茬又一茬,但凭借着刻苦和执着突围而出。“现在最困难的时候对于你是一种磨练,不放弃就一定有机会。”

田卿坚持了下来。广州亚运会女双金牌奠定了她的主力地位,2011年苏迪曼杯赛终圆世界冠军梦。顶住压力在伦敦奥运会折桂后,她第一时间给潘莉发去了短信:“教练,我没有让您失望吧!”

跑步机上的田卿不知何时停下了脚步,她的眼眶已经湿润。

成淑:她是我生命中的贵人

海拔近178公分,见到人时嘴角会不自觉地张开——在潘莉的眼中,成淑最大的优点就是乐观,性格好,容易接受别人的开导。但其实,大大咧咧的成淑也难以跳出那一句俗语,“女孩心,海底针”。

“能够接受别人的开导,首先是还有人在身边安慰你。”当成淑感到无助、对前路迷茫无措时,每一次转过头,总会遇到一双眼睛中的关切目光。“潘导,是我生命中的贵人。”

北京奥运会的大幕刚刚落下,成淑/赵芸蕾就用日本公开赛、中国大师赛和澳门公开赛的三连冠作为开场秀,迅速在一队站稳脚跟。可就在青梅竹马的搭档稳步成长之际,谁料想,2010年广州亚运会变作了成淑职业生涯的一道分水岭。

亚运会的每一个细节,成淑都记得清清楚楚。开赛前意外扭脚了脚踝,但伤势并不太重。当教练组用田卿取代她出战团体赛时,她也没想太多,“只是希望自己的伤赶紧好,即便是带伤出战单项,相信也不会有太大问题。”

可当年尤伯杯失利后,以“哀兵”出征广州的中国队要杜绝任何隐患,尽管已经问鼎团体冠军,但教练组希望在单项中彻底击溃对手的信心。男团决赛的当晚,成淑正在看台上为队友们加油,田秉毅(微博)走了过去,“你有伤在身,半决赛的对手又是金旼贞/李孝贞,这么艰苦的比赛,怕你的伤坚持不了……”

坐在看台上,成淑的泪水汹涌而出。在大会医务室,医生摸着成淑的脚踝检查。脚痛和心痛让她的眼眶决堤。见状,医生问:“疼得这么厉害啊?”“是的,疼哭了。”

或许是冥冥中自有天意,她和潘莉同住一个房间。“潘导开导了我很多,她跟我说,很多事情要站到领导的位置看。毕竟运动员层次很有局限,和领导想的永远是不一样的。很多时候,你必须接受这样的事实。”潘莉的陪伴下,成淑记不清那个晚上总共哭了多少回。

亚运会后,成淑的搭档从马晋换成包宜鑫、再到潘攀,那颗迫切想要证明自己的好胜心则随着一次次的努力付诸东流而逐渐被消磨,变得随遇而安。

转眼到了2011年年末,距离新一届的尤伯杯赛仅剩下半年。潘莉找到了晃晃悠悠的成淑。“她告诉我,现在是一个过渡期,要我给自己制定一个近期的目标——参加尤伯杯。不管怎样,先完成世界冠军的梦想。”随后,在青岛备战尤伯杯的日子里,几乎每天晚饭后,潘莉都会邀上成淑外出散步,为首次参赛的她减压。

成淑把捧起尤伯杯的那一刻当做全新的开始。2013赛季首站韩国顶级赛,她与赵芸蕾重新携手。

赵芸蕾:她不仅教球,更教做人

2004年1月1日,赵芸蕾踏上北上的火车,一夜颠簸后,拖着行李投身进北京清晨的阳光之中。当天,她出现在训练局羽毛球馆里。赵芸蕾清楚地记得到国家队报到第一天的日子和情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那天是潘莉的生日。“到国家队的第一堂课就是潘导带的。到现在将近10年,我们几乎每一天都见面。她是带我时间最长的教练。”

潘莉那严格得近乎苛刻的高要求是队员们所公认的。进二队不久,赵芸蕾在欧亚对抗赛上拿到了第一个公开赛桂冠,可脸上的笑容还没有完全退却,潘莉就迎面泼来一盆凉水。赵芸蕾说:“她很认真地找我谈,一步步非常仔细地分析那场决赛,告诫我:虽然拿到了冠军,但还有很多漏洞要去填补。”不过,大多数时候,潘莉对待赵芸蕾相当温柔。提及小赵,她的第一反应是:“这孩子有责任心,不让教练操心。”

“哈哈,其实我有时也挺淘气的。可能是因为她一说我,我就马上承认错误,教练就不忍心继续说我了。”后来,赵芸蕾当上了二队女双组的队长。如今,已经是奥运冠军、世界冠军、国家队的绝对核心,但赵芸蕾还是经常怀念起那时候当队长的感觉。

伦敦的温布利体育馆,赵芸蕾成为国羽历史上同一届奥运会包揽两枚金牌的第一人。不仅成绩优异,在与队友、球迷、媒体接触时,她的谦逊和真诚也是国羽中出类拔萃的。“除了打球,潘导从小对我们在待人处世上也有很高的要求。她的队员不管球技如何,礼貌上一定得是最棒的。”赵芸蕾坦言深受潘莉的影响。

“父母把孩子交到我手上,我会认真地对待每一个人。我不仅要教球,更要教会她们如何做人。”潘莉说。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热门推荐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xiaobai]

热门搜索:

    登录
    同步:

    最热评论

    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