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陈少峰解析羽毛球线的“底线”

涂层(表皮)的底线:天下无贼,天下无蜡

现在的羽毛球线,线芯与线衣基本上都是尼龙纤维等人造材料,有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味道。网球线领域则相反,既延续运用传统天然材料,如牛羊等动物的肠衣纤维,又不断探索聚酯、克维拉(kevlar)等尼龙之外的人造材料。

但在涂层方面,羽毛球线倒是看齐了网球线,“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既延用尼龙等传统材料,也使用氨化钛、纳米弹性树脂等新型材料,也有一些听起来更高科技的叠杯碳素纳米管复合物、液晶等物质。

有些人可能会问,树脂等还好说,纤维这东西怎么可能“涂”上去?其实这是翻译的问题。涂层的英文叫coating,这个单词的第一大词义是“涂层”,第二大词义是“表皮”。用特殊的纤维来做一层薄薄的表皮,这样会比较好理解。而纤维表皮也正是目前YONEX最新上市的号称最强控制性能的NBG99球线的涂层技术。

这一层薄薄的涂层(表皮)能带来多大的性能调整,不大好说,就好似不能要求往脸上抹一层化妆品的人因此而变聪明一样。对于“乱花渐入迷人眼”的新型涂层技术,最好还是悠着点来,姑且信之,但不必偏执。

我也不建议对涂层设置什么性能底线,毕竟肉眼难以看出涂层的存在,它的底线只能设定为厂家诚信——只要你说有,就得真有这层涂层;只要你说性能被涂层调整了,那也应该实事求是。

当年,羽毛球线的表皮技术被认为是一项巨大的突破。上世纪80年代初期,国家队还只能在用类似Gosen公司生产的Hy-Sheep-Magic这种有点塑料味的球线,线外观非常光滑,出厂的时候为了保护球线还外加了一层蜡衣,导致非常容易走线。后来不断更新换代,才出现了现在尼龙线一统天下的局面。线衣技术也有所突破,能在很细的球线表面上做出越来越明显的磨砂效果。不过很可惜的是,仍然有一些穿线理念停留在旧时代的人,喜欢对球线打蜡后才上机穿线。

有个段子比较有意思。

乔布斯狂砸桌子:这屏不行亮度不够!给我用最好的材料,再提升亮度10%!

工程师:再提升亮度就要用最高级的屏了,屏幕成本从20刀增到30刀。

乔布斯:Ok,就它了!厚9.8毫米?给你们3个月,再薄0.5毫米!

半年后,一顾客在中关村柜台:老板,贴个50的膜(亮度降低20%),再来个壳(厚了3毫米)。

其实羽毛球线打蜡也是类似的逆向体验的做法。工程师花了十几年才学会在很细的球线表面做出一层细腻的磨砂层,有效降低了球线移位,你一打蜡又把这来之不易的磨砂层给填平了。

蜡其实也可以算是“涂层”的一种。对老球线而言,蜡可以隔绝外界并防止磨损,可保护线衣。但新型球线的线衣致密性已经基本过关,此时的底线反而应改为:你若见到穿线工具台上放着蜡块,机台上面也有蜡末,可以“见而旋走”。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热门推荐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xiaobai]

    热门搜索:

      登录
      同步:

      最热评论

      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