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陈少峰解析羽毛球线的“底线”

线衣(侧丝)的底线:致密

以前一些老球线的表层直接使用类似胶原物质的保护膜来做线衣,现在已经很少见(如图)。现在羽毛球线的线衣基本上都是用特殊的尼龙纤维做侧丝,以单层或者多层的方式缠绕并包裹线芯,让线芯绝缘于外界,防止线芯受到侧向的磨损。

这种结构和电线相似,电线里面的铜丝导电,外面的胶衣绝缘防磨,好的电线胶衣里面还有一层电磁隔绝层。线芯就类似于铜丝,不过线芯传导的不是电流而是拉力。线衣则类似于胶衣,绝缘外界,防止磨损。线衣多层缠绕,效果就类似增加电磁隔绝层的附加功能。这种结构,使得线衣具有基本的致密性。

装备:陈少峰解析羽毛球线的“底线”

平时我们说球线打到“起毛”,即是指线衣已被磨损。曾经见过一些低级的球线,在手上折一下,或者绞两下,线衣马上解体成絮状。这种“出身未捷身先死”的所谓球线完全跌出了底线,好在还比较少见。

正常来说,线衣应该是打了一段时间后被磨掉的,而绝不能在穿线前或者穿线过程中就提前解体,否则“唇亡齿寒”。换句话说,线衣的性能底线应该是:正常的磨损不可避免,但应避免的是提前解体,否则就成了球线寿命的短板。

要保证这个底线,一方面需要厂商的生产技术来提供线衣足够的致密性,不要在手上揉捏几下,球线线衣就不行了;另一方面需要穿线师的技术保证,因为再致密的线衣,如果穿线过程中产生了打绞的现象,线衣也很容易因此而解体。

像工厂穿线法,将线预先全部编好在拍框上才开始拉,这种不规范的穿线方式造成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编线时造成的“拧麻花”现象无法像“边穿边拉”一样自然释放,反而会不断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线衣打绞提前解体。就像掰火腿肠,两边拧一下再拉开,外包装自然破开最为省事一样。球线“拧麻花”后再拉线的过程与此非常类似,应当避免。“边穿边拉”之所以会成为我写过的《穿线,那些不得不说的知识》中的一个要点,原因正在于此。几乎所有的球线都耐拉,但不耐绞,一绞就花,一花就短命,所以这是穿线的一个重要底线。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热门推荐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xiaobai]

    热门搜索:

      登录
      同步:

      最热评论

      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