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体育腾讯体育 > 综合体育 > 排球 > 正文

科学创新以人为本 中国女排在生死存亡关头

字号:T|T

2005年帕乌拉成为世界女排大奖赛总决赛最有价值球员,2006年她居然没出现在大奖赛巴西队的名单中,随后的世锦赛虽说报了名,但基本没出场。原因听着让中国球迷匪夷所思——说是去生孩子了。2007年开始,帕乌拉重获主力位置,并随队夺得北京奥运会冠军。

美国女排雅典奥运会受挫后,2005年,鲍恩说自己累了,想休息一年,汤姆·洛根和斯科拉去打沙排换换心情,郎平都接受了。2006年鲍恩回来了,另两人转年回归,美国队在北京奥运会夺得银牌。

这几位球员年龄都不小了,鲍恩已经32岁,可是比赛都是“轻装上阵”——哪像浑身是伤的中国队队员不得不戴那么多护具。这里面有体质的差异,有训练方法的差异,更有心情的差异,她们有放松调整的机会,不像中国队员一年到头没几天休息。先是在国家队集训三个多月,战术是磨合了,体能也储备了,但是易出现伤病。心理已经疲劳,然后是近半年的国家队赛事。好不容易结束了,国内的联赛眼巴巴地等着她们。联赛结束没几天,国家队的集训又开始了。周而复始,身体、精神都没有真正调整的机会。年轻时还能扛,稍大一些,劳损性的伤病汹涌袭来,结果中国队队员才二十几岁,就个个“全副武装”上场。而巴西队在北京奥运会夺冠的主力二传已37岁,意大利队现在是30岁左右的老将挑大梁,她们只戴副护膝就上场。想想当年赵蕊蕊腿打着夹板,居然出现在奥运赛场上,就知道中国队对待伤病的态度了——重伤都不能轻易下火线。

虽然现在让伤重的队员调整一年不现实,至少两三个月是可以的,就看中国队和各地方队有没有勇气,是不是尊重、珍惜球员的运动生命。

中国女排缺乏科学训练,中国排球缺乏的是科学的精神。引进数据统计软件动作迟缓、缺乏对现代排球的发展趋势的研究、训练方法欠科学化,对待球员的身体心理状况,没有从实际出发、以人为本的科学态度。著名排球专家、五连冠时期的中国女排技战术顾问李安格近日直言:“作为中国排协当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们缺乏创新的勇气与智慧。”

中国排球已经不复辉煌盛况,有人还陶醉于历史不能自拔。现实却是不得不为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萎缩的排球业训“埋单”,陈忠和的黄金一代大概是曾经严谨的中国排球业训最后的成果了,要求现在这批从十一二岁才开始练排球的队员达到她们的技术细腻程度,不可能;一方面又漠视科学创新,以为身材高大了,困难就少了,找不准解决问题的思路;如果这样下去,中国排球可能下滑到更令人痛心的地步。

本报《拿什么拯救你,中国女排》系列报道,今天告一段落。我们找了几个小问题,给出了几点建议,只希望中国排球在伦敦奥运周期不会过于尴尬。更希望中国排球风物长宜放眼量,勇于创新,不计一城一地得失,让中国排球长盛不衰。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添加你对新闻的热爱  
人在热爱
登录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分享至: 腾讯微博
如果你对体育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到微博反馈

企业服务

图说天下

推广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