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体育腾讯体育 > 2010广州亚运会 > 亚运要闻 > 正文

揭秘20载亚运深刻变革 中国社会实现历史跨越

2010年10月11日20:46新华网凌广志、高鹏、贾文军、李嘉、汪涌我要评论(0)
字号:T|T

从体育竞技到民生为重

离广州亚运会揭幕还有一个月,与北京亚运会前截然不同的是,大赛之前常规的“金牌大猜想”并没有成为媒体和民间的热点话题。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军团在亚洲体坛的一枝独秀——中国已经连续7届获得亚运金牌榜第一,奥运会上也成为金牌榜第一,亚运金牌榜座次已无悬念;另一方面,在经历了多次亚运会、奥运会的观赏,国人的金牌情结已经淡化,学会了用平常心看待胜负、包容失败,享受体育本身带来的快乐已成为一种新理念。

朱海东,北京亚运会时在拳击馆当志愿者。他说:“当时特别关注中国能不能首次在国际大赛上舀到一块拳击金牌,后来果然赢了,特别高兴。现在看法变了,原来以为多得金牌就是体育强国了,现在明白了根本不是。我们现在应该更加重视大众体育、全民健身等方面。”

但我们对体育的认识曾经有过偏差。1988年汉城奥运会,中国仅仅收获5枚金牌。当时,每一个优势项目的失利,似乎都被国人与运动员视为耻辱,所有的媒体都在说中国“兵败汉城”。

“体操王子”李宁由于接连出现失误,一枚金牌未得。当时,国内指责声甚至骂声一片,甚至有观众给李宁寄去了绳子!回到北京后的李宁,因为害怕别人的责骂,甚至连银行都不敢去。

20年后,李宁点燃了北京奥运会圣火。郎平率领美国女排对阵中国队时同样赢得掌声;“杜丽不哭”的喊声在赛场响起;“飞人”刘翔(微博 官网 博客)折翼跑道却得到了国人的宽容……

改革开放让国人的视野与心胸更加开阔,金牌已不再是国力强盛的唯一证明。对人本身的关注已经超越了胜负成败。

“广州亚运会将是一场大众的节日。体育最大的魅力,是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使公众从中得到健康快乐。我相信这届亚运会和北京亚运会将有很大不同。那个时候我们非常需要金牌第一来证明自己,但现在的中国,已经不单纯需要用奖牌来证明了,”广州亚组委宣传部副部长曾伟玉说。

从北京亚运会到广州亚运会,志愿者意识、志愿者制度和志愿者队伍的壮大和完善,是中国社会进步的一个显著标志。体育运动的志愿者服务,来自公民意识的觉醒,也是现代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已故的国际奥委会前主席萨马兰奇曾这样评价志愿者的作用:“国际奥林匹克运动没有像政府那样的、可测量的常规力量,如果哪一天必须向为奥林匹克运动服务的所有志愿者给予酬劳的话,没有几个政府可以做得到这一点……”

广州亚组委特聘专家张清曾在北京亚运会期间担任前国家体委国际司一处处长,他亲眼见证了志愿者制度在中国的起步:“北京亚运会时还没有志愿者一说,都叫‘义务服务人员’。那是志愿服务在中国的首次‘练兵’。”

张清回忆,当时在册的“义务服务人员”达20万人,实际参与服务的则超过40万人。他们克服交通、食宿的不便,顶住劳累、饥渴的煎熬,缺少经验就摸着石头过河,犯过错、流过泪,最终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广州是中国志愿服务事业起步最早、发展最快、规模最大的城市之一。自1987年开通全国第一条志愿服务热线以来,广州志愿服务已拓展到社会的各个领域。目前,广州注册志愿者接近70万人,已超过市区人口的10%。

亚运会尚未开幕,一个个活跃的志愿者身影已成为最生动的“亚运元素”。遍布城市大街小巷的志愿者投身清洁城市、文明交通、平安广州等各项活动中。据统计,截至10月1日零时,全球成功申请广州亚运会志愿者报名人数达到151万人,报名人数接近计划招募人数的3倍。他们将用“一起来,更精彩”的亚运志愿精神迎接四方来宾。

与20年前以倾国之力举办的北京亚运会相比,新世纪在广州举办的亚运会在办赛理念、办赛模式上有了新的超越,关注民生成为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

“举办权就是发展权,影响力就是生产力”。一届国际性赛事除了竞赛本身外,也成为一个城市重要的发展机遇,更成为民生为重、福祉至上的历史担当。

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提出了“迎接亚运会,创造新生活”的要求。广州市委书记张广宁也明确提出,办一届出色的亚运会,既是广州对亚奥理事会的庄严承诺,也是广州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提升城市人居环境和市民素质,提升群众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契机。

广州亚组委常务副秘书长、广州市副市长许瑞生表示,广州这几年城市建设的最大动力源自亚运,而最终的受益者是广州市民。借力广州亚运会,广州城市建设至少提速了10年。科学的城市布局、便利快捷的交通、清洁美化的城市环境,都将使亚运时代和后亚运时代的广州市民生活质量大大提高。易剑东对此评价说:“北京亚运会的全民奉献和关注体现的是国家荣誉和意识,广州亚运会则鲜明地显示出民本取向和民生意识。”

从全球最高的电视观光塔——600米高的广州新电视塔上俯看,一个因亚运而巨变的新广州尽收眼底:面貌一新的老城区、四通八达的城市道路、百余条昔日让人掩鼻而过的河流重泛清波……广州正在变成一座天蓝水清的生态宜居之城。

广州亚组委场馆器材部部长彭高峰告诉记者;“以亚运城为例,亚运城的建设和配套既考虑了运动会本身的需求,又结合了广州城市战略发展的布局。赛后亚运城将成为能容纳100万人口的‘广州新城’的启动区。学校、医院、商场,交通……这里的一切配套设施都已齐备。”

让广大市民充分享有亚运会的成果是亚运场馆建设的基本出发点之一。比赛场馆遍布在全市12个区县及有11所高校的大学城中,这一规划建设的指导思想就是有利于赛后利用、长远上惠民便民。

易剑东说:“亚运会再次来到中国,说明中国地方政府和城市的发展理念更趋于现代化和国际化。中国还有更多的城市把举办大型赛事作为自身走向成年礼的重要仪式。北京亚运会是中国作为大国无法回避承办亚运的责任,而广州亚运会则是中国积极主动融入国际城市和国际体育主流的例证。”(完)

(新华社)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添加你对新闻的热爱  
人在热爱
登录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分享至: 腾讯微博
如果你对体育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到微博反馈

企业服务

图说天下

推广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