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体育腾讯体育 > 2010广州亚运会 > 亚运要闻 > 正文

揭秘20载亚运深刻变革 中国社会实现历史跨越

2010年10月11日20:46新华网凌广志、高鹏、贾文军、李嘉、汪涌我要评论(0)
字号:T|T

新华社广州10月11日体育专电

新华社记者凌广志、高鹏、贾文军、李嘉、汪涌

1990年,北京亚运会;2010年,广州亚运会。20载亚运跨越,圣火依旧闪亮,但亚运内涵、办赛模式和思维理念却发生了深刻变革,折射了中国社会20年的历史性跨越。

如果说北京亚运会是一个在改革开放中破冰前行的发展中国家的缩影,那么广州亚运会则将凸显一个在国际舞台上具有一定影响力和话语权的东方大国的新形象。

从举国之力到举重若轻

体育是民族精神的弘扬,是综合国力的体现。无论是北京还是广州,办好一届亚运会,亚组委都有资金的压力。20年前北京主要依靠计划体制下的举国之力成功举办亚运会,而今天的广州则在国家和各地的支持下,主要靠一城之财力和市场运作基本完成了一届规模更大、难度更高的亚运会的准备工作。

1984年9月,北京获得举办第十一届亚运会的机会。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承办这样大型的国际性综合运动会,任务重、要求高,而又缺少资金,没有经验,遇到了很大困难。当亚运会组委会的牌子刚一亮出,资金的压力便迎面而来。亚运会总共需资金25亿元,可国家财力有限,不能全部拨给,尚有6亿元的缺口要靠社会集资。由于基础薄弱,新建、改建体育场馆较多,开工不久又赶上国家紧缩银根,建筑材料涨价,1988年又面临新的经济困难,重重压力给亚运会筹备工作投上了一层阴影。

面对北京亚运会筹备工作遇到的困难,全国人民支持亚运会的强大心声响彻神州:“全国人民都是东道主!”“人人关心亚运,人人为亚运出力”“亚运为国争荣誉,我为亚运添光彩!”

当年澎湃全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高涨的亚运热潮令人难忘:从中央领导到各界群众,从退休老人到幼儿园的孩子,包括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在内的数以亿计的中华儿女为亚运会捐款捐物,义演义卖义诊。江苏建湖县湖中小学12岁的女学生颜海霞把家长给的1.6元压岁钱寄给了亚运会组委会,成了亚运会收到的第一份捐款;沂蒙山区26岁的农家子弟李贵兴,带着全家节衣缩食攒下的200元钱,一路上风餐露宿,啃馒头就咸菜,步行17天送到北京城;参加每个人为亚运会献一盆花活动的北京儿童有百万人之多;全国个体户协会捐款2050万元,建造了位于木樨园的“光彩体育馆”……

赛后统计,有一亿多人次向亚运会捐献了资金和物资,集资总额达到了7亿元。

20年后广州承办第十六届亚运会,虽然投入费用要多,但今日之广州已非昔日之北京,依靠改革开放30多年来积攒起来的雄厚实力,广州无须民众捐款也足以承办一届亚运会。1989年,中国GDP15677亿元;2009年的广州,GDP超过9000亿元,是二十年前全国GDP的60%;而广州所在的广东省,去年GDP更是达到了39081亿元,是二十年前全国经济总量的两倍半。中国奥委会前秘书长魏纪中说:“相比1990年北京亚运会,广州亚运会完全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

广州承办亚运并不全用政府财政,更不主张民众捐款,而主要依靠市场的力量,尽量不给国家和百姓增加负担。“除掉场馆建设、治理环境、修路等费用外,广州亚运会的赛会运营费用通过市场开发筹集等多种方式获得财务上的支持。我们力争做到收支平衡。” 广州亚组委副秘书长、广州市体育局局长刘江南自信地表示。

在亚运会历史上,历届举办者市场开发的成效远低于奥运会,上届多哈亚运会主要靠卡塔尔雄厚的国家财力。广州亚组委却一直看好亚运会的市场开发空间,坚持走市场开发之路,尽管在承办过程中也遇到了巨大的资金困难,但广州以敢为人先的胸怀和气魄,最终交出了一份令人欣喜的答卷。

从2008年下半年起,正是广州亚运会市场开发的关键时期,亚组委与一些赞助商的谈判进入签约阶段,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却突如其来,世界经济遭遇前所未有的“寒冬”。一些企业减少甚至停止了对国际大型体育活动的赞助,广州亚运会的市场开发工作人员顿时感到了阵阵“寒意”。

亚组委市场开发部部长方达儿坦承,那段日子的确很难熬,有时接连几个晚上都睡不着觉。“有的企业在金融危机面前打了‘退堂鼓’,特别是一些受冲击较大的外向型企业和国际大公司。有些已经谈了很久的知名企业最终放弃了赞助计划。有的企业因财务预算锐减,犹豫观望。还有一些潜在的客户,放弃了原先的赞助意向。”

广州亚组委迎难而上,首先向亚奥理事会争取到了独立的市场开发权。在一些世界级大企业退出广州亚运会赞助商之列的不利情况下,大力挖掘中小企业赞助商的市场空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截至目前,广州亚运会赞助商已达到48家,赞助商数量、赞助金额远超历届,创下亚运会市场开发成果之最。

体育场馆、亚运村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效益回收慢,往往是亚运会承办者沉重的财政包袱。广州亚运城项目一开始就按照功能齐全的中心城区去规划建设,并在去年底就将整块用地以及已建成的运动员村、技术官员村、媒体村及各类公用设施整体挂牌出让,最终以255亿元拍卖,大大超过亚运城项目竞拍的底价165亿元,整整高出了90亿元。广州亚组委常务副秘书长、广州市副市长许瑞生说:“通过市场开发的手段,既摸索了一种节俭办会的模式,也极大地减轻了公共财政的压力。”

20年,不光是集资手段的变迁,科技的突飞猛进也使两个亚运会处于完全不同的“档次”。在北京亚运会上,计算机成绩处理系统在每场比赛结束后的3分钟内整理出非正式成绩表,15分钟后在新闻中心发布成绩公报,当时人们因其时效快捷而引以为豪。而在即将开幕的广州亚运会上,运动员成绩经裁判认定,到成绩登录亚运会官方网站向全世界发布,只需不到10秒钟。

从15分钟到10秒,这是20年的亚运科技跨越!

类似的科技进步还有很多:20年前,照相机拍下径赛运动员冲刺终点的瞬间,胶片经显影、定影后交裁判员进行成绩认定;而今天与计算机相连的摄像机摄下冲刺瞬间,裁判员据此同步认定成绩。20年前,记者要想得知成绩数据需到组委会指定的终端机上查询,新闻中心主要支持文字、图片传真;在广州亚运会上,无线网络覆盖亚运场馆的每个角落,随时随地为记者提供最高可达10兆的高速上网查询。20年前,摄影记者通过AP照片传真机发送一张彩色照片需要24分钟;广州亚运会上,基于高速光纤和无线宽带,摄影记者通过使用能够接入Wifi无线网络的数码相机,只需要3秒钟就将一张10兆以内的高清照片传送到服务器接收端,让观众同步欣赏亚运精彩每一刻。20年前,组委会在专门设立的小型印刷厂里日夜印刷着成绩公报,并人工送往各个代表团;广州亚运会则专门设立了大型数据库,各代表团团部都配备了电脑,可随时在网上查询比赛成绩。20年前,气象部门对于未来三天内的预报准确率不到80%;广州亚运会时,气象人员可对未来7天的天气情况作出预报,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在90%以上,各主要比赛场馆天气可精确到1至3小时一报。20年前,门票销售主要还靠人工操作;如今,人们可以用手机登录广州亚运会官方网站实现网上订票。20年前,33个比赛场馆中只有19个场馆具备直接进行电视转播的条件,新闻中心只有一面电视墙,可以接收11个场馆的比赛图像;广州亚运会上,转播信号覆盖40个比赛项目所涉及的40余个比赛场馆,而且部分场馆的比赛将采用3D技术直播。

“亚运给予广州科技创新的机遇,而科技创新又赋予广州亚运新的光彩。”科技部部长万钢如此评价。

从北京亚运到广州亚运,从“重中之重”到“举重若轻”,折射了一种时代的进步和观念的更新。广州在举办亚运会过程中,上不完全依赖政府财政,下不主张民众捐款,而是着重走市场开发的“中间道路”,既符合国际办赛的通用做法,也体现了开发体育产业、重视民生利益的先进理念。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添加你对新闻的热爱  
人在热爱
登录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分享至: 腾讯微博
如果你对体育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到微博反馈

企业服务

图说天下

推广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