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解读热点,挖掘真相

29

  “三叩九拜”呛声媒体球迷! 究竟真性情还是不职业?

李娜的愤怒从何而来?
  对李娜的“发飙”该如何评判?所有人都该认真反思,不仅仅是李娜,媒体人、新闻界,甚至社会心理,都应该看到我们在文化、价值观的偏差与不对等。李娜不是孤立的,就像“内外有别”也并不是她独有的行为模式。我们的时代是如此浮躁而善变,社会心理就更加脆弱而敏感,李娜如此,她的“敌人”也如此……  ■专题撰文 德彪

  “我需要对他们(球迷)说什么吗?我觉得很奇怪,只是输了一场比赛而已。三叩九拜吗?向他们道歉吗?”

  这是5月30日法网比赛李娜输球后的新闻发布会上的一段对话,正是这段对话引发了轩然大波,挺娜的说是性格率真,情感的自然流露;倒娜的说她不够职业,明显缺乏耐心,缺少对媒体的尊重。

  谈及李娜的“发飙”,郑洁6月1日受访时认为这是性格所致,“球员输球下来心情不会太好。李娜属于暴脾气,她可能也不是恶意的那种。看你怎么去理解。了解她的人就知道她就是这样,比较直。她输球下来,我们也不敢和她说话,等她冷静下来再说。

  像姚明、科比、梅西、詹姆斯这样超级巨星一样,国内的球迷对李娜的看法相当两级,娜黑和娜蜜正为这次风波吵得不可开交。只是和姚明在面对媒体时表现出来的睿智不一样,李娜有太多次的愤怒和“嚣张”,只是因为她是中国网坛的独一无二,被选择性的遗忘了。

  那么,李娜的愤怒感从何而来?

01

李娜还在“体制”内 和奥运冠军一样享特权

  李娜的成功被解析为体制外的突破之路。2008年奥运会之后,国家体育总局网管中心允许李娜和其他几位网球选手单飞。跳出“举国体制”后,李娜从此自由的生长、焕发了青春,为中国人夺得了历史上的第一个网球大满贯,是一个真正的、激动人心的、关于个人奋斗的励志大片。

  与乒乓球、羽毛球那些大牌们相比,“自主训练、自主参赛、自负盈亏”,李娜的确游离在举国体制之外,但因为冠军的光环,李娜享受了太多“体制内”运动员才能享受的特权,说她已经“脱举”不够客观——她至今仍在湖北网管中心拥有编制。

  2011年法网夺冠之后,回到家乡的李娜就被授予“湖北跨越先锋”荣誉称号,并获得60万元奖金。湖北省体育局已经研究通过,她将出任湖北网球管理中心副主任。也就是说,娜姐在成为法网冠军并接受与奥运会冠军同等奖励的同时,也和一些奥运会冠军一样,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一名“副处级”的体育官员,典型的举国式奖励。

  从竞技层面上讲,在法网夺冠之前,李娜进入澳网决赛已是中国网球历史上很大的突破,但群众就是没办法兴奋起来。因为常年的举国体制已经带给了我们一种思维定式:除了冠军,一切都不重要;有了冠军,就有了“免死金牌”。早些年,体操王子李宁曾经发出这样的感概,中国不需要运动员,只需要冠军,或者更准确地说只是需要奥运会冠军。

  李娜身上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即使她对中国的媒体记者那么不客气,却很少人愿意“得罪”她。记者就这次事件采访了圈内不少的记者,老外都很大方的表达观点,但是中国的媒体同仁们、甚至是某大学的运动心理学专家,大多表示了婉拒,“以后还要在圈内混,现在不方便谈这个”成为了“噤声”的理由。李娜“成神”之前,网球在中国的受关注度不高,网球记者也从未像现在这样受关注,现在,李娜是他们“铁饭碗”的保障。

  既享受体制的优越、同时又享有对体制的超脱——体制内的人可以无视媒体、轻视公众;体制外的人可以享有独立经济,以及痛恨体制的普通人山呼的自由赞歌。

  当不如意时,这种优越感就会转化为愤怒,今年的澳网法网就是区别。

02

冠军光环成指挥棒 国内媒体只能仰视李娜

  一位知名经纪人在今年的深圳公开赛期间观摩李娜比赛,李娜与媒体球迷的几次冲突令身为香港人的他极为不解:“国内外没有任何一个大牌敢于如此说话行事,为什么媒体人可以这样忍受李娜?李娜明显不愿意打交道,甚至对自己的经纪团队也很高傲。”

  很简单,中国体育界一向唯成绩论,中国的媒体也从来只能屈从于这一现实。冠军光环,是大家容忍李娜“言行无忌”的根本。

   内外有别,是李娜的另一个标签。在很多中国记者的经历中,李娜对待外媒的态度多数时候都算得上和善,一旦转回中文回答,态度就急转直下,完全凭借心情回答问题。法新社驻香港记者霍奇森去年前往北京报道了中网,他对于李娜“中外有别”也有同感:“我不懂中文,但是每次李娜的发布会,我听她前面回答英文问题的时候都还好好的,但是后来回答中文问题的时候,虽然我不明白她说了什么,但是有一点很明确的,就是态度并不是特别好,至少语气上能够判断地出。”

  在CCTV体育频道童可欣看来,“李娜在回答外国记者提问的时候,还得把英文问题转化为中文意思,理解之后再用英文回答,这一过程有利于李娜平复情绪。而中文访谈(李娜)就会脱口而出,不熟悉她的记者听起来就会有点冲,这可能会给人造成一种李娜区别对待的错觉,但实际并没有这样。”

  这些年李娜多次成为争议人物,复出后的炮轰国家队、北京奥运会时吼观众以及“打球不是为了国家”言论频频成为媒体的头条,以致于她如今再面对国内媒体已有了极大的戒心。即便是在取胜后,心情不错的新闻发布会上,她也会半开玩笑地“警告”台下中国记者:“我说的话你们可别乱写啊!”而在面对国外媒体的时候,李娜明显更为放松,在她看来,相较于更喜欢八卦、关注赛场之外东西的中国记者,他们与外国同行相比不够专业,也更容易“出事”。

  李娜和国内媒体之间,似乎就此形成了难解的“死循环”。

  实际上,李娜“黑脸”的时候很多,幽默的时候也不少,“信用卡”和“老公呼噜”已被捧为娜式语录。只是更多时候,李娜呈现给国内媒体的是一张“黑脸”,记者再对此进行报道加深大众印象,更引起李娜的反感。

  对于李娜的“内外有别”,媒体人也各有各的解读,但实际上,国内的媒体自身都没有很清晰地看到:他们在面对李娜的时候,是处于一种仰视的状态;平等对话,基本上只有外媒才能做到。

  “再大的大牌,跟任何人也都是平等的。”余国琼女士(知名体育公关人、李玮锋经纪人)曾如此评价李娜现象,这在目前中国体育界与媒体圈很难实现,这一现象,也不独存在于李娜身上。

03

“真性情”≠甩脸子 李娜真的不够职业?

  在不少李娜的粉丝眼里,她这一次的发飙更多的是因为媒体记者不专业的提问,甚至李娜也可能认为,记者的提问是在给她“下套”。

  熊凌洁追踪报道李娜多年,目前供职于长江日报,与李娜关系密切,在她眼里,李娜“三叩九拜”的言论就是因为记者的诱导,“我真是不知道在那样的情况下(李娜刚刚输了球),让她跟球迷说两句,是要说什么?让李娜说对不起球迷,感谢国家培养,希望大家继续支持吗?这太中国式的采访思路了,李娜又不是雷锋一样的道德楷模,她可能顺着这么说吗?”为了维护李娜,熊凌洁甚至跟持相反意见的同事争论了一个上午。

  也有不少人觉得记者的提问无可厚非,不专业的是李娜自己,比如新华网的评论文章指出李娜不够职业不尊重媒体。“作为一位功成名就的球员,李娜在职业化上还不够成熟,尽管在训练、比赛、成绩、比赛经验和团队运作上,李娜的职业化程度已经相当高,但在应对媒体方面,她不够职业,缺乏耐心,缺少对媒体的尊重。职业化并非只是打好比赛就行了。”

  李娜的这次“三叩九拜”论被其支持者解读为“真性情”、“不虚伪”,而新华社作为国家级媒体,颇为罕见的连续报道:先是全文刊发了李娜新闻发布会的中英文实录,接着发表评论《李娜职业化不够 发飙缺乏对媒体尊重》,之后记者王子江发表文章回顾12年前张德培的采访:“同样面对失利,两位球手的完全态度不同的采访不能不让人仔细回味。好吧,对李娜有不同意见者,请回味。”

  腾讯联系了发布会现场的一位记者,他表示:“记者有自己的角度,记者的工作和她打球一样,记者不需要看她的脸色,记者是独立的第三方,是任何职业赛事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要性和球员一样。球员接受采访不是可来可不来,是义务,她必须接受采访,也必须面对任何提问。当然她可以以任何方式回答,有些问题也可以不回答,这就考验一个球员沟通的技巧和水平。 ”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新闻传播研究所副主任刘海龙则持不同的意见:“职业运动员没有回答这个问题的义务。提问者应根据运动员的性格特点提问,也不能一概而论。只能说在这个具体场合记者因不了解采访对象,判断失误,提问不当。”

  以李娜目前的公众地位来说,如何在输球后应对媒体,她确实有不少提升的空间。有球迷赛后一针见血地指出:“职业化不是单纯拥有自己的团队,打出好的成绩就行,而应是从内到外、全方位的素质提升。”现在的李娜是否需要一次危机公关,来化解质疑,腾讯体育就此联系了签约李娜的知名经纪公司IMG,她的经纪团队尽管态度和善,但还是坚决地拒绝了采访要求。

李娜并非孤立现象

  今年澳网前后,李娜的公众形象曾经有过一次巨大的改善。在那场充满曲折的决赛之后,她的微笑和眼泪交织在一起,留下一个荣光不减的失败者形象;而在场外,以往那种(与媒体球迷)如临大敌的紧张气氛,也突然消失了。有媒体这样评价“起码她不再像以前面对公众时,总像刺猬一样竖起全身的刺,而是懂得反思和反省过去的不足了。”

  但在法网,李娜又“炸刺”了——难道成绩真的才是唯一的晴雨表?用其家乡媒体《武汉晚报》的评论作答:并非人人都是姜山!李娜不用为失利道歉。但如果可能,希望她能为自己所说的话而道歉——就算真把国内媒体当敌人,被误伤的球迷总是无辜的。

   李娜作为明星,在此事的应对是该如何评判?所有人都应该认真反思了,不仅仅是李娜,媒体人、新闻界,甚至我们的社会心理,都应该看到我们在文化、价值观的偏差与不对等。

  李娜不是孤立的,就像“内外有别”也并不是她独有的行为模式。我们的时代是如此浮躁而善变,社会心理就更加脆弱而敏感,李娜如此,她的“敌人”也如此。

采访实录

  作六号种子的中国选手李娜法网第二轮败给排名67位的美国选手马泰克,这是自她2006年参加法网以来最差的战绩。下面是赛后新闻发布会实录 …【详细

多方评论

李娜在法网的英姿白岩松:李娜输球 是件事儿但不是事件
李娜正常的输赢,我们该对她拥有正常的期望值。
李娜和郑洁广州日报:李娜是举国体制下砸出的个案
中国金花女单3将全军覆没,签表出炉之初“下下签”的论断完全应验,就此归结于签运不佳也不为过。
李娜引发争议中新社:李娜非个性而是职业素养低
作为一名职业球员,李娜却不应以此作为肆意“放炮”的理由,更不能将其与“个性”混为一谈。

编辑部

责任编辑:侯达峰
侯达峰,体育媒体人。
责任编辑:詹阳
詹阳,体育媒体人。
责任编辑:白朝嘉
白朝嘉,体育媒体人。
王钰凯
页面设计:王钰凯
王钰凯,网页美术设计师。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朋友圈

扫描二维码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