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说明

孙正平:张指导永远是我的好“哥们儿”

我是北京人,从小喜欢体育,喜欢看北京男篮打比赛,对黄频捷、张卫平、高华、徐元生、袁超这批队员都非常熟悉。

真正第一次见到张指导,应该是在1975年左右。当时我在山西大学体育系读书,寒暑假期间经常去一些省级、全国级体育比赛当志愿者,帮忙做一些现场播音的工作。久而久之小有名气,有一次在太原给全国篮球联赛的分区赛做广播员,碰巧赶上北京队去打比赛,现场看了张指导他们打球。

当时印象特别深,张指导身高不高,但力量很强,一点也不怕身体对抗,跟身高两米以上的队员对抗也不吃亏,篮下得分的能力非常突出。后来他在比赛中被人砸开了眉骨,决赛因伤没打,只能穿着便装坐在板凳席上,左眼还裹着纱布。熟悉了之后,他跟我说,他一生开过别人眉骨13次,自己的眉骨也被别人砸开过13次,等于打了个平手。

一开始跟张指导接触,觉得人家是球星,多少有一些距离感,说话有点儿拘谨。但张指导完全没什么架子,跟我们一见面,特别亲热地打招呼,都是“哥们儿,怎么着嘿,您别客气”这样的,一下子就拉近了距离,特别好相处。

后来在1981年,我进了中央电视台,成了台里第一位体育解说员和播音员。当时宋世雄老师的人事关系还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1984年才调到中央电视台。在那之前,我是台里唯一一位体育解说员。当时的解说都带有很浓重的广播痕迹,从1982年世界杯之后,电视转播和电台转播的特点才慢慢区分开。

孙正平:张指导永远是我的好“哥们儿”

张卫平和孙正平解说比赛

张指导很快就成为我们固定的解说嘉宾。刚开始解说的时候,他也不是特别适应,有一些这样那样的小问题。比如他虽然是篮球专家,但语言组织功力还不够深,刚开始反应速度不够快,说话停顿比较多,经常有一些“嗯嗯啊啊”的口头语。另外他的面部表情比较丰富,在电视镜头里出现就不太合适。我就给他提意见说,哥们儿,您这北京话太重,儿化音太多,不是标准普通话,用词有点俗,面部神经也要控制好等等。

很快,张指导的解说质量就有了很大转变。说得多了,他就越来越有经验,学会通过语速和节奏上的变化来组织语言,面部表情也能很好地控制住,我们两个搭档的效果越来越好。

我觉得,从张指导对解说工作的适应过程,可以反映出他身上一个最大的特点:只要他想好了要干什么事儿,不管具体是什么事儿,他都一定能干好,特别执着,特别能钻研。你看他当运动员,1米93的身高打内线,比谁练得都苦,卧推、深蹲起这些力量训练,除了举重队,没人能比得过他。搞体育解说也是这样,一开始什么都不懂,但干了这一行就特别热爱,愿意付出,不怕丢丑,持续学习提高。这一点特别值得我们去学习。

在解说员这个岗位上,张指导确实是干出了大名堂,现在腾讯也好,中央电视台也好,篮球项目的报道都离不开他,也深受广大专家、媒体、球迷、观众的喜爱。各类十佳解说员的评选,他都是榜上有名,很多时候甚至是名列榜首。为什么他能取得这么高的成就,我觉得有几方面原因很重要。

首先跟他丰富的人生经历有关。他是优秀运动员出身,当时媒体管他叫“篮下魔术师”,后来在世锦赛又当了国家队得分王,再往后当过国家队教练。去美国虽然工作跟篮球没关系,但一直没离开过篮球,对篮球始终保持着真挚的热情,对NBA和篮球的最新潮流趋势了如指掌,这方面确实高出别人一筹。

再有一个,他在外语上有优势。我们这代人就吃亏在外语上,当时受时代限制,普遍外语不好。如果外语能力好一点,我们就能得到更多独家的信息,有更好的采访机会。在这一点上,张指导比我们都强。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张指导非常平易近人,说起话来诙谐幽默,很接地气。有些话好像很土,但老百姓感觉非常实在,反而更愿意听。他也不是故意要卖弄,都是有感而发,很自然地流露出来,结合现场情况,用一些简短的词汇来表达,效果反倒更上了一个台阶。用北京话来说,就是“不装”。

我跟他基本是央视的固定解说组合,后来被人们叫做“二平组合”。其实这个绰号最早是钱澄海指导给起的,当时他老人家过七十大寿,我们去先农坛体育场附近的一家餐厅给他祝寿,扛了个大花篮送过去。他见了我们就说,其他人解说篮球比赛他都不爱听,觉得不太专业,你们这“二平”嘛说的还可以。当时《北京晚报》的体育记者孙保生也在,就把这“二平”给写到了报纸上,后来慢慢就流传开了。

孙正平:张指导永远是我的好“哥们儿”

孙正平和张卫平

我跟张指导之所以能配合默契,心有灵犀,跟我们年龄相仿、经历相似、彼此了解很深有一定关系,但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我们都对自己的角色有清醒的认识,非常好地认知了自己的任务分工。

我是一个主持人、播音员,要随时播报场上的比分和情况,要跟导播实时沟通,要掌握解说的节奏,掌控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有时也有一些简单的分析和描述,但真正的总结、前瞻、点评,一定要让真正的专家去说。白岩松对我有一句评价,说我“总是给嘉宾更多的话语权”。我觉得,我们不是专家,不懂就是不懂,不能不懂装懂。或者我们只懂一二三,四五六要让张指导这样的专家来说。

张指导的任务是高瞻远瞩、提纲挈领、举一反三,对过去一段比赛做个小结,简要点评一下落后或领先是为什么,让观众能够对场上形势一目了然,然后对下一段比赛做个前瞻,两个队要想打好必须做到哪几点。这个是专家的特长,我不能越俎代庖。我们都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彼此之间不会抢话,各自的特长都能发挥。

我的长处是普通话标准,对解说节奏的把握比较到位。解说员不光是要解说比赛,还担负一个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普通话的责任,必须字正腔圆。张指导的长处是深厚的篮球知识、专业的见解,是绝对的专家。他也不是循规蹈矩地说,说起话来很俏皮幽默,后来很多话都成了语录。当然有些语录是莫须有、不存在的,还有些是张冠李戴,但有些语录确实很精彩,已经成了篮球文化的一部分。

平常我们也经常在一起复盘、探讨,为合作过的比赛做总结,对彼此的特点就越来越了解。我一个话口递过去,他就知道该怎么接,很简洁地讲解一段,戛然而止,再把话头递回来。两个人都能审时度势,根据场上情况不断变化,既不会解说得过于冗长,也不会出现长时间的冷场,这方面的把控非常好。

还有一个巧合,我的声音比较高亢,像宋世雄老师一样,属于广播电台体系的高音。张指导属于重低音,两个人声音特质的反差很大,组合在一起非常协调,就像是二重唱一样。如果都是高音或者都是低音,反倒会显不出彼此来。

这么多年合作下来,我们从来没红过脸,没有任何不愉快,一直是相得益彰,可以说是“焦不离孟、孟不离焦”。应该说,“二平组合”也不是浪得虚名,确实经受住了时间的检验。

孙正平:张指导永远是我的好“哥们儿”

“二平”在NBA总决赛

2011年NBA全明星赛是我跟张指导的最后一次合作,当时台里对我比较关照,安排我去洛杉矶做了最后一次现场转播,NBA还给我颁了一个特殊贡献奖,赛前还走了一次红毯。退休是每个人必经的阶段,谁都会有这么一天,我也没把退休当作一个很失落的事儿,更多是对奋斗多年的事业有一点点不舍,对多年搭档的老伙伴儿们有一些不舍,但很快也就释然了,比较超脱。后来跟张指导也经常见面,一起聚会吃饭,有很多联系。

后来张指导拍《NBA最前线》,我也经常收看,感觉他非常有特点,有想法,对一个全新的角色能很快熟悉、掌握,又一次体现出优秀运动员那种超强的适应能力。你看他从解说转做主持和采访,相当于又一次跨界,但他能够充分利用他外语的特长,把节目做得风生水起,真是了不得。我看了之后非常开心,深深为我的老伙计感到高兴。

他在NBA赛场行走了这么多年,方方面面的联系很多,人脉很广,大家都知道他代表中央电视台,代表泱泱大国的十几亿电视观众,都非常尊重他。张指导自己也比较放得开,在节目里面经常是眉飞色舞,非常幽默,不是那种一招一式的程式化,大家都喜欢看。每礼拜看的人都很多,节目非常成功。

做这个节目其实很辛苦,需要在美国各地跑来跑去。我想中央电视台给他的报酬也不会很高,因为上中央台的节目主要是看重影响力,实际报酬并不高。真想挣钱,得到外面去。张指导在钱这方面看得很淡,我在台里那段时间,最少的时候一场给过一百、二百,他从来不嫌少,你给了他就收,但他从来不会主动过问。有时候半年给一次,他也从来没说过什么。他是真心喜欢这个工作,对解说员这个角色很喜欢,就像在国家队打球一定要打上主力,作解说也一定要做出成绩。

相比而言,其他解说嘉宾可能在某一个方面不输张指导,甚至比张指导做得更好,但如果我们拿出七八个维度来作比较,张指导一定是综合表现最棒的一个。

张指导也是非常聪明的一个人,如果转播当中遇到什么问题,他会过来跟我们商量,但从来不会把他的意见强加给我们,更不会有任何的不高兴、闹脾气,这些从来都没有过,情绪一直都非常稳定。这些跟他的性格以及运动员的经历有关,神经很大,不计较。他绝不会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一定是该怎么样就怎么样。你只要跟他一接触,很快就会觉得,他就是你团队中的一份子,就是多年的好朋友,一点儿也不用设防,不用担心跟他说话要怎么说。像每年去全明星、总决赛,他都是跟我们在一起,给我们的转播团队开车,从来都是二话不说。他从来没觉得自己这么大岁数还给你们当司机,是真心觉得既然在一起工作,就不分彼此。

他在荧屏上的形象可能稍微正统一些,台前也有诙谐幽默的一面,但整体来说非常得体。私下里其实他非常放松,日常说话中的俚语更多,话里话外都透着亲热,对谁都非常热情。但他同时也是一个很有原则的人,哥们儿归哥们儿,到了工作的时候,该怎样就怎样,还是有很高的标准,不合理的东西就会拒绝。

比如一到转播状态,他就非常注意镜头形象,两分钟时间也会演习很多遍。每场比赛我们有两分钟场边采访时间,一般我跟张指导两个人有分工,我一,你二,我三,你四,我五,结束,一定是掐着秒说。他从来都非常认真,知道自己不是播音主持专业,怕弄不好,一定拉着我去演练、彩排。工作态度极其严谨,真是没得说。平常你感觉他很放松,但真到了工作的场合,绝不会胡来。

这么多年合作下来,我从张指导身上受益匪浅。这次知道腾讯体育要为他发表一部传记,我也是特别为他感到高兴。他身上有太多东西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他的人生经历也值得被这个时代记录下来。我相信,你写的这本《非常合理》也一定值得一读。

(孙正平,中央电视台著名体育播音员、解说员)

口述 / 孙正平

采访、整理 / 黄祎(阿鱼)

由张卫平唯一官方授权、腾讯体育篮球主编黄祎(阿鱼)撰写、腾讯体育独家出品的全网首部中国篮球巨星传记——《非常合理-张卫平传》将于10月4日重磅上线。

孙明明:张指导对我的帮助我永生难忘

孙正平:张指导永远是我的好“哥们儿”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责任编辑:zhdongsong
收藏本文

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