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说明

10秒5次技犯!NBA裁判如此“嚣张”都是因为它

文/嘟嘟

他的坏脾气举世皆知,甚至于已经到了被神话的地步。

那还是在2001年的时候,拉希德-华莱士波特兰开拓者效力,当时的开拓者球星云集,除了拉希德-华莱士之外,还有斯蒂夫-史密斯,小飞鼠斯塔德迈尔和皮蓬等人。

不知道是运气不好还是别的什么原因,华莱士先是在一场开拓者和勇士的比赛中被队友萨博尼斯的手打成了熊猫眼。不久之后,在开拓者和湖人的第三节比赛中,拉希德-华莱士又被萨博尼斯的左手打到了脸。

只见球队暂停的时候,拉希德-华莱士走到萨博尼斯面前,对着萨博尼斯一顿大吼大叫。然后拿起一块毛巾,扔在了队友的脸上,拂袖而去。替补席上只留下一脸懵圈的萨博尼斯,还有目瞪口呆的队友。

也许是拉希德-华莱士在场上的凶名太盛,以至于他在那个赛季领到了单赛季41次技术犯规。超越了之前的罗德曼和查尔斯-巴克利,成为了NBA的单赛季技术犯规之王。

关于华莱士技术犯规的趣事有很多。比如在拉希德-华莱士效力于开拓者期间,在开拓者和湖人的一场比赛中,由于他在吹罚了之后一直盯着裁判看,被裁判判罚了一次技术犯规。这位名叫罗恩-加雷特森的裁判事后解释:“我已经警告了他三次了,不要再瞪着我,再试一次你就出去,这是对我的威胁。”

虽然这样的解释就连华莱士的队友都不认同,但是判罚已经做出,华莱士被罚出场。

单赛季41次技术犯规,11天内领到6次技术犯规,7次被驱逐出场,这就是华莱士一个赛季在裁判那领到的教训。不过我们发现,在2006-2007赛季之后,华莱士的单赛季技术犯规数量骤减,再也没有一个赛季的技术犯规次数超过20次。

是怒吼天尊改脾气了么?并不是,这还是因为NBA出炉的一条规则。

10秒5次技犯!NBA裁判如此“嚣张”都是因为它

怒吼天尊华莱士与裁判理论

大家都知道是因为我

其实这并非是NBA规则的一个具体条文,而是对于NBA裁判执法行为的一个指导方针。在2006-2007赛季开始之前,NBA出台规定,限制球员在比赛中对裁判判罚的抱怨。这条规定允许裁判对过于激烈的抱怨判罚的球员吹罚技术犯规,也就是球员和媒体口中的“零容忍”规则。同时还增加了技术犯规的罚款和16次技术犯规后自动停赛的规则。

当时的NBA总裁大卫-斯特恩先生对做出这个规定的原因解释为:“我们拥有世界上最好的球员,比赛的精彩程度不逊于过去任何时候,而过多的抱怨损害了这点。一小部分球员把时间花在和裁判争论上,降低了比赛的节奏,展示了世界上最优秀运动员缺乏魅力的一面。”

对于斯特恩的这种解释,拉希德-华莱士微微一笑。

“听着,哥们儿。我知道,他们这是针对我而来的。哪怕是我从他们身边经过一言不发,他们都会毫不犹豫的吹我一个技术犯规。”怒吼天尊咧着那张大嘴和记者说。

面对着可能会交付的高额罚款,拉希德一脸轻松:“钱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你赚的越快破财也越快,不能代表任何东西。”

说归说,在场上的拉希德-华莱士还是收敛了自己的脾气。在零容忍规则实施之后,我们很少看到那个长着大嘴向裁判怒吼的拉希德-华莱士。他学会了新技能,在被吹罚之后用夸张的表情抱着头满场飞奔。

这起到了效果。在2006-2007赛季之后的几个赛季中,华莱士的技术犯规分别是12次,19次,17次和4次,对于他来说着实不易。

到底是限制还是一种束缚

当时的NBA篮球事务执行副总裁斯图-杰克逊在2006年说过,零容忍只是球员和媒体的一种误解。“我们允许球员们一时激动做出的反应,只要反应不过度。换句话说,如果球员不以一种无理的方式和裁判沟通,不乱挥双臂,不对着裁判吼叫和咒骂,不对裁判做出侵犯性的手势,他们不会受到惩罚。”

事实上,真的是这样么?

在2011年1月12日森林狼主场和马刺的比赛中,当值的裁判在第三节还剩下10秒钟的时候,连续吹了森林狼球员5次技术犯规。更要命的是,这位裁判还是一名出生于明尼苏达的人。

就连凯文-乐福都一脸无奈:“连续5次技术犯规,这还是头一回,我已经不想再说什么了。”

10秒5次技犯!NBA裁判如此“嚣张”都是因为它

面对裁判的吹罚乐福一脸懵逼

在2006年11月3日丹佛掘金洛杉矶快船进行的揭幕战中,卡梅罗-安东尼在比赛中领到两次犯规被罚下。而事实上,安东尼领到第二次技犯的时候,他根本就没有去看裁判或者和裁判说话,他只是在吃到了个人的第四次犯规之后将发带扔向了地面。

零容忍到底是限制了球员的脾气,让比赛变得更加精彩,更远离负面因素?还是助长了裁判的脾气,让莫名其妙的技术犯规越来越多?甚至还有人说,零容忍的实施,让NBA失去了个性,纯粹变成了为商业而存在的联盟?但是也有人说,零容忍至少让NBA不会教坏小孩子?

至于结果到底如何,恐怕还是要NBA方面自己去进行评估。

版权声明:本文系腾讯体育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责任编辑:zhdongsong
收藏本文

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