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说明

向围棋发起冲击时 人工智能已经侵入了NBA

今天上午11:30, 李世石与AlphaGo的“人机大战”正式开打。

向围棋发起冲击时 人工智能已经侵入了NBA

这场“人脑vs电脑”的博弈被称为“最强脑战”,影响力已经超越围棋圈和科技圈,被越来越多普通民众关注,成为当下最大热点。

不管这场比赛的胜负结果如何,用谷歌董事长埃里克-施密茨的话来说,“都是人类的胜利”。对我个人来说,这起事件最大的启示不是看李世石能否守住“一场不失”的死线,也不是去关心AlphaGo是否真正具备了超一流棋力,而是一次结结实实的提醒: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距离我们普通人的生活并不远。

对篮球迷们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在向围棋发起冲击时,人工智能早已经侵入了NBA

比方说,大家都喜爱的阿伦-艾弗森,他的英文绰号除了耳熟能详的“答案”,就是“人工智能”——他的姓名缩写“AI”,恰好就是“人工智能”一词的缩写。

呃,好冷。这只是个玩笑,真正被称作“人工智能”的球员,是现效力于克里夫兰骑士队的JR-史密斯。只可惜他所搭载的“人工智能”比较初级,只有简单逻辑,无法执行复杂指令,所以在场上有如神经刀,时而吓死对手,时而吓死队友……

呃,这还是个玩笑。说正经的,认真讨论一下篮球世界里的人工智能。

要理解“人工智能”,先要理解什么是“智能”。生活中最常接触到的“智能”,就是各种所谓“智能设备”,比如智能手机、智能手表、智能家居以及各种可穿戴智能设备。运作模式大致是通过各种传感器采集数据,然后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再以一种可视化的方式输出,或者提供人们希望得到的服务。比如说,Wilson篮球开发出一款“智能篮球”,通过在球体中植入芯片,可以记录使用者的出手次数、命中次数等信息,从而为用户提供准确的训练数据,这就属于传统的“智能”设备。

但这种层面的“智能”,还远远谈不上“人工智能”。在我个人看来,“人工智能”与一般的“智能设备”的最大区别,在于“人工智能”有超强的“自学习、自评价、自成长”能力。它可以自主获取知识,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进行推理和思考,可以通过自我训练来获得能力提升。

畅销书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中推广了“一万小时理论”,核心观点是“要想在某方面成为顶尖专家,必须经过大量的刻意训练(Deliberate Practice)”。这其中的“刻意训练”,恰恰就是“人工智能”最擅长的领域之一。普通人类之所以很难做到“刻意训练”,是因为人们往往会受到情绪、经验、动力、资源等各种内外因素的干扰,多半很难保持稳定、持续、可控的训练环境。但对电脑来说,这些都不存在问题。只要事先设定好了训练的范围、方式、标准等种种参数,电脑就可以凭借指数级超越人脑的计算能力,以超越人类想象的速度朝着目标无限逼近。

在篮球世界中,具备这种“自学习能力”的人工智能的典型代表,是老牌篮球游戏NBA2K。从2K14系列开始,这款游戏大幅度改善AI算法,电脑操控的球队不再一味呆呆地跑位,而是根据玩家的操控动作实时做出临场反应。玩家与电脑交手的次数越多,电脑对玩家的打法特点就越熟悉,比赛的难度就越大。这款游戏之所以让玩家感到越来越接近现实,除了持续进步的3D建模、球员皮肤、画面质量之外,游戏引擎AI算法上的优化要居首功。

当然,游戏产品的人工智能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比如,球星能力值的设定如何跟真实比赛表现绑定(“白边”怀特塞德不得不疯狂吐槽,才把自己的能力值从59提升到77)?像库里这种逆天的三分球投射能力,如何在游戏中得到更真实的体现?……但至少,人工智能已经在游戏这个领域开始侵入了篮球世界。

同样失守的,还有博彩领域。去年,一个叫做Unanimous的人工智能公司推出一个“UNU平台”,采用所谓“人群算法”,通过模拟人类群体行为来实现人工智能,对体育赛事的胜负结果进行预测,结果在季后赛开打前就准确命中了勇士夺冠,一时令博彩业界哗然。更早之前的2012年,卡内基-梅隆大学的两名华裔学生就发表了一篇《用历史数据预测NBA冠军》的科研论文,详细介绍了他们采用的算法,其中包括类似这样的预处理算法:

向围棋发起冲击时 人工智能已经侵入了NBA

这段语句非常简单,只要对程序语言稍有了解的人都能看懂,大致是两队之间先比胜负场数,若相等则比较场均得分,若仍相等则比较场均投篮命中率,然后按照结果进行分级。

然后采用所谓SVM(支持向量机)方法建构一个超平面,对预处理后的资料点进行训练,最终得出一套计算公式和校验体系。按照他俩当时的模拟,马刺队有85.75%的几率赢得2013年总冠军。我们现在知道那一年的总冠军是热火而非马刺,但如果热火不是在第6战凭借雷-阿伦的续命三分死里逃生,马刺夺冠几乎是板上钉钉。这充分说明了他们的仿真结果与现实有多么接近,有兴趣竞猜比赛胜负的球迷,不妨潜心研究一下这篇论文。

向围棋发起冲击时 人工智能已经侵入了NBA

与游戏、博彩比起来,人工智能侵入的下一个领域更值得人们畅想和期待——裁判。

2014年,彭博社的一篇报道声称,通过他们为期两周的取样调查发现,在NBA比赛接近结束的关键时刻,有14%的判罚都是错误的。这一观察结果迅速引起人们注意,科学界很快给出他们的建议,其中有一项解决方案就是用人工智能来提高判罚水平。

该方案一共分三个步骤来执行:

第一步,将所有裁判都集中到一个小屋子(类似同传译员工作的那种),远程吹罚比赛,以避免所谓“主场干扰”。

第二步,创造一套算法,穷举各种可能性与现场对比,做出判罚。实在无法由系统做出判罚的,改由人工判定。

第三步,创造一套人工智能,对所有判罚进行“自学习、自成长”,尽可能缩小误差边界,让判罚准确性逐渐提高。

通过在球衣、篮球上植入各种微芯片、传感器,在球场四周遍布高精度摄像头,上述的“NBA版鹰眼计划”完全有可能付诸实施。设想一下,倘若NBA比赛的判罚不再取决于人(想想涉赌裁判多纳希),而只依赖于“有法必依、照章办事”的人工智能,什么误判、漏判、错判,自然全都无所遁形了。

当然,要想让NBA比赛的裁判工作从“人治”改成“人工智能治”,势必会搬动很多人的奶酪,无疑还有相当漫长的路要走。变或不变,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但大势已经近在咫尺。人工智能已经为NBA联盟、为篮球运动的发展,都指明了一个新的方向。

这个转变过程,很可能会比人们预料中来得更快。如果今天AlphaGo在首盘棋就获胜,人工智能在各项领域(当然也包括篮球)的入侵速度,还将进一步挑战人类想象。

若干年前谁能想到呢?汽车已经可以无人驾驶了,送快递可以靠无人机了,甚至据说50年后人类生命可以延长到500岁了。

也许有一天,NBA也不只是勒布朗科比和库里能上场了,我们(或我们的后代)穿上可穿戴设备,也能抖擞精神披挂上阵,暴砍两分,怒摘一板了。

而我们的对手,说不定是Robots——人工智能加持的机器人。

以上内容来自微信公众号:鱼乐NBA(yulenba)

免责声明:腾讯体育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向围棋发起冲击时 人工智能已经侵入了NBA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责任编辑:lonyan
收藏本文

相关搜索:

为你推荐

企业服务

热门精选

推荐视频

时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