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孩子难有人选择打排球 所挣收入无法养家

[导读]如今,全国的排球人口萎缩严重,打排球的孩子越来越少,这已成为制约中国排球再创辉煌的最大问题。以本市为例,从专业队到普通中小学,打排球的孩子数量很少、好苗子也不多。

郎平来了,中国排球又有关注点了。”正如外界热议的那样,郎平二度出任中国女排主教练,让在“三大球”中最缺少卖点的中国排球项目的关注度获得明显提升。这,就是名人效应。

不过,面对中国排球整体不景气的现实,郎平纵使执教能力突出,恐怕也很难在短期内带领中国女排重返巅峰。如今,全国的排球人口萎缩严重,打排球的孩子越来越少,这已成为制约中国排球再创辉煌的最大问题。以本市为例,从专业队到普通中小学,打排球的孩子数量很少、好苗子也不多。全国范围的情况也大抵如此。

打排球的孩子“太少了”

今年初,北京男排首次夺得全国排球联赛冠军,北京女排首次跻身联赛4强,双双创造了历史最好成绩。成绩固然可喜,但眼光向下看便知,北京排球的后备力量并不乐观。

北京景山学校是中国中学生体育协会排球分会所在地,该校男排总教练刘书平担任分会秘书长。他介绍,目前全市包括少年体校在内的中小学男、女排球队共有40支左右,按照每支队二十多人,全北京打排球的孩子加起来约为1000人。

这个数字算多还是少?“太少了,成百上千所中小学校,就只有这点儿排球人口,根本无法维系项目发展。”刘书平说,他曾和国内一批基层教练前往日本访问,该国的排球普及率令他自叹不如。“在日本,排球虽然只是第四大运动,但每所大、中、小学校都设女排队,半数学校成立了男排队。”他说。

刘书平还告诉记者,除景山学校外,本市的排球传统校还有实验中学、101中学。根据相关部门规定,这3所学校每年可到外地挑选几个排球好苗子,可以为好苗子转学籍、迁户口,以此保证学校的梯队建设。因此,在全国中学生运动会上成绩优异的景山学校男排,30名队员中有半数其实是外地生源。

近两年,石景山少年体校要新建女排班,但没有合适的本地生源,只好从太原一口气引进了12名队员。

打排球甚至“无法养家”

由于排球人口基数小,区县体校招生难,北京排球不得不采取权宜之计,引进外地优秀选手。

北京男、女排球队对接的选材点是朝阳区和东城区少年业余体校。后来,这两所少体校与清华附中朝阳学校、北工大附中、171中学3所普通中学合作,采用“体教结合”模式培养球员,但因时间较短,至今输送给北京队的好苗子不多。

记者了解到,北京男排现役14名国内球员中,国手胡希召、王琛、初辉都是从外地引进的;北京女排主要的12人阵容也有5名“内援”,其中国手 刘晓彤是主帅蔡斌从101中学“挖”过来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后,排球运动广受欢迎,全国甲、乙级比赛都有几十支球队,光北京就有北京队、北京工人队和北京青年队3支甲级队。”执教景山学校男排37年的刘书平回忆说,“但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北京练排球的孩子大幅减少。”

为何昔日人才基础厚实,如今却人才稀少?东城区体校女排教练、前女排国手肖建华认为,除了排球场地设施不足,“现在的孩子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吃不了练排球那种苦头。”一名练排球的孩子的妈妈告诉记者,现在从事排球不“吃香”了,赚得也少,“若非我女儿天赋特别好,我们也不鼓励孩子走专业排球的路。”

“我年轻的时候,当运动员比当工人强,收入和社会地位都不错。现在大多数排球运动员待遇一般,甚至无法养家。”57岁的刘书平说,“当然,排球大环境不景气,和项目本身也有关系。排球对团队配合要求很高,所以不如足、篮球那么普及。”

作为市排球协会副秘书长,刘书平希望将来排球项目更加受到重视,教育部门会同体育部门一起抓,“我觉得排球更需要‘从娃娃抓起’!”

本报记者 黄志阳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热门推荐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相关微博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wolfzhang]

热门搜索:

    登录
    同步:

    最热评论

    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