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排球掌门解密:最在意陈忠和 不后悔让球

[导读]“我曾经对忠和说过这么一句话———你是我非常在意的一个人。我所谓的仕途在2002 年‘让球事件’之后就到头了。当干部是组织任命的,冠军是自己奋斗来的,后者更可遇不可求。”

16年排球掌门解密:最在意陈忠和 不后悔让球

《体坛周报(微博)》头版截屏

《体坛周报》记者马寅(微博)报道 曾担任排管中心主任16年,作为总局系统内在位时间最长的项目中心主任,这是徐利和采访排球十年的记者第一次这样面对面。

印象中这些年,特别伦敦奥运周期这四年,因为中国排球乏善可陈,作为中心主任,徐利几乎每次面对媒体都被堵在场边或是会议室外,记者们发问的语气也总不太友好。而他,要么目视前方面无表情地打几句官腔,要么自顾自地激情慷慨深入浅出,很少正面回答问题。

一米九几的大个儿,本就鹤立鸡群,又跟记者没有任何目光交流,使得记者已经习惯了斜向上45度看他的角度,以至于这次在他的新办公室相对而坐,听他轻松坦诚地聊天,我有一说一,他有问必答——虽然我们在一些问题上的看法仍然一如既往的不一致,但有好几次,记者感觉面前的这个人是陌生的,甚至不止一次问自己:这人是徐利吗?

事实上能有这次面对面,完全在记者的意料之外。

2010年夏天,伦敦奥运周期中国女排的第二位主帅王宝泉因身体原因辞职,如此危急关头徐利使用能力明显不足的俞觉敏豪赌伦敦奥运,是记者不断写文章对他批评问责的开始。过去两年里,在国家队和联赛两条战线,记者指责过他“急功近利”、“思想保守僵化”,也批评过他“不作为”、“不思进取”。当徐利卸任排管中心主任后,记者曾庆幸再也不用和他打交道了,但没想到两天之后,自己竟成了他在训练局局长办公室接见的第一个记者。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骄傲的一面,也有柔软的一面。

记者心中那骄傲的一面决定了在批评他长达两年之后,不想再和他有任何接触,但是当编辑点题要写这个任职时间最长的中心主任,哪怕是最后一次问责也可以时,我却忽然想起在张娜(微博) 杨昊(微博)和刘亚男(微博)的三场结婚典礼上,徐利的几番真情流露令姑娘们动容,我也跟着感动落泪的场景——毕竟,“黄金一代”是在他任上拿到的世界冠军、奥运冠军,中国女排是在他任上时隔17年再一次腾飞,为这位干了16年的排管中心主任做卸任总结,过于草率地兀自下结论就是我的错了。

“应该听听徐利自己怎么说,如果他愿意,”抱着这样的想法,记者硬着头皮给他发了条短信,试着约他采访:“您卸任排管中心主任也算是一个时代的结束,您在中国排球史上写下的这一笔,就像您自己说的,有辉煌有遗憾,不是一两句可以说清,不知道这两天您有没有时间,我想跟您聊聊您和排管中心风雨十六年的那些事,等您回复。”

以徐利一向对待媒体的态度,加上记者和他这两年的过节,这极有可能是个有去无回的短信。

没想到20分钟后,他把电话打过来了,和我约时间,还说在这个时候,我可能是写这篇文章最合适的人。

所以见到徐利后,我最想问他的问题就是,为什么愿意接受我的采访。

徐利也毫不掩饰:你是这两三年批评我的代表人物之一,这次你是不是打算继续批我,我也不知道,但有三个原因让我想跟你聊聊。第一,我虽然不完全认同你的观点,但是我对你的文字水平、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认可的。我看过你很多文章,表达到位,有一定的思想水平,换句话说,我知道你能写出东西;第二,我终于离开了排管中心主任的岗位,身份的限制没有了,我可以放松地接受采访,这时的我会更加真实,如果还在那个位置上,起码还有一半的内容不能说;第三,以后也不会有那么多的采访了,这个时候我也想讲讲我的故事,希望通过我的经历,让大家了解有这么一群当中心主任的人,徐利也好,别人也罢,他们其实也挺不容易的,心里也有很多酸甜苦辣……

16年排球掌门解密:最在意陈忠和 不后悔让球

马寅对话徐利

1、关键词:离职

我跟中国排球谈了一场为期16年的恋爱,从40岁到56岁,人生最美好的时光都投入到这里面了,感情入骨入血。

体坛:听说你并不喜欢训练局局长这个新职位?

徐利:很多人都这么认为,包括我的朋友,也包括总局领导,我这么跟他们解释:真不是因为这个姑娘长得丑,是我对我老婆爱得太深了。我跟中国排球谈了一场为期16年的恋爱,从40岁到56岁,从中年步入老年,从黑发变白发,人生最美好的时光都投入到这里面了,感情入骨入血。虽然我知道已经到了非走不可的时候,但真要说分手时还是很舍不得。

体坛:你自己也认为到了非走不可的时候?

徐利:1997年6月24日排球中心成立筹备组,11月24日我正式上任,到2013年3月25日离任,16年,5750天,这样的纪录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几乎永远不会再有了。我就说16年前在干什么,现在还在干什么的领导还有谁?我看过总局的干部名单,一个也没有了,要么横向动动,要么纵向动动,我是横着不动,纵着也不动,一干16年,时间太长了。这么长时间,需要多大个心脏,这种压力在40多岁时可以承受,年轻嘛,天不怕地不怕,到了50多岁,说实在的,越来越承受不住,承受不起。老同志工作中是有有经验的一面,熟悉的一面,但也有很难去改变自己,缺少创新思路,趋于保守的一面。目前情况下,中国排球的进步难度是有,但还是要通过改革去改变,去发展,所以我说不管从哪个角度,我都到了不得不走的时候,必须要走。

体坛:但这次关于你的去留问题,给外界的感觉还是很长时间悬而未决。

徐利:2012年8月12日,是伦敦奥运会闭幕的日子,也不算刻意选择吧,我在那天找到总局有关领导,强烈地反映了自己的想法。到2013年3月25日我正式离任,我等了7个半月,才终于尘埃落定。在这个过程中我心里一直很纠结,非常希望自己早一天离开。为什么?奥运备战时间有限,巴西奥运会开幕时间在那儿摆着,说是四年一个周期,现在只剩三年多,每一天都极其重要。我干了16年,四个奥运周期,我最了解情况,我能不着急吗?只有我早一点走,继任者早一点来,巴西奥运周期的工作才能早一点上手。毕竟未来四年,新的主任是中国排球的第一责任人,他要面对多大挑战,承受多大压力,我最清楚。对我而言,终于卸下这份担子,是一种解脱。

2、关键词:陈忠和(微博)

我们的感情是这么多年一起摸爬滚打结下的,我曾经对忠和说过这么一句话———你是我非常在意的一个人。

体坛:传闻北京奥运会后你就想离开排管中心,最终没走成,结果遭遇了最失意的伦敦奥运周期,也是你被批评被问责最多的周期。有没有想过,如果早一点轮岗,你在中国排球史上的这一笔会漂亮一些。

徐利:不是传闻,北京奥运会后我确实主动找领导表达过愿望,当时在排球中心干了12年,想换换地方。而且那时我52岁,还有8年退休,两个奥运周期,我还有时间开创新天地,还相信自己可以在新岗位上做出点成绩。但因为组织上的决定,我没走成,留下来继续干,结果伦敦周期这四年,确实头疼的事情一件接一件。不过我真没什么后悔的,也不觉得伦敦周期自己干得不漂亮,相反我觉得在麻烦这么多的四年,我经受住了考验,危机关头处理得都不错。四年三换教练不是我们的主观愿望(注?譹?訛),在这种情况下还能拿到世界杯第三,奥运会第五,就算是不完美的成功了。我总说,成功登上珠峰的固然伟大,在登珠峰的过程中没有掉进万丈深渊同样伟大。

体坛:这是你的想法,但对媒体和广大排球迷来说,大家都认为如果你能在过去四年一些关键节点上处理得更好,比如在王宝泉辞职后用足够的诚意请出陈忠和,中国女排在伦敦可能有个更好的结果。

徐利:王宝泉辞职,我第一个想到的人就是陈忠和,并第一时间跟他联系,说目前这种情况,你肯定是最理想的人选,有没有出山的可能?但我也告诉他,这个事情风险很大,要做出比较大的牺牲,我希望你出来,但不强求你,我等你在9月1号之前给我答复。这样说,并不是我没有请他的诚意,而是我不能为保全自己完成任务把好朋友磨出来。当时距离伦敦奥运还有一年半,人家刚适应了(福建省体育局)副局长的生活,万一出山完不成任务,进不了奥运,那我就把他给害了。2009年选帅我已经对不起他一次了,如果这次把他请出来又没有一个好结果,那我就更对不起他了。后来他给我回复说了他的困难,我说那就算了,我很理解。我们的感情是这么多年一起摸爬滚打结下的,我曾经对忠和说过这么一句话——你是我非常在意的一个人。你可以去问他,他一定也记得很清楚。

3、关键词:仕途

我所谓的仕途在2002 年‘让球事件’之后就到头了。当干部是组织任命的,冠军是自己奋斗来的,后者更可遇不可求。

体坛:这挺让人感觉诧异的,你们俩给外界的感觉截然相反:感觉他是搞业务的,你是当官的;他是要干出成绩的,你是要政绩,盼升迁的。

徐利:我要说我所谓的仕途在2002年“让球事件”(注?譺?訛)之后就已经到头了,你信吗?“让球事件”之前,我是总局很有希望的干部,那一年正在中央党校学习,说白了就是很可能会被提拔,但出了这个事情,我成了犯过错误的干部,希望就破灭了。所以后面我们拿世界冠军、奥运冠军,对于我来说更重要的就是心理满足,我更想要去拿冠军,拼了命了,有时候可能做得都过了,但还是乐意去拼。我觉得当干部是组织任命的,冠军是自己奋斗来的,后者更加可遇不可求。

体坛:为了选择一个有把握取胜的对手而影响了仕途,不后悔吗?

徐利:决定让球的那晚,我和教练组开会到深夜,我以1对4,我坚持反对为进前四选择对手,最后忠和让我定,我选择了冒险。那时候真是年轻胆子大。后来出事了,领导骂媒体批,我们虽然心里五味杂陈,也有些难以接受,但客观上这件事给球队很大震动。还记得我接到国内通知,给全体队员开会,讲国内有什么反响,领导有什么指示,队员一开始都看着我,后来慢慢都低下头,都在哭,当时我手里没有照相机,那画面极其震撼。

回过头看,“让球事件”对成长中的“黄金一代”是非常难得的挫折,也给了我这个中心主任一个和队伍同生死、共患难的机会,让整个团队更团结,更努力。至于我后不后悔影响自己的仕途,说不后悔你们说我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事实上我还真不后悔,因为我就没想自己这一辈子能当多大官:1988年我32岁时提正处,我觉得当个处长不错了;4年后提副司,当时是最年轻的司局级干部,我更觉得知足了,到头了……

倒是那个世界杯冠军和奥运冠军,让我一直感觉特别骄傲,特别有成就感,重塑女排辉煌的使命,在我的任上实现了。

4、关键词:奉献

我不想给别人一个印象:平时指挥人家的时候什么都行,一让自己干活就掉链子。

体坛:16年前担任排管中心主任,是你的兴趣愿望,对女排的感情,还是组织安排?

徐利:当然是组织安排。我来排球中心之前,既不会打排球,也不懂排球。女排1981年第一次夺冠,我还在北体大上学。1984年分配到国家体委人事司工作时,正是女排最辉煌的年代,感觉女排那么高高在上,离我们很遥远。我到体委工作时袁伟民已经是我们的领导,正好分管干部工作。13年后组建排球中心,任命我担任中心主任,这和袁主任对我的信任分不开。从我内心来说很高兴进入排球圈,但当这个中心主任压力有多大,我没来时就知道。排球成绩好,名人多,老专家、老教练也多,处理好各方关系就不是件容易的事,加上社会、媒体和上级都对这个项目有很高的要求,大家都很关注,干好不容易。

不过,那时我就有信心当好这个中心主任,因为我自己是个认真的人,我这人最大的特点就是认真,甚至是太认真;而且我很有激情,抱着去拼一下的态度,想证明一下,看看我行不行。当时我也不想强调困难,因为人事干部出身,我们经常跟很多班子、干部谈话开会,给人家提要求,告诉人家该这样该那样,自己从来没有干过,我不想给别人一个印象:平时指挥人家的时候什么都行,一让自己干活就掉链子。

体坛:我记得你刚刚上任时接受《中国排球》杂志采访,曾说希望把后半辈子都奉献给排球。

徐利:我给你讲个故事,2000年悉尼奥运会中国女排第五,领导不满意,球迷不满意。那年10月16号,袁主任在没打招呼的情况下突然来排球中心,走到楼下秘书才给我打电话让我召集中心的人开会,传达中央主管体育工作的李岚清同志对排球工作的重要指示。袁主任说,李岚清同志在去江苏调研时曾询问孙晋芳有什么办法帮助女排打翻身仗,并指示一定要把中国女排搞上去。就在那次会上,袁主任很严肃地说:“女排是你的,还是我的?是全国人民的!必须搞上去!”

我当时拍着胸脯说行,但是您得给我时间,起码再给我四年。后来我听说袁主任真去跟管人事的干部说了:别动他,给他时间。

其实,我至今非常感谢袁主任对我的信任和支持,他作为我们的老领导,也是中国排球协会主席,不仅仅忠和受他影响很深,我和全强(编者注:指李全强,排管中心副主任)也得到了他很多帮助。

5、关键词:成绩

队员是亲手实现梦想的人, 主教练是队员实现梦想的带路人,我作为中心主任是干什么的?八个字:煽情、讲理、服务、把关。

体坛:四年时间,你真带领中国女排实现了腾飞,说到做到,这非常了不起。

徐利:回忆起来,那四年,应该说从2001-08年那八年时间,的确是最美好的时光。压力是最大的,痛苦是最多的,但幸福感和成就感也是加倍的。记得2004年雅典奥运会夺冠第二天,我带冯坤去央视做节目,忠和带周苏红(微博) 去网站聊天,回来以后队员们都收拾得漂漂亮亮的,高高兴兴去参加闭幕式了,我和忠和在屋里聊天。我说你看队员高兴,她们在这队里奋斗四年,日复一日的训练,一场接一场的比赛,她们是亲手实现梦想的人;你作为主教练,带着这一帮姑娘训练比赛,是她们实现梦想的带路人;那你说我作为中心主任,我在这队里是干什么的?后来我总结了八个字:煽情、讲理、服务、把关。

煽情嘛,是我的长项,我每次在比赛之前的激情动员,队员都记得,不要认为这是虚的,球队在疲惫的时候,输球的时候,如何饱满投入下一场比赛,煽情动员非常重要。印象最深的是我们2001年、2002年打日本队,总是不自信,关键球拿不下来,后来我们就特别重视战前动员,到现在张越红(微博)、冯坤她们可能都记得我当时说的战日本12字要诀——眼要红,血要热,心要狠,手要黑。讲理很简单,作为领导,政策规划方针的事掌握得更清楚,教练有时身在其中,领导可以做到更理性更宏观,谈心讲道理。服务更不用说了,做好保障,当好后勤,给教练队员关爱照顾,营造和谐的气氛。把关,带领球队在大局下行动,清醒中前行,当然把关不力就会出事,“让球事件”,我要负领导责任。

你说这算我作为中心主任总结的成功经验吗?并不是说中国女排拿到了冠军就一好百好,当然也很遗憾,我们无法用更多的成功来印证这些经验。

体坛:你总结的这些,对于中国女排这个团队来说肯定是非常有价值的成功经验,而且你本人也为此付出了很多心血。但2008年之后,你作为中心主任对女排的工作过于投入也招致不少非议,认为你重女排轻男排,重国家队轻联赛,保塔尖忽视塔基,急功近利。

徐利:我不认可这样的说法。排球中心作为有奥运夺牌任务的项目中心,确保夺牌重点项目在奥运会上取得好成绩是第一要务。你可以说奥运奖牌不是一个项目发展的全部,这我同意,但这是我们必须做好的工作和责任,具体到排球中心,我们的重点就是女排和女沙,确保这两个项目完成奥运夺牌任务。

至于男排、联赛,还有后备力量,那也都是非常重要的工作,我们也一直认真对待,不能说工作有所侧重就是忽视,不是说排球在发展过程中遇到问题我就是“绊脚石”、“拦路虎”,这样的词汇你们新闻媒体不能随便用。

6、关键词:问责

问责总比不闻不问好,骂总比连骂都懒得骂要好,而且除了那些恶意中伤我的,绝大多数媒体主观愿望还是好的。

体坛:但客观情况是,你在任这16年,除了中国女排时隔17年再次腾飞,拿了一个世界冠军和一个奥运冠军,女子沙滩排球拿到了奥运奖牌,在其他领域,男排水平越来越差,联赛距离职业化越来越远,排球人口越来越少……

徐利:我倒认为我这16年干得都不错。排球项目平平稳稳,女排四届奥运会都参加了,一金一铜两个第五,四届亚运会都是冠军,伦敦奥运周期遇到那么多困难还能坚持下来没有继续下滑,已经很不容易了。媒体问责,主要是看女排成绩不如人意了,不满多了。包括职业化的问题,你们说我不积极推动中国排球的职业化进程,问题是中国排球真的像你们想像的那样一指就灵吗?职业化,大家流动起来,比赛好看,还都有钱挣,我不知道那样好吗?但你看现在排球联赛在中国,到底是发展问题呢?还是生存问题?你们说我要对联赛“一潭死水”负责,我倒是觉得我在维持联赛16年没断这方面是有功劳的。

很多人都不知道,1997年排球中心刚刚成立,就面临联赛没有赞助商的难题,最后是中心拿出几乎所有的积蓄800万把联赛搞起来了。虽然是“裸奔”,但至少保证了那个赛季的联赛顺利进行,当时如果断了,那真就办不下去了。后来几年,哪年不是我们求爷爷告奶奶,我一个中心主任,亲自跑去跟人喝酒,叫人家“大哥”,就为了得到一些资金支持,坚持把联赛搞下去。你们老说足球篮球都职业化,排球怎么不行?那我想问问你们,人家唱歌的开演唱会观众能塞满一个体育馆,你用一个京剧演唱会试试?市场的问题,你必须实事求是。

体坛:给我的感觉,我们那些批评报道你似乎都看了,连很多用词都记得很清楚。我们说了那么多你并不赞同的观点,甚至直接向你这个中心主任问责,你是生气,还是委屈?

徐利:我不仅看了,我还都下载留起来了,对,我还有剪报,我很喜欢留各种资料。看你们的批评报道,我谈不上气愤或是委屈,你要想听我的真实想法,我的第一反应是:你们一群小年轻懂什么?!中国排球的情况,是你们懂还是我懂?排球职业化的问题,是你们清楚还是我清楚?我真是这么想的。但你们说就说吧,对排球也是一种宣传,问责总比不闻不问好,骂总比连骂都懒得骂要好,而且除了那些恶意中伤我的,绝大多数媒体主观愿望还是好的,想催促中国排球进步,三句话里起码有一句是有道理的吧,我们也该想想。再说我们的工作确实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被你们抓住批评,也怨不得别人。

7、关键词:打官腔

肯定是说实话的得人心,但作为中心主任,很多时候我接受采访必须打官腔,不能什么都跟你们实话实说。

体坛:你面对这些问责,或是一直以来面对采访,为什么那么喜欢打官腔呢?如果都像今天这样跟记者交流,结果也许是两样的。

徐利:当领导,打官腔还是必要的,打官腔和说实话,肯定是说实话的得人心,但作为中心主任,很多时候我接受采访必须打官腔,不能什么都跟你们实话实说。我也知道你们喜欢忠和那样的态度,那样的笑脸,但我做不到。人家忠和,名字里就有个“和”字,又天生一副笑模样,是好;我呢,脸是爹妈给的,看着就严肃,难接触,再加上个性是经历决定的。我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看过四年监狱,后来干过机修钳工,1977年考上北体大,毕业后进体委人事司,当人事干部,你说我这一路走过来,哪个是跟人家笑脸相迎的?

你们都不知道,刚当排球中心主任那半年,我不敢接受采访,央视来找我,拍一段东西得重来好几回。2001年忠和出山时,我应付媒体已经自如多了,可是忠和还不行呢,加上他那一口福建味儿的普通话,说快了别人根本听不懂几句,我怕他紧张,事先模仿你们记者的角度和语气给他列了20多个问题,然后一个一个把答案给他写好,让他熟记,那时候我意识到,其实我对媒体有很强的防备心理。不过好了,都过去了,今后再也不会有那么多人关注了,还用面对媒体吗?我不知道……

8、后记

坐在训练局局长办公室里的徐利,看着桌上新发的一堆办公用品感慨着。记者注意到,在计算器、复印纸、大大小小的笔记本下面,是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的红头公文纸。

徐利说,这个办公室阎世铎坐了八年,现在轮到他了。从现在开始,他会像他的前任一样,远离喧嚣,平平静静在这里干到退休。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热门推荐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相关微博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wolfzhang]

热门搜索:

    登录
    同步:

    最热评论

    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