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羽四主帅:用四年光阴学习成长

国羽四主帅:用四年光阴学习成长

文 李旭

2008年10月的全国锦标赛期间,总教练李永波(微博 博客)振臂高呼:“用冠军锻造冠军。”4个年轻人走马上任。

夏煊泽(微博)、张宁(微博 博客)、张军(微博)、陈其遒(微博),分别来自浙江、辽宁、江苏、广东,均属于中国羽毛球的人才重镇。

4人中,张宁是老大姐,其他3人年纪相仿,基本属于同一批球员,其中两人一起递交了退役申请书。做球员时,他们或张扬或顽强或勤奋,每个人的风格都十分鲜明。当上了教练,风格还在每个人身上延续。

采访的那一天,张军和夏煊泽不小心穿上了“情侣装”,一件棉质的黑色卫衣。陈其遒巧妙地做了注解:“这几年,我们4个人没有什么遗憾。两届世锦赛、一次奥运会都包揽了金牌,谁也没有掉队。”

但他们都心知肚明,新的奥运周期又开始了,竞争在继续。不妨回忆一下年少时队伍爬山拉练的情景:哨声响起,夏煊泽和陈其遒一起甩开膀子向前冲,嘴里高喊着“为了男单(男双)组的荣誉!”

夏煊泽:身体力行与沟通为本

11月初,一堂普通的实战训练课。十几个多拍来回后,谌龙(微博)用一记势大力沉的扣杀结束了这一分。“厉害,牛啊!”场地外一侧,夏煊泽适时响起的赞扬声清亮高亢,略带夸张,从中尚且能品味出他当年打球时竖起衣领、锐意进攻的那一份畅快淋漓。

2007年退役,经历国家少年队和国家队女单组的执教实习,短短一年之后便直接升任为国家队一队的男单组主教练。面对如此的三级跳,夏煊泽坦言并没有担心过自己无法胜任新的角色:“可能因为自己年轻,不会考虑什么困难,初生牛犊不怕虎吧。”在夏煊泽看来,老教练们为他构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我想的就是如何把自己的经验、成功的东西教给队员。尽管如制定出国比赛计划、写述职报告等都是全新的体验,但有副总教练钟波(微博)的提点和资深教练李志锋的辅助,我在很多方面还是能够比较快地上手。”

从运动员退役不久就担任主教练,夏煊泽也有着独特的优势——更容易在运动员、教练这两种身份之间转换,进行换位思考。很多时候,教练和队员在对待一个问题时,都站在自己的角度上,无法互相理解,形成“鸡同鸭讲”的局面。因此,夏煊泽深知“沟通”的重要。

伦敦奥运周期伊始,小将杜鹏宇从国家队二队上调到一队。

“你知道自己的打法是什么吗?”

杜鹏宇摇了摇头。

“那我们先从下压抢网着手,怎么样?”夏煊泽又问。

当弟子点头回应后,两个人一起制定了训练计划。当杜鹏宇对于下压抢网的技战术基本适应后,夏煊泽又根据比赛中的实践不断增加新的内容,鼓励队员多去尝试新的东西。

沟通,是双向的交流,不仅需要彼此的愿望,交流的方式也极其重要。“现在的运动员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如果他们不认同你的意见,即便是口头上应承,也不会照着你的意见去做。”夏煊泽明白,强拉硬拽把自己的想法灌输给运动员,只能是事倍功半。

顶着世青赛冠军的光环,谌龙进入一队后被作为重点培养对象。有一天,夏煊泽将他拉到身边:“你的下盘不行,很多步法都是错的。”“有么?不会吧!?”世青赛冠军有些不服气。于是,主教练拿出了技术录像,用数据“以理服人”。

谌龙在2009年的公开赛上崭露头角,可几站不错的表现后,瓶颈随之而来。一次训练中,夏煊泽建议谌龙在进攻时不要一味地发狠劲强攻,可以多采用一些正手吊对角或者直线。 “夏导,我不会。”谌龙的回答让夏煊泽大吃一惊。差点晕过去的他二话不说,拿上球拍讲解起了这些基本动作的技术要领。

碰到队员犯倔的时候,夏煊泽也会生气。2010年的全英公开赛,杜鹏宇对阵阮天明。赛前指导时,夏煊泽说得明明白白:“中前场抽挡快是对手的特点,你应该多推他的后场。”可彼时频频点头的阿杜在上了场之后却仿佛不记得有这番布置一样,不停地将球送到对手舒服的位置。结果可想而知。冤家路窄,紧接着的亚锦赛,两人再次聚首,这一次阿杜终于没有忘记教练的叮嘱,顺利赢下了比赛。

“尝到甜头了,这下能吸收了吧,可他还不!第3次打阮天明,到了第3局,他又回到了自己的老一套上去。”生气归生气,冷静下来,夏煊泽站到了运动员的角度,试着去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

“人到了危急关头,总希望找到依靠。无疑,最熟悉的东西对于他来说是最有把握的。”于是,夏煊泽把比赛中战术运用的“变和不变”作为了重点课题,何时改变、何时以不变应万变,不仅要研究对手,更建立在熟悉自己队员性格特点的基础上。

单打是个人项目,队员尤其是几个主力之间的竞争和暗中较劲在所难免。夏煊泽在鼓励竞争的同时,自己也能够在和队员的相处中辗转腾挪,游刃有余。谌龙评价,“夏导对每个队员都很好,不偏心。”性格有些内敛的陈金(微博 博客)遇到烦心事时会敲开主教练的房门;林丹(微博 博客)作出了总结陈词:“不单是教练和运动员的关系,更重要的是,我们之间内心的沟通。不论是生活上的事情,还是技战术、训练比赛,我们都能聊到一块。”

成功摆平三大主力,夏煊泽举重若轻,“首先要了解每个人的性格,真正地投入感情去关心他们,特别是当他们处于困难的时候。”谌龙一直念念不忘2011年世锦赛首轮出局后,夏导脸上难过的神色。而在夏煊泽本人的记忆里,4年中最难熬的时期,当属陪伴陈金争夺伦敦奥运资格的旅程。年初德国和全英两站公开赛早早出局,伦敦奥运会的大门渐渐向陈金关闭。从年初开始,夏煊泽就把更多一点的精力放在陈金身上。就在弟子对前途近乎失去信心之际,他把陈金请到了餐桌旁,一次3个小时的长谈,帮对方解除了思想顾虑、轻装前行。

执教男单组4年,夏煊泽笑着表示,最让他头痛的并不是比赛和训练,而是对于运动员赛场外的管理。“比如开车和外出吃饭,如何既保证他们的安全、不耽误训练,又不让队员觉得我不是在干涉他们的自由,两者间的平衡真的很难把握。”

除了管理能力亟需提高外,夏煊泽也把目光投向了新周期里男单队员的重点打磨方向——运动员战斗素质、性格的培养。“林丹和鲍春来(微博 博客)的对比说明了一切,两个人都是非常优秀的选手,但什么样的性格能够拿冠军,一目了然。”

张军:智谋、肚量与快乐训练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提及中国男双,言必及“风云”。“风云组合”仿佛是中国男双的一面旗帜,而张军想要做的,就是让这面旗帜迎风招展。

坊间笑谈,女双姑娘即便是半夜被拖下床参加比赛,也必须拿冠军。但对于男双组来说,几乎不用担心在某次单项大赛中,金牌会被列入整个队伍的夺金计划中。不过,4个新教练里,张军是唯一在上任伊始忧心忡忡的人,“北京奥运会,‘风云’拿到亚军,因此我接手队伍时的起点就比较高。而且那会儿年轻队员里没有特别突出的,很担心蔡赟(微博)、傅海峰(微博)后继无人。男双一直是中国队5个项目里基础最薄弱的,要是在2012年奥运会上颗粒无收,自己真的交代不过去。”

要留住老将,也要提携后辈;要在世锦赛、苏杯、汤姆斯杯中有所斩获,也要为伦敦奥运会未雨绸缪……千头万绪、纷繁复杂中,男双组在最近几届团体赛中的经历让张军有了醍醐灌顶之感。总教练李永波的评价飘荡而来:“正是有了核心队员的带头示范作用,整个团队有了主心骨,男双在团体赛中从来没有掉过链子。”自然,“风云组合”成为了男双组当仁不让的核心。

上任之初,蔡赟和傅海峰尚未摆脱北京奥运会决赛惜败的阴影,携手近6年后,两人也进入了审美疲劳期。当运动员时就颇用脑子打球的张军,此时想到了“欲擒故纵”4个字。他带队后参加的第一站比赛丹麦公开赛上,“风云”分道扬镳,蔡赟配对徐晨(微博),傅海峰搭档沈烨,结果两对组合均先后败在了 马基斯/亨特拉的拍下。“2008年开始的一年里,蔡赟和傅海峰就没有赢过这对印尼组合,我希望他们从拆开后的几站比赛认识到,只有两个人合在一起,才最有击败马基斯/亨特拉的希望。”

而当蔡赟在接受采访时流露出挂拍的念头时,张军知道队员的思想是和比赛成绩、竞技状态相互挂钩的,蔡赟绝对没有到退役的年龄,“留住老将,不只是要保持住他们的状态,更要让两个人的实力有进一步的提升。”

2011年青岛苏迪曼杯半决赛,尽管中国队淘汰韩国,但蔡赟/傅海峰在先赢一局的情况下被郑在成/李龙大逆转,4届苏杯积累起来的不败金身告破。赛后,蔡赟向媒体大倒苦水:“教练制定的战术我们执行不了,比赛中我们是在用不擅长的东西。”

“苏杯之前,‘风云’对阵郑在成/李龙大已经是四连败,教练组制定了一套针对性的打法让他们在封闭集训中摸索尝试。”张军说,“半决赛那场球,第一局打得很成功,但到了第3局的关键时刻,两个人又回到以前的东西。苏杯之后,通过几周时间密集训练,两个人逐步适应了新的打法,随即在新加坡战胜了韩国组合,又在后面一系列比赛中完成了对于对手的三连胜。”

从蝉联世锦赛桂冠,到登上奥运会的最高领奖台,“风云组合”无疑是过去4年中男双领域里最成功的组合。而张军重塑两人的痕迹清晰可见:傅海峰从拍拍重扣的暴力美学到打吊结合,从有着防守软肋到学会如何在困难时摆脱;蔡赟则不再一味地栖身网前,他在后场杀球的尖度常常出乎对手的意料……

张军带队的指导思想是,通过蔡赟、傅海峰的核心作用,带动起周围的年轻队员,从而提高男双的整体凝聚力和战斗力。“平常训练中,我会让不同组合的年轻运动员和‘风云’对抗,让两人成为小队员的试金石。当然,这样的对抗对于‘风云’自身水平的保持也非常有好处。”

核心的作用毋庸置疑,而两人也能够在训练中得到特殊待遇,“年轻运动员练全天,他们可能就只要半天;年轻运动员练两堂课,他们一堂就够了。训练中,他们也是以实战为主,无需复习基本技术。”如此政策,组里的其他队员并无不满,一方面是“风云”的成绩和年龄摆在那里;另一方面,也得益于整个男双组轻松和谐的氛围。

打球时就常被高崚“欺负”、以好脾气著称的张军,当上教练后,迅速隆起的肚皮绝对和肚量相匹配。“并不是凶的教练才是好教练。其实,如果逆向思维,只有那些有天赋的运动员、自我感觉良好的运动员才会在训练中调皮、偷懒。如果每个人都老实巴交,也未必练得出来。”

当然,张军并非一味地姑息纵容,“该敲打的时候肯定还是要敲打。”2010年新加坡公开赛前的训练,大家都在跑步,柴飚(微博)却自作聪明地用漫步代替。张军一下就急了,让他收拾东西先回酒店。晚上,张军找弟子聊了2个小时,“要是你不想练就直说,教练也就不把精力浪费在你身上了。”

当年备战汤尤杯的封闭集训前,双打组曾上演了一幕“挥泪斩马谡”。“ 郑波是很优秀的运动员,但已经是屡次违反纪律了。”张军回忆道:“他的离开也给整个组敲响了警钟,之后的晋江集训就完成得非常好。”

走进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大院的白色小楼,男双组固定的5片场地上常常传来阵阵笑声。今年中国公开赛前的最后一堂训练课,3对组合打起了抢3分的车轮战——冠军1400元奖金(奖金为参赛的6名运动员自掏腰包)、亚军800元、第三名分文没有。“风云”以2比0领先徐晨/ 陶嘉明,正准备发球,蔡赟忽然收住,向对面示威:“要是你们被剃了光头,直接取消资格。”在同张楠(微博)/刘成(微博)的对抗中,傅海峰鱼跃救球,场地边的徐晨立刻反唇相讥:“两个加起来都快70岁的人了,何必为了钱这么拼命。”

“我提倡的就是快乐训练,训练场上不能天天一本正经。”张军让队员们享受快乐羽球的手段有很多,“比如说变化训练方式,玩玩手球,打打3人、4人、5人羽毛球;安排不同的人员搭配;实战演练时设立一点奖金……总之,要尽量让队员们每天都有新鲜感。”如果某段时期实在练得烦了,张军则干脆带上弟子去郊区走走,散散心。

伦敦奥运会男双决赛尘埃落定的那一刻,张军强忍住了泪水。而在等待“风云”尿检的过道里,他和蔡赟相视一笑,“中国男双终于迎来了扬眉吐气的这一刻。”

陈其遒:勤奋、严格与曲径通幽

4个年轻教练中,陈其遒的身材保持得最好;国家队每次爬山拉体能,需要有教练提前到达山顶给队员们计时,他肯定是其中之一。原因很简单,女双组的大多数训练课,陈其遒都要亲自持拍上阵、挥汗如雨,训练量丝毫不亚于手底下的队员。

让女双组姑娘们评价她们的主教练,不同的人给出了五花八门的答案,但却存在着一个最大共同点:勤奋、执着、兢兢业业。

当队员时,昵称“气球”的陈其遒就被公认为中国羽毛球队内最为勤奋的。岁月流转,身份转换,可性格因子对于一个人的雕琢犹如刀刻斧凿一般。而在上任之初,陈其遒更是有一种时不我待的感觉。4个主教练里,他是最早退役的,因此离开一线队伍的时间最久。当李永波宣布任命后,他甚至连新队员的面孔都没有认全,就带着田卿(微博)、潘攀(微博)和成淑(微博)、赵芸蕾(微博)坐上了飞往丹麦的航班。国际公开赛第一场担任场边指导,田卿/潘攀输给了马来西亚组合陈仪慧/黄佩蒂。

“执教的第一场比赛输了有些遗憾,但也不会特别在意。作为我来说,最初几站的主要目的是考察队员的状况,收集资料,丰富自己对于女双的概念。”陈其遒说,“我打球时练的是男双和混双,在少年队当教练带单打和双打,女双这方面接触比较少。因此,我必须对女双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提出自己今后带队的主导思想,以此来支撑我的训练。”比赛期间现场做笔记,加夜班观看技术录像,向身边的老教练取经,仅仅花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陈其遒就做出了一份计划报告,获得了主管双打的副总教练田秉毅(微博)的认可。

勤奋,可以帮助陈其遒抢回失去的时间,但有些事情无法操之过急。履新后的第一次采访,陈其遒毫不讳言自己的执教风格:“订好的训练计划,我绝对不会更改,除非出于伤病或是其他不可抗拒的原因。”可国家队这个全新的领域,不仅体现在技战术打法、国外对手层面,也因为他的新弟子们都已经是成年人了,其中更不乏奥运冠军、世界冠军。惯性般地将执教少年队时的“铁面无私”移植到一线队,由此而形成同队员关系紧张的局面,并不难以想象。2009年世锦赛前的青岛封闭集训期间,老将张亚雯(微博)在一次实战演练时爆发了,觉得教练的指责过于刚硬,怒气冲冲的她摔拍而去。“一线的管理方式和青少年队的确有区别,从训练计划的沟通交流到平时与队员的思想交流,我一开始不大适应。”陈其遒承认。

2010年尤伯杯决赛,女双组史无前例地丢掉2分,对于教练、队员是无比沉重的打击,但如今回过头去看,也成为了一个契机。

从马来西亚归国后的各种活动,完成汤杯四连冠的男队都会带上错失尤伯杯六连冠的女队一起出席。如此的落差对于争强好胜的运动员形成多么大的冲击以及由此带来的凝聚力让陈其遒至今记忆犹新。“大家都知道已经到了危机关头,每个人憋着一股劲要打翻身仗。训练上互相帮助,业务学习会每个人都畅所欲言、没有任何保留。”2个月后的世锦赛上,中国女双包揽了前三名。

此时开始,队员们也逐渐感受到了主教练的变化。训练场上,陈其遒依旧严格要求,但回到公寓,他会主动拉来赵芸蕾煮上一壶功夫茶。训练前做准备活动,成淑要在膝盖上裹厚厚的绑带,椅子上的他主动让出了自己的座位,“来,坐着绑,老队员应该享受点优待。”从青年队起就是他的队员的小将汤金华感受深刻,“现在陈导的心可细了。夏欢受伤做手术,他提醒我要多去医院看望,照顾搭档的情绪。”

“带一线队,和队员们在思想、情感上的交流非常重要。”陈其遒颇有感触地说,“女孩子情绪容易变化,一会儿天晴一会儿下雨,一点很小的事情就可能会引起波动,我现在会主动去关注队员感受。”以前遇到队员在训练中达不到要求,陈其遒会直接上去劈头盖脸地说“你不能这样、不能那样”,但如今,他会先问问为什么,如果真的有客观困难,他会和队员一起解决。勤奋依然、执着依然,但陈其遒不再会和队员硬碰硬,他学会了曲径通幽。

世锦赛和亚运会上,女双组都没有再让冠军旁落,但陈其遒和弟子们的心中都有一个心愿:一定要在这批队员手中重新夺回尤伯杯。“可能伦敦奥运会的任务更重,但在我们的心里,先要重夺尤杯,再考虑奥运会。”武汉沌口体育中心,中国女队如愿以偿;伦敦奥运会,又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留住了女双金牌。

陈其遒有了一点成就感:“能够帮助队员站在尤伯杯、世锦赛、奥运会的最高领奖台上,达到了我当运动员时未能企及的高度,体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张宁:生涩、较真到传承有道

在四位年轻的主教练中,张宁是唯一的一位女性,又是年龄最大的“大姐大”。虽然头顶蝉联两届奥运会女单冠军的耀眼光环,但在出任女单主教练之前,她的执教经历为零。

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当时已经33岁的张宁光荣退役。就在她想先好好休息一下的时候,国家队的一纸任命下来了——担任女单组主教练。刚接到这项重任时,张宁既兴奋又有些手足无措。兴奋是因为当教练是她早已确定的退役后的不二选择。她的想法很简单:国家队培养了我这么多年,我应该回报国家队。而且从小开始打羽毛球,20多年来经历了太多的风雨,对羽毛球有了更深一层的领悟,这些宝贵的经验可以帮助年轻队员在成长过程中少走弯路。至于手足无措,实在是因为从运动员到教练的身份转换来得太直接,中间没有任何过渡。在当女单主教练之前,张宁仅在一次公开赛时临时客串为王琳(微博 博客)做临场指导,而且仅仅是一场比赛,这也是她仅有的一次执教经历。

上任伊始,每每听到队员们喊“张导”,张宁总感觉怪怪的,有时甚至反应不过来。毕竟之前几个月她和她们还是队友,大家都习惯地喊她“宁姐”。称谓的改变还是小事,真正让张宁无所适从的还是作为教练的一些常规工作,比如制定训练计划,给每个队员安排训练任务等。

就拿写训练计划来说,以前,张宁都是看着老教练唐学华写,感觉很轻松。没想到轮到自己,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她至今记得,第一份周训练计划,她原本想利用中午休息的时间写,可坐在桌子前,苦思冥想了半天,一个字也没写出来,眼看下午训练的时间又到了,她只得先去了训练馆。待到晚上,她把自己关在屋里,吭哧到夜深人静,才终于写了出来。但是,这份训练计划是否写得合格,她心里一点底儿没有,急着去找老教练唐学华把关。直到听见唐学华的肯定与鼓励,她才松了一口气。一份简单的周训练计划,让张宁第一次体会到当教练的辛苦,那种累是和当运动员时完全不同的。她说:当运动员时,按照教练的布置进行训练,更多是累身体。当教练,则更多的是累脑子。

北京奥运会前,伤病缠身的张宁在体能训练专家陈方灿(微博)的指导下苦练了相当长时间的体能,正是靠着那段时间打下的坚实的体能基础,张宁终于在北京奥运会上拿到自己最渴望的那枚金镶玉。接手女单组后,张宁对于这些曾经的队友非常熟悉。她认为她们年轻有冲劲,技术特点突出,但在体能方面都存在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她们临场发挥的稳定性。她迫切地想把自己从陈方灿老师那里学到的体能训练方法传授给队员们,而这也是她最熟悉、最擅长、最容易上手的训练手段,因为每一项训练内容她都练过,知道如何练可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愿望是美好的,现实却让张宁有些失望。相对于技战术训练,体能训练比较枯燥。尽管张宁学到的体能训练方法很新颖,许多内容队员们都是第一次接触,感觉像在做游戏,但是,训练终归是训练,不练到位就达不到效果,加之张宁又是一个非常严格甚至有些较真的人,时间长了,队员们的新鲜劲儿过了,对于张宁的体能训练便有了一些抵触情绪。认为她总是按她的标准来要求大家,而每个人的能力不同,不是所有人都能像她那样。

渐渐地,个别队员开始对张宁产生了抵触情绪,训练中偶尔会顶撞她。这让张宁很难过,也很委屈。在她看来,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队员们好,对她们严格一些,就是想让她们少走弯路,少受挫折,她们为什么就不明白自己的良苦用心呢,难道这就是代沟。思来想去,张宁怎么也想不通,为此还没少偷偷抹眼泪。无奈之下,她再次求助于经验丰富的老教练唐学华。唐导开导她:你的训练方法没有错,严格要求更是应该的,但要注意方式方法。现在的队员都很有个性,又有自己的想法,不像你当队员的时候,教练让怎么练就怎么练。对她们,一定要耐心,同时也要放下自己奥运冠军的光环,不要总以自己当队员时的标准来要求她们,要真正了解她们每个人的特点,让训练更有针对性。

在唐学华等教练的协助下,张宁开始调整与队员相处的方式,训练之余有意识地与队员们谈天说地,像个大姐姐一样跟她们聊家常,聊她们感兴趣的话题,而队员们最喜欢听她讲的,也是她当年的一些有意思的经历。在轻松的氛围里,张宁逐渐摸清了每个队员的喜好特点,在安排训练时,开始注意区别对待、各有侧重。

对于张宁来说,自己视为重中之重的体能训练是否有效,关键还要通过比赛来检验。只有队员们在比赛中尝到了甜头,她们才会真正接受。

从2009年世锦赛卢兰(微博)夺冠开始,四年来,女单组没有让世锦赛的冠军旁落,伦敦奥运会上,王仪涵(微博 博客)、李雪芮(微博)会师决赛。看着李雪芮最终登顶,张宁喜极而泣。因为她终于在弟子们的身上延续了自己的奥运冠军梦想,也在世界羽坛创下了从运动员到教练奥运会女单三连冠的奇迹。

经过四年的历练,张宁在主教练这个岗位上早已褪去了当初的青涩,小到写训练计划,大到合理安排训练,临场指挥比赛,她都已经游刃有余。唯一不变的,就是她那股不服输、较真的劲头,而这也潜移默化地传染给了她的弟子。现在,很多人都在说,女单几员主力身上都有张宁的影子。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热门推荐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相关微博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edwinchen]

热门搜索:

    登录
    同步:

    最热评论

    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