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说明

中国足球体检报告:不能跑不会跑 1点难比日韩

中国队主教练卡马乔上任以来一直在谈论中国球员的体能问题,今年更坚决要求明年1月国足采用长期集训;91年龄段U22青年队在亚洲青年锦标赛预选赛中也遭遇体能瓶颈,险些未能获得决赛阶段参赛资格;93年龄段国青队在前不久结束的U19亚青赛上,也是体能问题甚为突出;而96年龄段国少队小组赛3战3平,同样暴露出体能问题。

甚至,女足U20青年队以及U17少年队在今年的日本世青赛以及阿塞拜疆世少赛上同样因为体能不足,最后时刻被对手追平或逆转,导致小组均未能出线。被人寄予厚望的广州恒大队在亚冠1/4决赛第一回合被伊蒂哈德队翻盘,还是体能问题,贝尼特斯甚至亲自在本报专栏中撰文指出:体能拖了恒大“后腿”。

体能,是2012年中国足球最致命之殇!可是,中国球员的体能究竟是差在哪里?“体能”只是一个笼统概念,涉及诸多方面。今年,中超公司引进了一套电脑数据系统,第一次有了完整而系统的、较有说服力的体能数据。以此为依据,中国足球的体能问题一目了然。

距离接近亚洲杯

韩国队在2002年世界杯赛上闯入四强,抛开裁判等场外因素,外界公认的一点是,韩国队的“跑不死”拖垮了欧洲球队。而在2010年南非世界杯赛上,韩国队和日本队双双第一次在本土以外的世界杯赛场上进入16强,靠的同样是体能。尤其是日本队,在进入16强的球队中,日本队场均跑动距离名列各队之首。在今年中超联赛中,绿城队能够在场均跑动距离方面进入前三,这也和冈田武史的调教不无关系。中国球队如今连最起码的体能保证都没有,就不可能像日韩那样和欧洲球队抗衡。

2011年多哈亚洲杯是亚足联有史以来第一次借助电脑软件对参赛队进行统计,我们可以把这份数据当作亚洲足球体能的一个坐标。相比2011年亚洲杯赛上各队的跑动情况,中超的差距不算大,场均较亚洲杯上的108287米少了168米,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考虑到亚洲杯赛淘汰赛阶段有加时赛出现,为了更好地进行比较,只计算亚洲杯小组赛中各队三场比赛的跑动距离情况。我们可以看到,中超2012年各队场均跑动距离甚至还要高于亚洲杯小组赛时的平均跑动距离(105150米)。当然,当时中国队的跑动情况并不理想,只有104865米,低于亚洲杯平均数近300米,但这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既然中超各队相比亚洲杯赛上各队的场均跑动距离差距并不大,可缘何在参加亚冠或国家队和亚洲对手交锋时,依然存在严重的体能问题?

无效慢跑!甚至步行

在足球比赛的跑动距离计算方面,国际足坛公认的分类方式共分为以下几种:

1、冲刺跑(Sprint):指速度为每秒8到10米;2、高速(High speed):指速度为每秒6到8米(包括8米整);3、高强度跑(High Intensity):指速度为每秒4到6米(包括6米整);4、慢跑(Jogging):指速度为每秒2到4米(包括4米整);5、步行(walking):指2米以下(包括2米整)。

在2011年亚洲杯赛上,参赛16强上述相关内容统计的数据如下:场均冲刺跑动的距离为3.15公里、高速和高强度跑动的距离为8.23公里。这两项分别占总跑动距离108287米中的2.82%和7.36%。冲刺跑方面,我们较亚洲平均水准少了近1100米;高速加上高强度跑动(即速度在每秒4米到8米之间)数据,我们较亚洲平均水平又是少了1000多米!而在那届亚洲杯赛上,中国队的“冲刺距离”加上“高速+高强度”距离,场均为11090米,低于亚洲杯平均的11380米,在16支参赛队中列倒数第五位。

在11月21日的《技数报告1》中曾提到,“现代足球更朝着建立在快速、流畅的组合移动基础上的,以控球为主导的趋势而发展。”这其中,“快速”是最核心的内容,而且是现代足球的基础。当亚洲对手在场上快速奔跑时,我们依然还在不紧不慢地慢跑或步行;当对手在进攻中快速奔跑创造出空间时,我们还没有回防到位,被对方形成射门甚至最终破门,恐怕并不意外。而当我们进攻中缺少必要的速度时,对方在回防中快速到位、已全部站好位置,我们进攻已经没有了空间,何以去攻破对方的球门?

所以,尽管跑动的总距离相差不大,可是,我们跑动中比率占据更多的,是无效的慢跑或者是步行。

无氧揭露崩盘病根

由于中国球员本身比赛中的高速跑、高强度跑、冲刺跑要少于对手,传球的速率又慢,在和对手交锋时,不得不花费更多的体能去和对手拼。比赛开始阶段,因为体能尚有保证,还看不出太大的问题,可是,随着比赛进入尾声,特别是最后20分钟甚至最后25分钟时,中国球员的体能消耗殆尽,于是,对方也就很容易给制造出所谓的“黑色N分钟”,也就能够解释2012年中国足球全线的体能问题。特别是像韩国球队,每每最后时刻总可以轻松攻破中国队球门。这恐怕绝不只是有无顽强意志力的问题。而这一点,看一下2011年亚洲杯赛上的统计,便可以看得更真切。图中列出的是亚洲杯16强在每场比赛最后15分钟内每次高速跑后所需要的恢复时间,即球员完成一次高速中进攻后,恢复展开下一次高速进攻所需的间隔时间。我们不难看出,同样是完成一次高速跑,中国球员所需要的恢复时间超过1分、接近70秒,而其他所有球队没有一队需要1分钟的。最少的是乌兹别克队,30秒多一点点,效率等于中国队的两倍。换而言之,当中国队完成一次高速进攻、等下一次再进攻时,乌兹别克队已经完成了两次进攻了!

从上述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球员的体能相对较差,我们一般意义上理解为“有氧能力差”,可实际上,中国球员体能差的,更应该是“无氧能力”。可过去这么多年来,我们抓“12分钟跑体测”、抓“YOYO”,实际是走错了方向,抓的只是“有氧耐力”。对于“无氧耐力”,我们始终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

战术意识更差

西班牙教头阿拉贡内斯曾说过这样的话,“中国球员的体能和速度没有问题,真正有问题的是无谓消耗太多!”而且,许多外国教练也曾指出过这个问题。其潜台词是:中国球员在90分钟比赛中的体能分配不合理,或说是球员跑位不合理,更多地是在瞎跑,从而造成不必要的体能耗费,至比赛最后时刻,中国球员的体能完全跟不上对手。

中国球队的跑动距离较韩日澳三强在2010年南非世界杯赛上的跑动距离,差距不算大。但最主要的差距,还是在控球时的跑动距离和无球跑动距离上的差距。在控球时,中国队的跑动距离以及所占的比率,和三个亚洲最主要对手差距并不是很大,真正拉开差距的,是我们的无球跑动距离。无球跑动距离少,意味着我们的无球接应少,无法有效地给拿球队员支持,也就无法拉开空挡,持球队员找不到接应点、无法及时而有效地把球传出去。所以提升了中国球员的传球失误率。

无球跑动差,更多涉及到中国球员对现代足球的理解、对足球比赛攻守原则的理解;也包括教练战术安排、对位置职责的理解,以及对“整体”的理解。说到底,则是我们的球员从小所受到的教练员指导有关。如今,中超中大量外教的到来,尽管多少可以让球员有所改变,但因为球员已经定型、从小就缺乏系统而科学的教育,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这个问题。“无球跑动”的问题,其实更多地是战术意识问题,而非单纯体能问题。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推荐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相关微博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ylaifnyao]

热门搜索:

    登录
    同步:

    最热评论

    企业服务

    视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