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体育腾讯体育 > 综合体育 > 乒乓球 > 正文

徐寅生:让人眼前一亮的球台 战洋人敢施巧

2011年04月28日15:09华奥星空网我要评论(0)
字号:T|T

有一人给我的印象最深,他打球速度快,变化多,特别是发球时竟有那么多花样。后来我才知道,他就是上海名将刘国璋。

烘烤乒乓球

1938年6月,我生在上海的一个平民之家,排行老八,是家里的“老疙瘩”。小时候日子过得很清苦,家里孩子多,常常揭不开锅。

7岁那年,我背着母亲亲手为我缝的小书包,迈进了浙江路明惠小学的门槛。母亲生在农村,什么苦都能扛,唯一的希望就是让我们念书,能成为有用的人。而我读书的代价,则是全家人把勒紧的裤带再勒紧一些。

童年虽苦,旧社会虽乱,但苦孩子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点点乐趣。我的小学是一座三层楼房,挤在一条狭窄的弄堂里,学校没有操场,也没有稍微像样的体育设备。下课后,大家只能跑到弄堂里,踢毽子、跳绳。在童年玩耍的天地里,最终能将我深深吸引住的是打起来“乒乓”作响的白色赛璐璐球。那时打乒乓球比不上现在,没有球台,就在水泥地上用粉笔或白灰画个长方框框,或者用砖垒起架子,门板往上一搁,就成了球桌。没有网子,就用两块碎砖架起一根竹竿。双方蹲在地上推来挡去,有时打出了高球还站起来抽杀,照样玩得兴高采烈。

那时候,谁要有一块像点样的球拍,或有一只新的乒乓球,是最得意不过的事了。而通常,我们几个把零花钱凑起来才能买只乒乓球,爱惜得不得了,打破了用胶布粘,踩瘪了用开水烫,让它复原。

有一次,我好不容易凑足零花钱买了一只新球,一不小心把球踩瘪了,心疼极了,赶紧用开水烫,可是怎么也鼓不起来。我想可能是温度不够,于是捏着球贴着炉子烤。突然“呼”地一声,球着起火来,火苗蹿得老高,吓得我“哇”了一声赶紧把球扔掉。火球滚到墙角的杂物堆里,一下子把那里的东西点燃了。多亏我二哥闻声赶来,几脚把火踩灭了,才免遭一场火灾。

让人眼前一亮的乒乓球台

建国后的一个国庆夜,我四哥徐义生兴冲冲地领我到他们单位——上海永安百货公司,参加联欢会。四哥是公司的文体活跃分子,公司的乒乓球单打亚军。就在他领我走进公司俱乐部大厅的一刹那,我觉得眼前突然一亮,心咚咚直跳:一张墨绿色乒乓球台,在明亮的灯光下,台面闪闪发光。球台两端有人在挥拍打球,周围坐满了观看的人。球在木桌上往返跳跃的声音,是那样美妙悦耳。这正是我梦寐以求的,心想要是能每天都在这打球,该有多好!

四哥知道我喜欢打乒乓球,不久,他便带我到南京路上的精武体育会,看了一场乒乓球比赛。当时的精武体育会是私人办的体育组织,开展拳击、健身、举重、球类等活动,场地设备比较齐全,到这里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很多。那天晚上的比赛在永安公司和电话局之间进行,此战虽不是当时上海的最高水平,却也打得非常精彩,引来不少围观的人。其中有一人给我的印象最深,他打球速度快,变化多,特别是发球时竟有那么多花样。后来我才知道,他就是上海名将刘国璋。

那天晚上的比赛让我开了眼界,打球的兴致更高了,我开始千方百计找有乒乓球桌的地方打球。当时我已在大光中学读书,学校里有一张未油漆的球台,球网是木板制成的。虽然常在那里“摆大王”,但我仍觉得不过瘾。后来我发现我们弄堂后面的一家皮革工厂工会有一张乒乓球台,吸引了不少职工去打球。我先是混进去看,以后和传达室的老伯伯、打球的职工熟了,放了学就常去打球。

附近有一个叫姚剑平的青年,也常到皮革厂工会打球。他的球很刁,正反手都能发很转的球。有时他手腕一抖,送过来一个高球,等我要发力攻时,球拐了个大弯,让我扑了个空。那一阵子,我没少被他捉弄,却也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知道了如何使球产生各种旋转,特别是学会了手腕用力,懂得了击球落点的重要。

推荐微博:

注册微博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jaywen]
添加你对新闻的热爱  
人在热爱
登录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分享至: 腾讯微博
如果你对体育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到微博反馈

企业服务

图说天下

推广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