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体育腾讯体育 > 中国足球 > 中超 > 正文

中国留洋因4点难比日韩 俱乐部:没补偿绝不放

2011年03月13日13:44大众网-齐鲁晚报李志刚我要评论(0)
字号:T|T

中国留洋因4点难比日韩 俱乐部:没补偿绝不放

这个问号谁来解开?

本报记者 李志刚

朴智星、香川真司、朴周永、奇诚庸、李青龙……近些年来,一批韩国、日本的球员已经在欧洲各国联赛中打上了主力,他们效力的球队不乏豪门,比如朴智星在英格兰“红魔”曼联队中的地位不可或缺,香川真司所效力的多特蒙德如今在德甲积分榜上遥遥领先,极有可能提前夺冠。如今,在这一批日韩留洋精英中又添了一个新的名字,那就是被意大利国际米兰租借而来的日本球员长友佑都。在国际米兰对阵热那亚的意甲联赛中,长友佑都替补登场攻入一球,引起了巨大轰动。

日韩球员在欧洲踢得风生水起,中国的留洋球员却普遍沉寂。如今在欧洲传统五大联赛中效力的中国球员仅有蒿俊闵一人,他在德甲沙尔克04还是标准的替补。其余在欧洲踢球的中国球员,大都混迹于葡萄牙、立陶宛等低级别联赛之中,连邵佳一这样多年效力于德乙的老将,也成为我们聊以自慰的招牌。

为什么日本、韩国的球员能在欧洲打开一片天地,中国的留洋球员却举步维艰?这其中到底有什么奥妙可言呢?

中国球员起点不低

在中国足球的历史上,第一批留洋球员出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当时贾秀全、柳海光等人以公派的方式加盟前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游击队,并在1988—1989赛季的联盟杯上登场亮相。而在中国足球进行职业化改革之后,郝海东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曾有机会加盟南美传统足球强队乌拉圭的佩那罗尔队,可惜由于当时郝海东身在八一队,领导一句话,便让郝海东的留洋生涯推后了好多年。在那之后,范志毅、孙继海、李金羽、马明宇、杨晨、李铁等人陆续出国,中国足球迎来了自己留洋的黄金时代。

值得注意的是,范志毅等一批留洋取得成功的球员,应该算是最近二三十年中国足球界实力最为突出的,他们的成功既有机遇的眷顾,也有个人的努力。而在这批球员之后,中国球员鲜有亮点,虽然仍有不少人先后远赴欧洲,但除了郑智、邵佳一等个别球员之外,大多数人都难言成功。

俱乐部的算盘

中国各家俱乐部的小算盘打得太精,在客观上也耽误了球员的前程。日前,一家中超俱乐部的老总在私下里聊天时便表示“如果没有合适的价格,我们绝对不会放球员去留洋”,“被国外俱乐部看中的球员,都是好球员,他们的离开将让俱乐部蒙受巨大损失,球队的结构也会被打乱。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合适的补偿,显然是不合适的。

中国足球俱乐部的整体“短视”,给球员留洋制造了极大的障碍。2005年荷兰世青赛之时,克劳琛率领的中青队曾经倾倒了欧美足坛,但中国俱乐部给球员制定的价格之高,却吓退了众多球探和经纪人。“中国俱乐部狮子大张口,压根就没有一点诚意,他们给年轻球员开出的价格,都能赶上欧洲二流球员的身价了,我们的理解就是中国俱乐部压根就不想放走球员。”当时一名欧洲球探曾经愤愤不平地这样说。宁可让好苗子“烂在自己锅里”,也不能便宜了别人,尤其不能便宜外国人,这就是中国俱乐部的普遍思维方式。

与中国形成鲜明对比的便是日本、韩国俱乐部的开明态度了。香川真司在帮助大阪樱花从日本J2联赛升入J联赛之后,便加盟德甲多特蒙德;具子哲随同济州联队夺得韩国K联赛亚军之后,就如愿转会德甲沃尔夫斯堡……日本、韩国俱乐部为何在开价公平合理的情况下放走各自的当红小生?对此,中超一家俱乐部老总的解释是“日本、韩国的梯队建设比我们强,他们的人才层出不穷,我们没法比啊”,事实却是中国年轻球员在崭露头角之后,往往在俱乐部打不上主力,只能在替补席上任由岁月蹉跎。

足协的不作为

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但中国足协却经常是“不该管的事情乱伸手,该办的事情全扔在一边”。日本、韩国早在十余年前便制定了“大力推动球员留洋,借此带动本国整体水平提升,并在世界范围内打响品牌”的战略,他们认为多一点球员走出去,恰好可以为本国更多的年轻球员腾出机会,从而形成一套良性发展的机制。而中国足协至今还没有理顺关系,找到振兴足球的正确发展道路,具体到球员留洋问题上,自然就是“难得糊涂”了。

亚洲球员登陆欧美高水平联赛之后,如何才能站稳脚跟?这是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日本、韩国国内足球界对此已经达成共识,那就是“先到小球会或者说中游球员争取打上主力,然后通过拼搏,向着豪门队伍迈进”。朴智星、本田圭佑、长友佑都、朴周永,走的都是这样一条“曲线发展”的道路,中国足球界尤其是中国足协,却仍然在发展自己“闭门造车”的理论,一厢情愿地认为“与其加盟国外的那些中小俱乐部,还不如留在国内踢球呢”。

中国足协没有及时给球员留洋扫清障碍、明确方向、提供指导,还可以说是消极的不作为,而他们经常在一些热身比赛、友谊比赛时召集留洋球员归队,就是直接地“添乱”了。日本、韩国除了世界杯预选赛之类的大赛之外,一般不会召回本国的海外军团,因为他们知道留洋球员取得的每一点进步都来之不易,轻易不会打乱这些球员融入俱乐部队伍的节奏;而在中国,却存在着“瞎指挥”的现象,只要足协领导感觉“有必要”,哪怕是普遍的热身比赛,海外球员也必须准时归队,哪怕为此与对方俱乐部翻脸也在所不惜。

日韩得益世界杯

尽管有着车范根这样闯荡欧洲取得巨大成功的先行者,但从整体看来,日韩球员备受欧洲球队青睐仍然只是近十余年间的事情。日本、韩国球员留洋欧洲之所以能够出现井喷现象,相当重要的一条原因便是他们各自的国家队能够连续杀入世界杯决赛圈。

世界杯,是世界范围内水平最高、影响最大的足球盛会,作为展示各国足球真实实力的最高舞台,它有两个最关键的功用:提升本国足球的声望;给球员一个公平展示的空间。每一届世界杯期间,欧美发达足球国家的广大球探纷纷出动,将目光对准了物美价廉的亚洲球员。2002韩日世界杯,日本杀入16强,韩国更是一举闯进四强;2010世界杯,日本、韩国均实现了新的历史性突破,在本土之外的世界杯赛场上首度进入16强。其间,为数众多的日本、韩国球员被欧洲多家球队看中,这两个国家向外输出球员也因此变得非常系统、非常规范。

反观中国,仅仅在2002韩日世界杯之时得以进军决赛圈。在此之后2006、2010两届世界杯亚洲预选赛上,中国均没能杀进最后的10强赛,更不要提出线的事情了。让人更加不可思议的是,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均围绕世界杯组建国字号队伍、制定训练备战计划,只有在中国,奥运会足球居然可以凌驾于世界杯之上,使得脾气耿直的谢晖日前痛骂“奥运足球算个屁”。无法进军世界杯,乃至无法进军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最后阶段的比赛,让中国球员在欧洲看来格外陌生,如今中国球员少人问津自然也就不奇怪了。

实力才是硬道理

一提起日韩球员留洋,总有些中国球迷酸溜溜地表示“日本球员留洋,其背后有很多日本企业的支持;韩国球员留洋,则来自于该国外教的裙带关系”。如果说早期日本、韩国球员留洋欧洲确实存在这种现象的话,那么如今日、韩球员已经在欧洲大陆打响了自己的品牌,实力才是硬道理,他们早就用不着“赔钱赚吆喝”了。

日本是最热衷于把本土球员送出国踢球的,他们甚至不惜自掏腰包,也要让队员在更高水平的联赛中经受锻炼,当初三浦知良到意大利的热那亚队效力就是由日本本国的企业赞助的。就连中田英寿当初加盟佩鲁贾队,也是有日本企业在背后暗中支持。日本通过这种模式还输出了城彰二、前圆真圣、稻本润一等球员,事实已证明这一模式还是有效的。但它的副作用也应该看到,作为并非是因为实力因素而加盟球队的球员稻本,自然很难得到主教练的垂青。这种模式只是一个捷径,从长远讲是不可取的,早在2002韩日世界杯之后,日本便基本上不再使用这种模式输出球员。

与日本球员相比,活跃在欧洲的不少韩国球员是被欧洲俱乐部的主教练点名购入的,而往往这些主教练都是在韩国执教过的,大部分均为韩国国家队主帅。比如希丁克曾经带领朴智星、李荣杓闯荡欧洲,艾德沃卡特则是李浩、金东进等韩国球员进军欧洲的领路人。当然,我们应该清楚地了解,这些韩国球员能够到欧洲踢球,除了受到教练的赏识之外,更主要的还是靠自身的实力,如果这些球员实力不济,希丁克、艾德沃卡特等名帅断然不会做出自砸招牌的事情。

日本球员在欧洲站稳脚跟,靠的是出色的技术、良好的组织能力、极佳的直接任意球水平,这一点在香川真司、中村俊辅、本田圭佑等球员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跑不死”精神、优秀的全场大局观、犀利的突破能力,则让韩国球员备受欧洲教练的青睐,朴智星、李青龙、奇诚庸便是他们的优秀代表。

姑且不论当年李铁加盟英超埃弗顿背后也有科健集团的赞助,单说中国球员如今的个人能力便令人汗颜。基本功不扎实、体能一般、缺乏特点、心理素质差……中国足球运动员综合实力一代不如一代,这既与整体大环境的持续恶化有必然的联系,也与我们的选材、培养体系有着直接的关系,比如梅西这样的运动员,即便表现得再有天赋,如果在中国,也绝对会与足球无缘。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ylaifnyao]
添加你对新闻的热爱  
人在热爱
登录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分享至: 腾讯微博
如果你对体育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到微博反馈

企业服务

图说天下

推广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