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体育 > 中国足球 > 中超 > 正文

中超后备军赛季仅11天 举国制度引恶性循环?

2010年04月07日15:22体坛网马德兴我要评论(0)
字号:T|T

虽然中国足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韦迪日前在中甲联赛开幕式期间公开向媒体宣称:中超将有可能扩军,目的是希望参加2013年亚冠的中超球队可以达到5支,但韦主任显然没有注意到亚足联3月底正式下发的《俱乐部许可证制度》通知。通知中明确提出:从2013年起征战亚冠的俱乐部必须要拥有至少4支梯队,且必须参加正式比赛,否则将被取消亚冠资格。对于一心想搞“大而全”、“抓国奥、搞政绩”的中国足协来说,这无疑就是当头一棒,因为现在的中超各俱乐部不要说至少4支梯队,不少俱乐部甚至连梯队都还没有,更不要说去争取所谓胡五个名额了。

竞赛体系极不合理

谈及现在的中国足球,各界的共识是:踢球的人越来越少,这是中国足球这些年来出现大倒退的根本原因。实际上,这样的共识存在着某些偏差,因为踢球人少其实只是大倒退的原因之一,比踢球人少更要命的问题是:缺少合理的竞赛体系,青少年竞赛体系更为不合理,即便是在现有的踢球人群中也很难培养出优秀人才。

去年9月初,东亚足球联盟在北京召开“国际足联会员协会秘书长会员暨技术发展研讨会(东亚地区)”,国际足联技术部主任让·米歇尔曾明确对记者说:“中国足球的问题固然是青少年培养出现了问题,但更大的问题还是在于竞赛体系极不合理,特别是青少年竞赛体系。中国足协至少需要花四年的时间,首先来调整国内的竞赛体系,然后再谈下一步的问题。”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外界一直在争论中国足球的体制,即究竟是继续职业化还是重回举国体制,但却忽略了重点:举国制度让包括中国足球在内的中国体育界一直是“以练代赛”,而职业足球则是以竞赛为核心,一切训练都围绕着竞赛为杠杆而展开,并通过竞赛让市场利益最大化。中国足球走向职业化后,依然受行政思维的干扰,总想着搞长期封闭集训,导致竞赛体系出现严重问题,像暂停升降级、暂停预备队联赛、欲搞南北分区等,就是明例。

欧美包括近邻韩、日在内的足球发达国家,其竞赛体系都是金字塔结构,唯独中国却是倒金字塔,像现在的中超有16队、中甲有13队,全国乙级联赛也是13支队。而全国性的青少年联赛和地区性比赛完全没有。

以练代赛恶性循环

当初,韦迪提出“国奥打中超”,目的和出发点应该说不错,就是希望为年轻球员创造更多的比赛机会,因为现在青少年球员比赛机会确实太少。但遗憾的是,韦主任应该是在如何进一步完善青少年球员竞赛体系上下功夫,而不是打联赛的主意。

欧美足坛的一个普遍共识是:一名青少年球员要成材,一年至少需要40场左右的正式比赛,而且应该是像职业联赛那样一周一赛,从比赛中发现问题、在训练中去解决问题,然后再参加比赛。中国的青少年球员一年多少场?记者曾问过国内青少年教练,得到的答案是:15场左右!

以目前足协组织的全国性青少年比赛为例。最近几年来,受经费匮乏的困扰,足协每年拨给青少部的费用逐年递减。过去两三年间,青少部一年的经费才200多万元,如除去组织国少和国青集训、参加亚少赛和亚青赛的费用,真正可以用于组织全国青少年比赛的更是屈指可数。足协通过招标的办法来承办全国性青少年联赛和优胜者杯赛,但承办费用仅10万元,虽然参赛队要交报名费,但承办方基本都要搭钱,因而招标难度越来越大。这样一来,赛事时间尽可能被压缩,各年龄段的比赛不论预赛还是决赛,全部都在11天内结束。11天打七八场比赛,有时甚至上午一场、下午一场,就算是进入决赛阶段,也只有22天比赛时间。

今年,足协青少部组织了U17和U15年龄段队伍的冬训。其中,U15参加了足协杯赛,冬训结束后还参加了耐克杯赛。而U17则只参加了足协杯。至于U19,则因为队伍数量较少,根本无法组织。往年,足协要组织U19、U17、U15的冬训和全国性比赛,但去年由于经费和队伍的双重不足,U19的集训被取消。这也导致宿茂臻执教的国青队只有300人左右的选材面。

体坛网推荐:
体坛周报·体坛网
中超27轮看台春色:鲁能“妩媚姐” 足球宝贝选美
中超第27轮球迷风采:忠橙鲁能欢庆 市长观战实德
中超27轮雷人画外音:徐亮诡异表情 球迷示爱国心

相关专题:

恶性事件模板
添加你对新闻的热爱  
人在热爱
登录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分享至: 腾讯微博
如果你对体育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到微博反馈

企业服务

图说天下

推广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