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说明

专访科比:球场嗜血不是全部 不打球才是更真的我

(本文首发于2017年4月27日)

撰文/袁方 制片/彭弘 编辑/杜巩

整整一年半后的今天,科比带着精心制作了八个月之久的动画电影短片——《亲爱的篮球》亮相纽约市翠贝卡电影节,人生第一次走上电影节的红毯。

在最合适的时间,科比用他最想要的方式回到了人们的视线中。

两个多月前的一个下午,腾讯-ESPN 团队的一封内部邮件中,突然出现了科比-布莱恩特这个名字。

在此之前的数月中,退役近一年的科比还从未出现在我们的工作日程上。团队内部有人提议,距离科比退役一周年还剩一个多月,应该为球迷们做点什么。

比如,一个科比专访?

如果科比还在打球,联系专访只需要找到湖人公关或科比团队即可。可现在的科比不但已经退役,而且已经转型成为 CEO 和电影制片,并且刻意在篮球层面上慢慢淡出。新赛季开始以来,他不但没有回斯台普斯中心看过一场球,也从来没有接受过除 ESPN 之外任何一家体育媒体的专访。联系到科比不难,但让他在镜头前坐下来,着实不易。

三月底,科比在 ESPN 洛杉矶摄制中心参与节目拍摄,我们通过节目导演亲自询问科比是否有时间接受我们的专访,却不幸被拒绝。我们告诉科比团队,一年就要过去了,中国球迷想念你,关心你,希望得到你的消息。或许是在故意回避和退役一周年相关的话题,又或许是他当时真的没时间,科比拒绝了我们的要求。“煮熟的鸭子”,就眼睁睁在公司的摄影棚里飞走了。

后来,得知科比将前往纽约参加翠贝卡(Tribeca)电影节,参加自己制作的一部动画电影短片的首映,我们又萌发了去纽约的想法。找到了动画短片的导演,和导演约了专访来谈他和科比的合作,又去了科比的公司和电影制作棚采访,前前后后又是两个礼拜,几乎把科比身边的所有人见了个遍。

直到最后,我们才再次提出要求:能不能让科比自己和我们聊聊?

4月21号,科比的助理发来邮件,说科比在 23 号上午可能有 15 分钟时间。腾讯-ESPN 团队从季后赛报道中紧急抽身,在一天之内改签机票,从四面八方飞到纽约集合。在纽约参加电影节的科比依然日程爆满,这15分钟也并不是承诺。曼哈顿下城的夜色中,我们一边打磨着采访提纲,一边等待最后的确认。

4月23号,早上10点半,科比戴着深黑色墨镜,分秒不差地走进我们的采访房间,主动和屋子里每一个人握手问候,然后一屁股坐在我对面。“终于把你找来了,这也太不真实了”。

他无比谦逊地微笑着说:“能够接受你们的采访,我也很荣幸。”

专访科比:球场嗜血不是全部 不打球才是更真的我

腾讯ESPN专访科比

01.《亲爱的篮球》

时间拨回到 2015 年 11 月 30 号,一个所有科比球迷都不会忘记的日子。

在那一天,不管在世界的任何角落,不管是几点几分,也不管是使用哪种方式关注 NBA 和科比,你都看到了那篇科比亲自写下的文章:《亲爱的篮球》(Dear Basketball)。

这篇文章首发于球员论坛网站(The Players' Tribune),并迅速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向全世界正式宣告了科比的退役决定。在随后进行的湖人队主场比赛中,每名到场观众都收到了这篇文章的精装打印版,拉开了维持数月的科比退役全美巡演。

后来的几个月,所有爱科比的人们都忙于和他告别、看他表演、为他呐喊。甚至连讨厌科比的人,也在最后时刻发现了他身上的闪光点,开始致以迟来的尊敬。媒体、商家、球队和联盟都用各自的方式给他送上最体面的送别,同时也享用着他在球场上最后的价值。

球迷们都很享受那个过程,那是一种独一无二、前无古人的告别方式,酝酿了几个月的情绪在最后那一声简短又决绝的“Mamba Out”中,用最难以名状的方式落下帷幕。人们记住了他生涯最后一场比赛狂揽60分的神迹,记住了斯台普斯场内场外为他送行的人声鼎沸,记住了他在漫天彩花中的拥抱、挥手和每一个让人沉沦的眼神,记住了他站在球场中央发表的那一番退役感言,记住了他转身走进球员通道时浑身上下散发出的紫金之光。

然而,很少有人会再谈起那篇《亲爱的篮球》,大部分人仿佛把它甩到了脑后,在大家眼中,那仅仅是一篇用来宣布消息的文章,或者是一种比较清新脱俗的公关方式,即便再有心,也至多会认为那是科比给篮球写下的一封深情的告别信。

我们都很熟悉科比在球场上做出的那些经典动作,其中印象最深的无疑是他美如画一般的中投。他的肩膀微微朝着一个方向低沉,手肘看似毫无目的却满是圈套地竖立起来,瞬息万变、充满方向感又无限迷惑的眼神,配上永远不知道会迈向哪里的脚步,生生把“三威胁”的进攻发起姿势变成了三万种威胁。他在防守者眼睛离开球的一刹那把篮球掷向地板,整个身体却往另一个方向扭去,最顶级的防守者可以看出他的用意,努力压低重心,用臂展和身板尝试去照顾左右两个方向,然而仅仅是零点零一秒之后,防守者就反应过来,还有第三个方向他没有照顾到!而此时科比已经飘飘然飞上天空,去勾画那道迷人的弧线……

我们张大嘴巴发不出声音,一次次回放着这些精彩的动作,一遍遍感慨着:他到底是怎么做到的?一切都是提前设计好的,不是吗?每一幅美如画里的眼神、动作都是科比早就设计好的,只可惜防守者和我们一样,无法提前洞悉,只能当时猜测、事后观察。篮球从手掌中离开,划出指尖,在那一毫秒里,防守者祈祷,观赛者期待,只有始作俑者心定如神,因为他早就胸有成竹。每一个动作和可能获得的结果都在他的导演和掌控下进行。

这是每一位篮球传奇巨星都做过的工作和具备的特质,但科比把球场上的一切都带到了他的人生中,在职业生涯末期,他做的每一件事、说的每一句话都不是无意为之,写下的这一篇《亲爱的篮球》更是早有深意,只是别人无法洞察。

专访科比:球场嗜血不是全部 不打球才是更真的我

科比退役信《亲爱的篮球》

“在写下《亲爱的篮球》时,我就很确定自己要做什么。从一开始我就知道,要把这篇《亲爱的篮球》拍成一个电影短片,也完全清楚要如何把它做出来,该和谁合作。”科比-布莱恩特向腾讯-ESPN坦承他写下那篇文章的真正用意。

那根本不是一篇普通的公关稿子,更不是一篇仅仅用来宣布退役的文章,而是一个充满了生命和诗意的电影剧本。他瞒住了许多人,让许多人被这篇文章吸引,彻底投入由这篇文章所开启的退役大戏,然后等他们忘记这篇文章,最后再用一记漂亮的出手提醒他们:嘿,我导演的人生好戏才刚刚开始。

整整一年半后的今天,科比带着精心制作了八个月之久的动画电影短片——《亲爱的篮球》亮相纽约市翠贝卡电影节,人生第一次走上电影节的红毯。科比是这部动画电影短片的监制,将《亲爱的篮球》全文作为短片的剧本和旁白,并由他自己亲自配音完成。

专访科比:球场嗜血不是全部 不打球才是更真的我

科比与威廉姆斯和基恩

与科比合作的两支团队都是电影艺术界的超级巨星:《星球大战》、《侏罗纪公园》和《辛德勒名单》等无数电影的传奇配乐作曲家约翰-威廉姆斯接受了科比的邀请为这部短片配乐;绘制并创作出《美女与野兽》、《美人鱼》和《长发公主》等经典动画片的迪士尼传奇动画师格兰-基恩亲自为这部短片绘画。

虽然基恩完全不懂篮球,科比也对手绘动画知之甚少,但二人的合作却异常融洽。“格兰非常注重细节,做事非常认真。他还从来没有过将运动员做成动画的经历,非常好奇。这是一个挑战,他如何捕捉运动员的一举一动,才能让整个动画效果既真实而且流畅。而这种挑战也更加激起了格兰对于这部动画片的兴趣。而在跟他合作当中,配音这个环节对我挑战也很大。”

离开球场,初入影坛的科比,沿用了 NBA 中流行的三巨头模式,打响了自己制作电影的头炮。从此,《亲爱的篮球》再也不是一篇简单的文字,而是一部具有顶尖艺术水准的影片,一首情怀久远激励人心的人生诗歌。此时的人们,已经记不清那么多场退役表演了,甚至记不清那最后的 60 分都是怎么得的。

在最合适的时间,科比用他最想要的方式回到了人们的视线中。

02. 六分钟演绎三十年

专访科比:球场嗜血不是全部 不打球才是更真的我

退役后,科比开设了自己的公司

关于科比的故事,我们听了太多也看了太多。但真正由他自己来讲,并且是以如此认真和特殊的方式来讲,还是第一次。

“我在NBA度过了二十年的职业生涯,再加上之前为篮球梦想而努力的时光,让我渐渐懂得,生命中那些我们无比热爱和关注的事情,最终都会在某个时刻轰然结束。”

《亲爱的篮球》是科比给所有人传递出的一个强有力的信息。

“我并不抗拒心中的变化,并不抗拒必然到来的结果,而是选择保持平静,用优雅的方式接受。我要感谢一路走来经历过的所有事情,感谢所学习到的经验和知识,更要带着这些收获走向下一段旅程。”

这“下一段旅程”,自然是退役之后的生活。

退役之后,科比主要专注于两件事情,一件事是投资做生意,还搞了一个创业基金,另一件事则是艺术创作,包括写作和拍摄电影。从圣诞节开始,他陆续发布了几部短片,无论从概念设立、表现方式还是制作程度上看都还算不错,虽然身为电影界的一年级新秀,但他仿佛延续了篮球场上的天赋和习惯,获得了不少专业人士的认可,本次能在纽约翠贝卡电影节上首映这部短片,也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再回想科比退役时的方式和那种看似毫不留恋的告别,很容易让人相信他是真的准备好离开篮球了。正如《亲爱的篮球》原文中所写:我的身体告诉我是时候告别了。我准备好和你说再见了。

可是这部短片的动画操刀手格兰-基恩却向我们讲述了完全不同的事情。在他看来,科比根本不想离开篮球——写出《亲爱的篮球》其实恰恰暴露了他的脆弱,他只是在努力给自己的离开找一种美好的解释。

“《亲爱的篮球》揭示了科比内心非常脆弱的一面,我从这里看到了他的脆弱。我知道离开是怎样的感觉,在我这个年纪,我也曾体会过离开一个地方或者一群人时的那种感觉。科比想尝试去向所有人表达他在离开之际内心所能想到和感受到的事情,他和所有面对离别的人一样,有一种强烈的表达渴望。这是他写给篮球的一封情书,表达了他人生迄今为止最强烈和最执着的希望与梦想。”

从来没听人说过,科比很脆弱。但仔细一琢磨,很可能是我们被科比骗了。

还记得2015年1月底,好不容易从跟腱断裂中复出的科比没打几场球就再次因为右肩肌肉撕裂而赛季报销。科比团队后来放出的一段视频显示,医生拿着X光片像他解释肩膀上的肌肉完全裂开需要手术时,科比沉默了半晌,用一种非常复杂、可以被无限解读的声音说了一声:OK……

至于跟腱断裂后还走上罚球线两罚全中,至于那句“我都这把岁数了,该如何才能从跟腱断裂中恢复并维持在原有水平上”,在我们的记忆中,都是拿来形容科比的铁血、坚韧和不屈的。

一帆风顺的尽头往往令人迷惘,欢笑背后也许藏着不为人知的悲伤。

科比选择写下《亲爱的篮球》,又选择把它拍成一部六分钟的短片,向人们展示一个热爱篮球的小孩子如何成长为湖人队的球星,又如何从大杀四方的传奇一路老去并最终退役。他不想走,可脆弱的他接受不了平庸的坚持,希望永远以最骄傲和光辉的样子践行梦想。

格兰在科比找到他之前,对篮球几乎毫无所知,而科比也正是看中了格兰的这一点,他对格兰说,像你这种级别的动画大师,如果不懂篮球却答应去做一部篮球短片,就一定会把我在球场上的每一个动作研究到极致,最终做出来的效果一定是无以伦比的。

格兰的确把全部心血都浇注在了科比的这个项目上。在过去的八个月中,除了科比的家人,格兰-基恩可能是陪在科比身边最多的人了,他把数十万幅手绘图变成了六分钟的电影,并且陪着科比一遍又一遍地把配音进行了无数次。格兰说他之前一直以为科比能成功是因为他天赋秉异的身体条件,但直到一起工作之后才发现,真正让科比成功的是他投入的工作状态和态度。

专访科比:球场嗜血不是全部 不打球才是更真的我

配音中的科比

“科比的学习能力非常强,也很刻苦,而且特别谦虚。他非常努力地和我们学习怎样制作动画影片。这种专注、刻苦和强大的学习能力才是他成功的真正原因。”格兰如此感叹。

采访中,我们询问科比,他打球时可以每天把一个动作练上数千遍,而现在做电影又可以做配音做上无数遍,他到底是如何做到不管干什么事都能如此专注和沉迷其中?他是如何把对待篮球的那种狂热和坚持转移到其他事情上的?

科比丝毫没有犹豫:“这种狂热和坚持并不会在不同的事情之间转移,它只会转移到我所热爱的事情上。只要我能做自己爱做的事情,我就会百分之百地投入,如果我不喜欢不享受一件事,我就完全不做。”

三十年前的小科比选择了篮球,三十年的中年科比选择了做电影导演。令人可喜的是,世界上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优秀的电影导演,而少了一名篮球巨星,科比对篮球的解读和阐释依然见血封喉。他清楚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只追求热爱和梦想,不对任何其他事情妥协。

做自己生命的导演,这份工作科比从来都非常称职。

03.“黑曼巴永远伴随着我”

专访科比:球场嗜血不是全部 不打球才是更真的我

戈兰-基恩的手稿

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当年那个横眉冷对千夫指的科比-布莱恩特,或者是那个眼睛里能喷火、拳头可以抡得一人高的科比-布莱恩特。那是我们熟悉的黑曼巴——嗜血,狠毒。

然而自从科比宣布退役以来,他的脸上永远是笑容,球场上的动作不知道是因为身体还是因为心态,陡然变得优雅了许多。退役后他去一些大会做过发言嘉宾,成立了一家投资基金,然后又坚持做着电影。在商言商,为人当圆滑,事事以和为贵,科比显然已经不是当年球场上的那条黑曼巴,

他是彻底换了一种生存模式?还是把黑曼巴的锐利悄悄藏在自己身上的某个角落里?

“曼巴精神依然随时随地存在于我体内。”谈到这个话题,科比的语气斩钉截铁,“被称为黑曼巴的唯一原因,就是我在篮球场上的表现。上场打球时,我只专心于‘杀戮’,但这并不是我的全部,我性格中还有一个部分直到现在才能被世人看到。黑曼巴精神永远伴随着我,我对黑曼巴精神的定义是注重细节和全力以赴。”

关于全力以赴其实不用多说,倒是注重细节这一点很难被准确衡量和定义。但贯穿科比的整个职业生涯,他自己无数次提及,也被别人反复谈论的的确是他对于细节的重视。2014年,林书豪就曾公开夸赞科比对于细节的重视和执着。“正是这一点上,让科比拉开了自己和安东尼哈登之间的差距。”先后与三人做过队友的书豪无意贬低任何人,只是坦承地说出了最直观的感受。

注重细节,听起来不是什么复杂的概念,好像人人都会说,但做到科比这样疯狂的程度,而且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成功属于他这样的人也真是合情合理。

同样,在制作这部《亲爱的篮球》动画短片的过程中,科比的黑曼巴精神也无处不在,除了前文讲过的一遍又一遍的配音之外,科比说影片中有许多观众根本不会注意到的细节,都是他亲自一点点创作和完善出来的,就算没有一个人能看到,作为一个电影制作者,要想取得成就、打动观众,就必须这么做。

一个简单的例子是影片开始时,画面中小科比在出手投袜子时,左手的位置比较靠后,这是因为小孩子力量较小,通常要双手前推。而到了影片最后,成年的科比再次出手投篮时,动作和小时候的他几乎一模一样,只是左手放在球上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其实大家小时候都会把长筒袜卷起来,而我经常这样做,因为我爸妈整天抱怨我在家里制造噪音,吵死了,我当时有个小篮球,天天在家运球投篮,我爸妈烦死了,天天批评我,后来我找到一个办法,开始偷偷去拿我爸的长筒袜,把它卷成一个篮球,我就可以天天投篮而不担心噪音了,这样我才能安心投篮而不用担心被骂。”

格兰-基恩在制作短片时,专门挑选了科比职业生涯中的最佳 20 球,反复观看后把它们画了出来。科比在观看这 20 球时,可以立刻准确说出这一球来自于何年何月的何场比赛。

“动画中有一个我突破双人包夹防守的场景。我跟格兰说,这个场景来自 2005 年我做客奥兰多的比赛。格兰看着我说,你怎么能记得那么清楚?我说因为我记得这个过人的动作,肯定不会错,从这个过人动作延展到了我小时候的过椅子训练,我小时候带球在椅子中间练习运球,学会了通过摆动腰部来甩开包夹防守,其实就是搬几把椅子组成包围,然后拍着篮球,一下接一下的运球过椅,只要别被撞到,就这样练成了。”

难道科比还是记忆力大师?

“我并不是什么事情都能记得。但是每当谈到篮球,我能记起每一个瞬间,每一个细节。篮球能触动我脑海中最深的记忆,如泉涌一般冒出来。”

04.靠谱的文艺中年

专访科比:球场嗜血不是全部 不打球才是更真的我

电影节上的科比一家(图/Getty Images)

走下球场的科比,下定决心走上了一条文艺的道路。但对于年近四旬的科比来说,“文艺中年”的称号或许更为合适。

“我已经不在球场上打球了,但这反而让我拥有了一个更好的机会,让我可以通过讲故事来帮助人们去感受和学习曼巴精神。以后,人们不仅仅可以通过观看篮球来感受和学习这种精神,还拥有了更多的途径,比如我写的书,或者我制作的电影。而且这种途径对于年轻一代人来说反而更容易接受,只要我能创作出他们喜欢的艺术作品。”

科比坚信,通过写作和制作电影可以让他更好地传递和发扬黑曼巴精神,不但那些和他一起长大的球迷们可以继续受他鼓舞,没有机会看他打球的小孩子们也会通过他的作品了解他的故事、汲取他的正能量。

文艺青年,有时意味着不靠谱和漫天乱想,而科比这样的文艺中年则是非常靠谱的,这当然不是因为他越来越有品位的着装和新近留起的络腮胡,而是来自于他退役后对于家庭生活的投入和经营。

2015年12月9号,科比跟随洛杉矶湖人队做客明尼阿波利斯。赛前,科比主动谈到了他对于家庭的想法。当时他说:“我是一名球员,有无数个客场都在路上,都没法见到家人,那是一段对我的家人来说很艰难的岁月。这种情况虽然由于通讯技术的发达得到好转,现在我们可以视频通话了,但这对我们的妻子和孩子来说依然很不公平。”

当时的科比刚刚宣布完退役,已经开始提及他对于家庭的愧疚。一年半后的现在,已经退役的他应该有了比以前更多的时间来陪伴家人。而2016年的圣诞节,更是科比自从第一个孩子出生以来头一次不需要在圣诞节出门打比赛,全家人度过了十几年来的第一个只属于他们自己的圣诞节。

谈及对待家庭的责任,科比有一些往事,和老婆瓦妮莎也一度经历婚姻危机。但很幸运他们顶过了艰难的时刻,在处理危机时他们并没有对这些情况遮遮掩掩,不管是迫于公众的压力还是媒体的曝光能力,作为公众人物,他们不但解决了问题,也最终用在一起的结果保护了他们的两个女儿,并且在去年又迎来了第三个女儿。在本次的纽约市翠贝卡电影节上,科比携老婆和女儿一起出现在红毯上,颜值端庄、仪态优雅的一家人给大家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靠谱的文艺中年科比,对于自己父亲的角色有着价值观超正的认识:“和孩子在一起时,必须时刻充满能量。当我训练完,结束了一天八小时的工作回到家,孩子们早就等不及要跟我一起玩,但他们并不知道我在外面忙了八个小时。而且他们也一天没见到我了,所以不希望我回家就摊在沙发上。这对他们不公平,你要有充足精力,一回家就陪他们玩。然后你要负起家庭的责任,陪他们在一起。直到他们上床睡觉……你才能休息,然后第二天再接着工作,所以你既要拥有旺盛的精力,又要保持工作的劲头,这样才能家庭事业两不误。”

除了幸福的家庭生活,靠谱的文艺中年也有自己控制不住的“小虚荣”。当他听说自己的球衣在退役一年之后仍然在中国大陆名列正版球衣销量第二名,并且排名超过乔丹、詹姆斯威少时,乐得合不拢嘴,直言“对中国球迷非常感谢”。

兴奋之下,科比坦言中国对他来说“就像家一样”,还说现在退役了,希望有时间可以和家人一起去中国的许多地方以一个普通游客的身份玩一玩,甚至表示出了对上海迪士尼乐园的强烈兴趣。要知道,科比一家可是迪士尼乐园的超级大粉丝。

也许不久的将来,我们真的可以在上海迪士尼看到这幸福的一家。

专访科比:球场嗜血不是全部 不打球才是更真的我

版权声明:本文系腾讯体育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专访科比:球场嗜血不是全部 不打球才是更真的我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责任编辑:youngcao
收藏本文

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