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说明

那一年成NBA生死拐点 联盟如何用两招扭转局面?

NBA到2017年已经有超过70年的历史。对于一项职业体育赛事来说,这个时间绝对不算短。

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很多职业体育赛事改弦易辙,有些甚至就此消失,而NBA能够一直坚持70余年,必然有其独到的秘密。事实上,NBA在这70多年的时间里多次陷入困境,甚至面临联盟解散的危机。

比如1984年之前,毒品,药物,劳资情况,都成为挥之不去的顽疾。但是大卫-斯特恩的入主和1984年选秀中迈克尔-乔丹的横空出世,成功的化解了这次危机,让NBA在后来的30多年时间里走上强盛之路。

事实上,像这样生死攸关的时刻绝对不止1984年一个,而我们接下去要说的这个时刻,还得从一场比赛说起。

六个加时,两队加起来仅得18分

说起这场比赛,要追溯到1951年,当时的中国球迷自然是无缘了解这场比赛的现场情况。由于年代久远,想要找到那场比赛的视频回忆相当困难,我们更多的还是要从一些图片资料上来回顾这场比赛。

还是来看看当时这场比赛的技术统计表吧。

比赛的时间是1951年1月6日,交战双方是客场作战的印第安纳奥林匹亚和主队罗彻斯特皇家。技术统计表上的人名已经模糊,但是最下方的各节比分却清晰可见。这场比赛足足进行了六个加时赛,创造NBA历史上一场比赛最多加时的纪录。

印第安纳奥林匹亚和罗彻斯特皇家比赛数据统计单

印第安纳奥林匹亚和罗彻斯特皇家比赛数据统计单

2比2,0比0,2比2,0比0,4比4,0比2,这就是双方球员在六个加时赛中的比分。光是看着这份技术统计,我们完全能够想象当时现场观众的感受:无聊,愤怒,无奈。

当我们知道现场的情况究竟如何的时候,就发现比分实在不能说明问题。在每一个加时赛中,赢得跳球的一方一直抱着球等时间走完,然后才尝试着投一个制胜球。买了球票却不得不看一个大个子在那抱着球站5分钟,也难怪观众会有如此大的怨气。

在场的4200名观众,在比赛还没结束时就纷纷提前离场,能够留到最后见证比赛结果的寥寥无几。

后来NBA球迷和媒体评价这场比赛的时候,用的最多的两个词是“丑陋”和“斗志涣散”。用如今观看NBA的眼光,你很难想象在一个五分钟的加时赛中,两支代表着高水平篮球的球队居然会一分未得。在总共六个加时赛中,两队一共才出手23次。

感到很不可思议?还有更诡异的事情。

同样在那个赛季,韦恩堡活塞在一场常规赛中以19比18击败明尼阿波利斯湖人。丑陋的比赛,让愿意掏钱观看NBA比赛的球迷越来越少,没有了球迷的支持,NBA走到生死边缘。

得分低只是那个时代的弊病之一

其实如果只是得分低,比赛节奏慢这一个问题的话,当时NBA的情况还不至于这么严重。但是得分低,节奏缓慢,只是当年NBA众多顽疾中的一个而已。

在1954年之前,初创的NBA还没有完全成熟,联盟的规则中缺乏可以限制故意犯规,拖延时间和斗殴骚乱的规则。这让相当一部分球队抓住这些漏洞来尝试取得胜利。球员在场上时不时的大打出手,观众们也时不时的往场内扔东西,没有规则,没有人知道如何阻止这一切的发生。而直接后果就是,在1953-1954赛季,NBA所有比赛的场均得分仅有79.5分。

规则没有成熟,但是NBA的周边产业已经伴随着比赛快速成长。作为1953年薪水最高的新秀,韦恩堡活塞的莫利纳斯显然对于自己的收入并不满足。这位探花秀仅仅打了29场比赛,就因为涉嫌赌球被警方抓住。莫利纳斯承认,自己在活塞的10场比赛中下了50美元,但都是买活塞赢球。然而这些都已经无关紧要,当时的NBA总裁波多洛夫赶到警察局,看了一眼莫利纳斯的口供,只对他说了三个字:“你完了。”莫利纳斯随即被封杀,职业生涯彻底结束,这也是NBA历史上的第一桩赌球案。

那一年成NBA生死拐点 联盟如何用两招扭转局面?

莫利纳斯

当年所有球队的出行工具只有火车或者大巴,所以整个联盟的规模几乎没有可能扩大。从波士顿到明尼苏达的这个距离范围,也就是当时联盟的大小(这里解释一下,明尼苏达位于美国中部的北边,而马萨诸塞州位于美国东部的北边,他们之间涵盖的距离也就相当于大约五分之一个美国版图的大小,如今赫赫有名的德克萨斯州,加利福尼亚州,俄勒冈州等NBA球队所在地,均不在这个版图内)。在这个范围内,只有三个主要的电视市场,分别为波士顿,纽约和费城。还有七个较小的市场,分别为明尼阿波利斯,雪城,巴尔的摩,罗彻斯特,韦恩堡,印第安纳波利斯和密尔沃基。小市场带来的弊端很明显,在当年的美国电视收视率排行榜上,NBA总决赛根本无法和娱乐节目相比。

最后要说的一点,其实我们从当年NBA各支球队的合影中已经能够看出端倪。当年的NBA球员几乎全都是白人球员,用美国著名篮球作者比尔-西蒙斯的话来说:“联盟需要更多的黑人。”

1954年,两项改变彻底扭转局面

美国著名篮球作者比尔-西蒙斯在书中写道:“1954年的夏天,所有人都觉得NBA快完蛋了。”

但是NBA却没有完蛋,他们从力所能及的方面出发,针对上述四大弊端进行了两项调整,并且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首先,当时的雪城老板丹尼-比亚索内灵光一现想出的24秒规则。比亚索内完全是为了让比赛更好看,而琢磨出限制进攻时间这个方法。事实上,比亚索内在1951年的时候就有了这个想法,但是他花了3年的时间向其他NBA老板传播这个想法,甚至在1954年8月进行了一场有24秒规则的表演赛来现身说法。最终,这个规则在1954年被采用。

那一年成NBA生死拐点 联盟如何用两招扭转局面?

24秒规则的效果明显:攻防回合数增加,让人昏昏欲睡的拖延时间消失了,NBA球队在接下来那个赛季的场均得分提高了13.6分。欢欣鼓舞的观众们愿意为这样的比赛买单,而有了观众的支持,NBA的情况也大有好转。

接下来说的这个措施和24秒规则比起来同样重要,从1954年开始,NBA修改了比赛中的犯规规则。联盟对球队的犯规数进行限制,当时的规则是每节每队6次犯规,此后的犯规每次都要罚球。进攻犯规计入球队犯规,但是除非犯规太严重,否则不执行罚球。在后场的所有犯规都会被计入球队犯规。这是NBA用整整8年才想出来的规则,起到的效果让人觉得NBA这8年来花的时间物有所值。

不计后果的满场犯规没有了,比赛的节奏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在随后的几年时间里,NBA球队的进攻节奏不断加快。1953-1954赛季,整个NBA只有奈伊尔-约翰斯顿一个人的场均得分超过20分。1954-1955赛季,全联盟4个人场均得分突破20。到1959-1960赛季,联盟常规赛得分榜前十场均得分全部超过20分,甚至有两名球员的场均得分超过30分。

这就是规则改变带来最显著的变化。

后续的一切变化从1954开始

如果没有1954年的这两项改动,也许张伯伦根本就无法缔造单场100分的奇迹。而随后以比尔-拉塞尔和张伯伦为首的黑人球员逐渐抢滩NBA,更是对传统的白人球员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随着交通技术的革新,NBA的规模逐渐扩大,1960年,湖人搬迁到位于美国西南部的洛杉矶,将NBA的版图扩大到整个美国疆界。

可能连比亚索内自己都没有想到,他当时为了比赛更好看而想出的24秒规则,居然让1954年成为NBA历史上的转折点。

那一年成NBA生死拐点 联盟如何用两招扭转局面?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责任编辑:zhdongsong
收藏本文

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