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跑团马拉松赛怒刷存在感 不仅跑步还救命

[摘要]赵京涛心里其实非常理解,如果身上有一个标识可以让大家对医生跑者这个群体产生信任,许多路跑赛上的事故有可能就能够及早救治甚至预防。

医师跑团马拉松赛怒刷存在感 不仅跑步还救命

赵京涛

医师跑团马拉松赛怒刷存在感 不仅跑步还救命

松村邦洋得到及时救治,逃过一劫。

■新快报记者李召

你的朋友圈,今天又有人晒跑步了吗?

这些跑步的人可能不是模特儿,但是跑步让他们成为现在最时髦的一群人。他们有可能是装备控、扒皮党,是会计、老师、公务员、大学生、IT精英或者你的上司,也有可能是医生。

医生可能是这一批时尚人群中最不爱发朋友圈的人,他们不靠“曝光率”刷存在感——上个月,在广州大学城的一次跑步比赛中就有两人晕倒,是组委会赛前招募的“医生跑者”救了他们,这些赛道上的“天使”来自同一个跑团,“医师跑团”。

“医师跑团”是广州市第一个全部由医护人员组成的跑团,今年2月才刚刚成立。之后,“医师跑团”为广州的许多路跑赛提供了急救支援,有跑友说,参加比赛的时候看到他们就感觉很安心。

这份来自跑友的信任才是“医师跑团”想要怒刷的存在感。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一骨科的副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赵京涛是跑团的一名活跃成员,他说,“救援其实只是是最基础的,最希望的是能够为跑步也为社会带去一股理性的正能量。”

背景

为什么会有“医生跑者”?

跑者就像某奶茶,得捧在手心里

上个月在广州的跑步比赛并不是“医师跑团”第一次上了正式战场——他们之前已经参加过海珠湿地接力马拉松、英德山地仙湖马拉松等五六场比赛。当时,第一例晕倒在赛道折返点,跑团成员正好在现场;第二例事故发生在终点前900米,跑团成员2分钟内赶到。“有惊无险,”赵京涛说,“挺幸运的,都不是什么大问题。”

国内很多大赛都开始招募医生跑者,去年的无锡马拉松曾经招募“医疗陪跑员”,今年元旦的大鹏马拉松也有10名“医生跑者”参赛,初定于12月6日进行的广州马拉松也将召集一批“医生跑者”保驾护航。“医生跑者”迅速在国内各大路跑赛“刷屏”。

医生跑者就是爱好跑步的职业医生。真正让这个群体发光发亮的其实是东京马拉松——在2007年至2013年期间,共有221176人次参加了东京马拉松赛,发生了7例心脏骤停事件,无一例死亡。这项纪录一直保持到现在。一大半的功劳都要算给医生跑者。

每年的东京马拉松都有两队人力救护车——一队是身穿红色救助服、携带心脏除颤仪,按照赛前设置好的配速紧紧跟随跑步队伍的“移动救助人员”,主要由志愿者组成。另一队就是医生跑者了,他们都是能跑马拉松的职业医生,用不同的配速跟随参赛者一起跑步,这些医生身上甚至携带GPS定位系统,总指挥部会对他们所在的位置进行实时掌握。

这样,每当有参赛者晕倒,救援人员基本能够在两分钟内到位。2009年,日本著名喜剧明星松村邦洋参加东京马拉松赛时就曾晕倒在赛道上心跳骤停,在救护车赶到之前,移动救援人员和医生跑者已经为他做了心肺复苏,在医院疗养了12天后,松村邦洋就恢复了健康。

与之相对的,全球各大马拉松赛事都曾发生过的猝死悲剧。根据《中国日报》的报道,去年一年发生了4起跑马意外死亡事故,全都是心脏骤停。东京马拉松的急救团队负责人田中秀治说,常见的运动猝死,实质就是心室异常颤动后,心脏会短暂地停止跳动、停止供氧,而人类的大脑只贮藏了大约10秒的氧气。如果不能及时除颤,每晚1分钟,存活几率便降低7%至10%。如果10分钟后还得不到有效救治,生还希望就十分渺茫。

心跳骤停看似可怕,但只要医生的脚程够快,很多悲剧都可以避免——医生跑者就是随时准备和死神赛跑的人。

特写

医生们为什么想办“医师跑团”

21世纪,想做活雷锋太难

为什么想要成立“医师跑团”?赵京涛说,“医生嘛,有时候总是有些‘多事’。可能是职业习惯吧,参加比赛的时候,如果看到身边有人不大对劲就总是会担心,有时候跟着跑一段,有时候问一声‘怎么样?需不需要帮忙?’”大多数情况下,赵医生得到的回复都是“NO”——谁知道你是医生而不是在搭讪呢?最重要的是,对于陌生人的帮助,人们总是选择礼貌拒绝,不信任这是这个时代迫使人们形成的一种习惯。

每次遭遇“尴尬”,赵京涛心里其实非常理解,但有时候也会转念一想,如果身上有一个标识可以让大家对医生跑者这个群体产生信任,许多路跑赛上的事故有可能就能够及早救治甚至预防。去年春天的无锡马拉松,赵京涛在官方微博上看到组委会正在招募“医疗陪跑员”,这是他第一次看到国内赛事当中出现医生跑者的概念。

“第一感觉就是很有兴趣。首先是因为跑步,再者可以在跑步的过程中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去救护,可能还是因为做医生,本能的就有志愿心态。但是那个时候我还没有出省比赛的打算,最后还是放弃了。”赵京涛说。

不到一年时间,深圳大鹏马拉松也开始公开招募医疗陪跑员。赵京涛因为自己曾经有5年的急救经历很快就被选中。在2015年的第一天第一次戴上医生标识参加比赛,“又开心又兴奋。虽然说第一次担起医生跑者的责任,但是一点也不紧张,急救是我的工作嘛!而且也非常幸运,那天并没有出现状况,跑得很开心!”

时间回到现在,医师跑团已经为六七场比赛进行了救援服务,广州大部分跑友都已经知道了这个跑团的大名。医师跑团前段时间还收到一条微信,是一位跑友说:“比赛的时候看到许多医生跑者,感觉很安心。”——这句话就是大伙儿为什么想办医师跑团的最好解释吧。

医师跑团

广州第一个全部由医护人员组成的跑团。因为“医生”是微信公众号的敏感词汇,所以改为“医师跑团”。百度一下,“医师”这个词比“医生”还早出现1000年,而且刚造出来就是现在医生的意思,“医生”一词在唐代出现的时候,意思是国家医科大学的医学系学生。歪打正着。

医师跑团的医生们为自己制定了四条目的和宗旨。

1 协助官方医疗队做好紧急救援和赛道安全帮助;

2 宣传系统科学训练和健康快乐跑步理念;

3 宣传医护人员跑步和社会正能量;

4 为更多马拉松等户外(微博)运动提供医生跑者、志愿者等服务。

目前跑团里一共有106人。截至记者发稿已经参加6项跑步赛事,尚未遭遇心跳骤停案例,所有赛道抢救全部成功。

矛盾

建“医师跑团”花了两个月

一个破碎的我如何拯救一个破碎的你

国内由医护人员组成的跑团很多,真正投入到马拉松赛事服务当中去的人很少。在对医师跑团进行采访的时候,记者最好奇的也是:如今医患纠纷已经是社会热点话题了,何苦下了班还给自己找麻烦呢?如果真正在比赛当中遇到不幸该怎么办

没想到,医师跑团曾经为到底要不要建这个群纠结了两个多月,但他们考虑的并不是这个问题。

赵京涛告诉记者,自己在大鹏马拉松之前就看过东京马拉松的一些资料,也上网看了很多报道,算是粗略地研究了一下,大概知道医生跑者在路上发挥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作用。“所以大鹏马拉松的时候,我们几个人就已经有成立一个跑团的想法了。”

当时大家都在怂恿赵京涛挑头把医师跑团做起来,赵京涛担心的是影响自己的工作,因为“成立跑团有许多管理上的细节需要去做,和建群不一样,一个群今天建立明天散伙都行,但是一个组织发展起来了,你不能说让他消失就消失、说要他存在就存在吧。”

直到年三十那天,赵京涛终于决定不再犹豫。“可能是因为放假了吧!”赵京涛开着玩笑,后来他告诉记者,其实那两个月他都在考虑组织方面的问题,也许就正好是那个时候心理成熟了,脑门一热就去做吧。

赵京涛还提到朋友的一句话,“做医生跑者和做医生本质上是一样的,就好比你去参加比赛,有一个人在你面前晕倒了,难道你不会去救吗?”医生的职业病可能就是热血,顺着朋友的这句话,就连之前一直纠结的法律问题似乎也有了答案,在赛道上救援所要遵循规则,大体上和医生们平时急救差不多,只是有几处敏感点需要注意。赵京涛有5年的急救经历,他很熟悉当中的操作规则和相关法律知识。至于记者提到的医患矛盾,赵京涛说,他们不仅不怕,甚至希望医师跑团能够帮着改善医患关系。

医师跑团的及时救援甚至引起广马120指挥中心负责人的注意。赵京涛告诉记者,原来120方面本来就有想法让医生和护士也去跑比赛,当医师跑团出现之后,他们非常感兴趣。大致了解一下跑团成员的行医简历和跑步经历,甚至想把“医生跑者”四个字写进交送给市政府的工作计划。

赵京涛说,“后来120的负责人问我们愿不愿意再做一些不用跑步的广马医疗工作,我们说不跑步当然不行。跑步是我们的兴趣爱好,在赛道上施以援手是应该的,但是我们并不想被束缚住。后来李主任说,他也理解,那就不给我们太多政治上的任务,他就说你们在赛道上看见人就大胆去救,开心跑步,不要背包袱。”

链接

跑步并没有 你想象的那么安全

没有一项运动可以做到绝对安全。

东京马拉松的急救团队负责人田中秀治去年曾来中国做过很多次讲座,根据他给出的数据,跑步的危险系数甚至是比较高的一个。

“在0岁到60岁的年龄层中,即使是健康的人进行运动的时候,也会出现心脏麻痹停跳现象,其中对于0-39岁的人群,运动中猝死概率最高的是跑步、游泳和足球。40-59岁最为危险的项目是高尔夫、跑步和游泳。而对60岁以上人群来说,门球、高尔夫和跑步最为危险。也就是说,跑步是导致运动猝死最多的项目,其次是高尔夫和游泳。”田中秀治在去年的中国马拉松年会上说。

当然,跑步只是相对危险,按照东京马拉松的数据,每3.2万人当中只有1人会出现心脏停跳。列举这些数据并不是想危言耸听,也并不希望吓退正计划着开始跑步的人们,而是想提醒所有跑步者:明明人们是想通过跑步获得健康,为什么要因为自己的粗心或者好胜心,轻易把自己的生命交到别人的手里

声音

“最容易发生心脏骤停的是跑速每小时9至12公里,也就是全马完赛时间在3.5到4.5小时的“业余高手”,且52%的悲剧发生在最后10公里冲刺阶段。对成绩有一定要求,但心肺功能达不到如此高度的人是最危险的。”

——田中秀治

“我去参加比赛,总会留半瓶水一直到终点,就是怕路上遇见有人晕倒、中暑等等一些这样的状况。我们只是最后一道防线,内心里希望越少人需要我们帮助越好。救援是我们的基本功,但我希望我们能传达给更多跑步者的是健康、快乐的跑步态度,还有一些跑步的知识。”

——赵京涛

“跑步的潮流是全球性的,总有一天会登陆中国。我以前看到过一篇文章,上面说当一个国家的中产阶级所占比例到达一定数字之后,跑步必然会流行。这句话我很赞同。而且我感觉,几年之后,当跑步的人群达到一定的数量,也必然会出现瓶颈期,引起的原因应该是伤病。你别看现在媒体、跑团、商家到处都在教你跑步前要热身,跑后要拉伸等等的跑步知识,很多人还是什么都不明白跟着潮流就跑起来了。”

——跑友酸菜,铁人三项玩家

■本版图片:受访者提供

■本版撰文:新快报记者 李召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搜索:

热门推荐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mandyge]

热门搜索:

    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