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从张继科事件看如何教育世界冠军

[摘要]如何教育这些早已功成名就的世界冠军?难道需要从小学一年级思想品德课的“不破坏公物”教起?还是教会张继科不要总看不惯别人的成功,以更大的心胸看待乒乓球的得失?

港媒:从张继科事件看如何教育世界冠军

张继科(微博)踹广告牌

张继科在乒乓球男子世界杯夺冠后飞踹广告牌事件已经过去两天了,但有关这一事件的争论仍未停止。不少球迷替张继科“喊冤”,拿“个性”作为这一疯狂行为的挡箭牌,甚至有人呼吁中国体育需要更多有“个性”的球员;也有人则拿“道德标尺”衡量张继科的行为。刘国梁(微博 博客)主教练为此愁得一夜未眠,还上升到外交层面来思考这件事可能带来的影响。

可能是中国人想得太多,张继科飞踹广告牌在国际乒联(微博)看来,只不过是一个“孩子所犯的错误”。赛后没收奖金的处罚多少有点迎合中方道歉的意味,国际乒联新闻官甚至公开表示:这一事件有助于提升乒乓球赛事的影响力。从这一角度分析,国际乒联或许应该感谢张继科的“疯狂举动”,他用自己的错误挽救了岌岌可危的乒乓球运动,张继科在外国媒体看来不过是一个“孩子”而已。

动作潜意识认同合法

可是,今年26岁的张继科,早已是一个有行为自制能力和自我判断的成年人,为何还被别人看成是一个没有长大的孩子?不少人认为张继科的举动完全是一种下意识的激情宣泄,但换个角度看则可以认为张继科的潜意识里就认同“飞踹广告牌”是合理合法的。赛后要不是刘国梁立即上前耳语几声,随后的道歉或许也不会有。有人认为张继科的宣泄和刘国梁的批评,是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碰撞,但飞踹广告牌好像不是什么个人主义的表现,已经涉及到公共领域。

张继科解释这一行为时说:“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近一年自己所遇到的诸多不顺。”世乒赛团体赛的输球,让张继科瞬间在国乒队内“失宠”,甚至又有人出来质疑他头上的“大满贯”名号,只不过是赢了早已“老迈”的王皓(微博 博客),而没有与马龙(微博)在决赛中较量过。面对身后许昕(微博)和樊振东的冲击,张继科感受到了强烈的“生存压力”,自己的里约奥运前程不再明

残酷竞争致“畸形心理”

队内竞争本是一件好事,有助于带动球员整体水平“水涨船高”。然而,国乒内部的明争暗斗引发了人们对于队内球员关系的猜想。张继科的父亲曾经教育继科:中国乒乓球队不会记住第二名,要想成功就需要将所有球员踩在脚下。这种“你死我活”的竞争观让队内主力之间很难成为真正的朋友,虽然表面上大家都称兄道弟,但私下则互相“撕咬”。今年世乒赛团体赛,张继科的失败凸显出马龙独取两分的荣光,队内位置也瞬间转变。不需要别人来定位,刘国梁赛后哪怕一个眼神,一句对马龙的赞扬以及外界对马龙获胜的连篇报道,都有可能引发张继科内心的不舒服。曾经被人捧得高高在上的奥运冠军,一时间沦落为别人的陪衬,这种落差张继科未必承受得起。

有了这种残酷竞争下的“畸形心理”,就不难理解张继科为何在赛后有如此之举。有意思的是,张继科赢下外国球手不会如此激动,而赢下自己队友后却如“藏獒”般兇猛,真是耐人寻味。刘国梁赛后第一时间表示要加强对国乒选手的思想教育,提高队员的基本素质。但如何教育这些早已功成名就的世界冠军?难道需要从小学一年级思想品德课的“不破坏公物”教起?还是教会张继科不要总看不惯别人的成功,以更大的心胸看待乒乓球的得失?显然,本已在小学阶段就应完成的品德教育需要等到国家队再来补习,中国体育长期专业训练与个人教育的隔离,让国家队成了运动员补习的第一课堂。教练不仅要关注技战术训练,还需要像家长、保姆般提醒队员注意自己的人品和素质形象。

国乒正在开展“三次创业”的宏伟计划,旨在宣传自己的乒乓理念,提升各国乒乓球水平。技术上的传教是需要的,但队员素质的提升和自我价值的定位,还真需要向波尔(微博)等国外选手学习。乒乓球场的得失绝对不是人生的全部,应有更广阔的胸怀面对别人和自己的成功与失败。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搜索:

热门推荐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carylv]

热门搜索:

    企业服务